今年八月份,我從合肥乘飛機到成都,參觀“杜甫草堂”,拜謁杜甫塑像。隨后就到重慶,乘坐“長江黃金1號”游輪,沿著當年杜甫的孤舟經(jīng)三峽所走的長江一段水路,有時也上岸參觀一些著名景點,歷經(jīng)三天三夜直抵宜昌上岸,終于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觀三峽宿愿。這給人感受深刻,收獲很大,且敘述如下:
其一,觀三峽,今古對比,深思歷史變化巨大。
在去三峽前,滿腦子是歷史上恐怖的三峽,《水經(jīng)注》中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杜甫也說“瞿塘漫天虎須怒”。今天乘游輪在三峽航行,與古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自改革開放以來,聚民族智慧和全國之財力,修建了三峽大壩,節(jié)制水流。從而使水位達175米高程,既提高了灌溉、航運、發(fā)電效益,又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變水害為水利。由于水位提高,上下游落差銳減,大大改變了以往湍急流水,再也沒有畏懼心理,真是“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船經(jīng)三峽,如在湖泊中航行,曾未感到顛簸與搖晃,比坐火車舒服。我跑上船頭遠眺,飽覽三峽兩岸景色變化,有時與家人通話以分享觀三峽美感與幸福。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一千多年前杜甫過三峽的孤獨,苦悶與艱辛。他在心理上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垂垂老矣的病人,臥伏在獨木舟上,又與外界沒有一字聯(lián)系,這是多么孤獨,“鄙夫到巫峽,三歲如轉(zhuǎn)燭”,即是杜甫來到巫峽,也曾上岸居住,歷時三年,過著如燭光一樣飄搖動蕩的生活,有時在船上聽到“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是在安史之亂后川東仍然在兵荒馬亂中,孤舟的安全沒有保障,令人膽顫心驚!在生活上“朝班及暮齒,日給還脫粟。編蓬石城東,采藥山北谷?!彼仡櫾诔腥温?,而今暮年齒落,每天吃的是去稃殼的粗糧,還要在山上塔建茅屋與采藥,維持全家生活基本要求。盡管如此,“他鄉(xiāng)閱遲暮,不敢廢詩篇?!倍鸥θ詳D時間將三峽壯麗的山川、名勝古跡同自己對蹉跎歲月的感慨結(jié)合起來,用悠悠的詩筆創(chuàng)作了稱為“詩史”的動人篇章,從而使三峽之水融入詩意的文化。試問當今世界還有哪里的峽谷流水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只有直觀三峽,才能感受三峽文化和杜甫的偉大。
其二,觀三峽,拍攝留影,可透視諸多歷史信息。
我在外旅行,常常帶照相機,對感興趣的景色或人物欲拍攝留念,雖拍了很多照片,僅是直觀美景以供欣賞,唯有在三峽拍的每張照片,從表象上沒有什么好看的,殊不知每張照片的背后蘊含著與別的照片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從照片中透視千年以上歷史文化信息,實在令人震驚!例如,我站在刻有“夔門”巨山旁,請游客給我拍了張照片,這里僅“夔門”二字就包含了多少歷史信息?公元766年4月,杜甫由成都輾轉(zhuǎn)來到夔卅,它在瞿塘峽附近,且與白帝城相連。杜甫觀察這里風光秀麗,不忍離去,又得朋友資助,就在此居住兩年多,創(chuàng)作了不少狀物、憶舊、詠懷詩,如《登高》、《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等,其中《夔卅歌三絕句》之一為: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夔卅險過百牢關。
第一、二兩句概括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兩岸高山連綿七百余里,是水的力量開辟出一條水道,令人感到對大自然的驚奇與敬畏!第三、四句指出此地是三國時蜀漢東吳要沖,足以壓鎮(zhèn)長江咽喉,其地勢險要超過了漢中的“百牢關”。同樣,我把相機上仰拍了張“白帝城”門,這“門”的歷史價值更珍貴,是移不走的“古董”,在這“門”內(nèi),歷史上發(fā)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單就杜甫創(chuàng)作的名篇有《白帝城最高樓》、《白帝》、《八陣圖》等,如《八陣圖》為: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在此,杜甫贊揚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但由于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統(tǒng)一中國的宏圖大志,表示惋惜。這在內(nèi)容上,既懷古又抒情,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具一格,僅用二十個字就厘清了將相之功過,乃成千古絕唱。如此好詩令人過目難忘。因此,觀三峽拍照片,與其他照片就是有區(qū)別。
其三,觀三峽,再讀杜詩,才能感受“詩史”的深刻意義。
詩人杜甫不幸遭遇與各種感懷,都跟國家與人民的命運如膠似漆般粘合在一起。由于他在安史之亂后,從長安流浪到成都,最后乘孤舟經(jīng)長江、洞庭湖至湘江,深入生活,廣泛接觸人民大眾,關心國家大事和人民疾苦;更由于他“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其胸懷之博大寬容、觀察事物之細致、認識問題之深刻,且從愛國家愛人民立場出發(fā),以高超的藝術手腕,用簡潔樸素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形式多樣又有特色的詩歌,已達到爐火純青程度,超過以前的任何一個詩人。即他寫的詩對國家與人民的感情無限真摯、深厚、博大。由此,他成為中國詩歌集大成者。就是這個緣故,杜甫的詩才獲得千百年來被人們稱之為“詩史”。今天我們讀他的詩,不僅是藝術的欣賞與享受,而且從中發(fā)現(xiàn)歷史真?zhèn)?,獲得歷史的真知而使人明智。例如,在《飲中八仙》、《北征》、《草堂》、《遣懷》等名篇,都可以當史料來讀。如在《飲中八仙歌》中,八人都是在長安呆過的文化名流,根據(jù)各自飲酒后形態(tài),勾畫出各人鮮明個性?!袄畎滓欢吩姲倨?,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盡顯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在《遣懷》中有“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百萬攻一城,獻捷不云輸。”以此為據(jù),我們看到歷史上唐玄宗,開疆拓土,與西域的匈奴決戰(zhàn),耗盡國家財力與人民的鮮血,而且是報喜不報憂,從而助長了腐敗風氣,釀成了盛唐必將走向衰敗的道路。我們要以史為鑒,吸取“獻捷不云輸”歷史教訓。
偉大的詩人杜甫,在極其困難與孤獨中,在與疾病、饑餓的抗爭中,仍堅持寫作,給中華民族留下這么好的作品,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真對得起千百年以來中外讀者。但是我們應反思:是否對得起詩人的杜甫呢?我們讀懂了他的詩嗎?我們能理解、能感受他的詩的意義嗎?當今提倡“文化興國”、“文化強國”,那就必須把發(fā)掘古典文化中優(yōu)秀作品傳承下來,尤其在大眾文化中,提倡讀些好詩,打好國民的語言文化基礎,全面提高民族素質(zhì),在全球化中不失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為此,我要寫:
觀三峽 祭杜甫
江山日月皆祭奠,孤舟杜甫化為神;
當官致君堯舜上,做人再使風俗淳;
三峽湍流成湖泊,人間生活均富貧;
詩圣子美昭后世,潮流涌動趨向平。
注釋:
①兩句五言詩引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