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詩詞簡約而不失豐富,含蓄而不失形象,輕靈而不失厚重。這些特質使得詩詞的語言具有了暗示性,而暗示性是借助詩詞語言的詞性、意象、標題、注釋等來傳達其極耐尋味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語言暗示性
錢鐘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一文中,把欣賞中國詩比作文藝欣賞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兩三分鐘,但簡短卻可以有悠久的意味,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這種看法正如一位詩人說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就告訴我們,中國詩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窮妙境來展現(xiàn)其無窮魅力,這就是中國詩歌的暗示性。
一、一言一語溢情思
春天的柳樹,搖曳飄逸,仿若翩翩起舞的少女,撩動古今詞作家的情懷。柳樹能如此撩動人的情思,這和枝葉的綿長細柔分不開,如果枝條長著肥厚寬大的葉子,美感定然不存。所以柳樹有了枝葉恰如其分的點綴,才充滿了美感。而中國古典詩詞正如那一棵棵柳樹,那精妙的語言正是舞動的枝葉。有了這些“枝葉”,詩詞才會流溢光彩,引讀者走進多姿多彩的詩詞百花園,撩動讀者的情思,給人留下深秘的靜默。真正有如此神妙功效的,當屬形容詞、動詞,其次為疊詞、表顏色的詞。
中國詩詞篇幅短小,猶如象牙雕刻。要用短小的篇幅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所選詞語表現(xiàn)力一定要強,而形容詞是漢語中表現(xiàn)力最強大的詞,也是中國古詩人喜愛用的一類詞。他們選用最生動、最形象的形容詞,準確精妙地再現(xiàn)當時的生活,幾百上千年后,人們讀之,仍如臨其境,如觀其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能夠獲得豐富的美的享受,這就是形容詞暗示性的威力。如王安石的《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贝嗽娨粋€“亂”字,引人遙思遠悵:殘月下,驛站里,昏燈中,孤床上,思鄉(xiāng)而路遙,思國而病纏身,引得詩人心煩意亂。更有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又能將濃郁的鄉(xiāng)思、天涯倦懷、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國事之憂融為一體,故“亂”字有含蓄不盡之妙。讀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蔽覀兡芨惺艿剿藗鬟_老年杜甫的漂泊無依,顛沛無告,政治失意外,更告訴我們難以言傳的悵惘、失落之情,這種情懷不單是作者的,也是讀者的。
袁枚說過:“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一首好詩的標志就是把人(物)寫得生動、形象、準確,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動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活”,它只用一兩個字含蓄地點撥讀者,給你以仙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用明說什么,卻知道寫些什么。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颁仭弊挚此坪芷胀?、很平常,甚至不經(jīng)意中會忽略它。然而細細一究,“鋪”字竟有奇思妙想。此時的太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的確像“鋪”在江面上。正因為“鋪”,才使得一起一伏的江面呈現(xiàn)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感,才順勢引出“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初月。從而勾勒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使得平常的景致經(jīng)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顯得那么迷人!凡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一起,陶醉于這奇妙的境界中。
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詩詞中還有疊詞、表顏色的詞,也能用極少的字表達極豐富的內(nèi)容,例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又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都能激發(fā)讀者潛在的意念、聯(lián)想、再造,獲得新的審美體驗。
二、一景一物展奇境
如果說語言是欣賞詩詞的媒介物,它能撩動讀者的情思,那么景物就是欣賞詩詞的曲徑,它可以引領讀者在不經(jīng)意中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景”即景象,“物”即物象,兩者都是詩詞中的形象。詩人通??啃蜗笳f話,形象即是意象。在中國詩詞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些意象反復出現(xiàn),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讀者在欣賞詩詞時,只要看見這些意象,就會調動原來生活經(jīng)驗,迅速把握詩詞的情感和主旨,這就是我們說的意象的暗示性。如松、竹、梅、菊、蘭等多用來表達高潔情操,而秋風、落木、流水等多表達愁緒。這些意象雖然點到為止,卻能把不必講的話講明白,對鑒賞詩詞有很大幫助。
由此可知,意象中的“景”和“物”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耙狻焙汀跋蟆钡倪x擇和打造,使詩詞給人以綿長的回味。而意象可以有景有物,有人有事,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個的。多個意象組合起來,才能描繪融匯了詩人情感的客觀生活圖景,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意境”。有了“意境”,詩詞才會有動人心魄的無窮藝術魅力。如果沒有意象,意境就無法存在,沒有意境的詩詞,就如無根的花,毫無生命力可言。它們互為作用,缺一不可。
我們讀過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有如下意象:急風、高天、嘯猿、清渚、白沙、飛鳥、落木。這些意象的組合,神奇而逼真地寫出秋景的開闊、高遠、凄清,同時落木的搖落也寫出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深秋時節(jié),重陽佳日,獨立寒江,窮困潦倒,一個在封建社會失意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讓人感慨不已。同時“萬里”“長作”“百年多病”“獨”等詞,反復地烘托一個“悲”字,從而在原有的畫面中,創(chuàng)造出沉郁悲壯的意境。正是這種意境,使人讀之無不潸然淚下,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無數(shù)成功的詩人,特別是以寫景抒情、田園山水、托物言志為主的詩人,因為運用了言有盡的意象,而創(chuàng)造了意無窮的意境,使中國詩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意象雖然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意義,透過它們的外表,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注入的感情和意念,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和情調。但這還不能說掌握了詩歌暗示性內(nèi)容的密碼,因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詩的世界也不是大同的。例如看到柳樹,很多人想到離人依依惜別之情,但是同樣寫柳樹,卻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可以寄寓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感。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娙送ㄟ^刻畫亭亭玉立、碧綠豐茂、枝條紛披的柳樹意象,贊美了春色的美麗和大自然的活力。唐彥謙的《垂柳》的“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彼茉斓氖抢w柔輕盈、妖媚多情的形象。由這形象的反襯,我們看到了邀寵取媚的小人的無恥和朝廷的腐敗。由此可知,詩詞雖然具有暗示性,但也不是雷同一致的,應根據(jù)作者生活的時期來把握情和境。
所以說,意象和意境的組合,可以召喚欣賞者用想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中,同詩人一起完成人物形象、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活動。這樣的詩詞才會富有暗示性,這樣的詩詞才更有魅力。
三、一枝一節(jié)溢旨意
細枝末節(jié)看起來無關緊要,卻能顯示重要的內(nèi)容。哲學上說得好:一滴水可以看見整個大海,一粒沙可以看見整個沙漠。因此,詩詞的標題、作者、篇尾的注釋也有很好的暗示性作用。
標題是詩詞的眼睛,借由它能為讀者打開鑒賞詩詞的大門,可以洞察詩詞的內(nèi)容主旨,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題目中的“征人”點出了詩人刻畫的人物,寫的是征人戍邊生活,而“怨”字點出了情感。這就含蓄地告訴讀者:朝廷連年征兵、備戰(zhàn),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如許渾的《謝亭送別》,“謝亭”是送別的地點,也是一個具有“依依惜別”之意的意象,這里寫的是景;再加上“送別”二字,不用說情字,但濃濃的離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情就寄托在景上,情由景暗示出來了。
一個詩人選擇什么題材,表現(xiàn)什么思想,抒發(fā)什么感情,都是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jīng)歷決定的。另外,由于詩人的感情氣質、藝術素養(yǎng)的不同,在創(chuàng)作中會形成不同的風格。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詩集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fā)的典型音調,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受到現(xiàn)實的沖撞,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豪放奔涌,無從掩抑的感情氣勢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是浪漫主義。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轉衰之時,他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讀書和漫游時期、困居長安時期、陷賊和為官時期、西南漂泊時期。由于生活在唐由盛轉衰時期,杜甫的詩歌有很多都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關心百姓疾苦,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結束后,他的詩篇也有少部分表現(xiàn)出難得的喜悅之情。所以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時期,經(jīng)歷不同的生活,所暗示的內(nèi)容和情感是不一樣的。
詩歌的注釋放在篇末,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是注釋中關于作者、時代背景、題干注釋,也同樣有暗示性。如蘇軾的《南鄉(xiāng)子·梅花詞和楊元素》,此詞的注釋是:這首詞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1074年),與杭州知府楊元素的唱和之作。單看標題,粗心的讀者易把“和”看作連詞而非動詞,注釋很好地闡釋了這個問題,并且告知兩人是同事。這就暗示此詞通過詠梅、賞梅來記錄詞人與楊氏共事期間的一段美好生活和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這一主旨。
總之,中國古典詩詞雖簡短但并不簡單,能夠在有限的文字里盡可能多地表達意味。不管是詞性、意象,還是標題、作者、注釋,無一處不把詩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來,恰到好處。
參考文獻:
[1]古遠清.留得殘荷聽雨聲——詩詞的魅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2]劉燕玲.淺談詩歌語言的暗示藝術[J]. 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1).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農(nóng)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