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攻擊行為作為兒童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兒童人格和品德的發(fā)展,同時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主要從攻擊行為的定義,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影響因素三個方面進行描述,期望引起全社會以及家長對兒童攻擊行為的重視,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攻擊行為,使兒童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 攻擊行為 發(fā)展 影響因素
國際上攻擊性定義有很多,目前較為認可的是Parke 和Slaby[1]在1983 年在兒童心理手冊中提出的定義,攻擊是旨在傷害或損害他人的行為。
攻擊行為同親社會行為一樣,是兒童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攻擊性發(fā)展狀況既影響兒童人格和品德的發(fā)展,同時也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展變化
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是指通過傷害他人而得到自己所要求得到的東西的攻擊,如兒童想要得到一種事物、獲得權力或爭取空間,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們推、打或者攻擊擋路者;一種是敵意性攻擊,是指傷害他人的身體、感情和自尊,而非得到某種東西,它意味著傷害另一個人,如打、罵或威脅其他人去侮辱一個同伴。
在學齡前,攻擊的以上兩種形式及其表達方式都會發(fā)生變化。美國學者哈杜普的研究指出,年齡較小的兒童的攻擊性要高于年齡大的兒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攻擊的比率較高。年齡大些的兒童較年齡較小的兒童,更多地使用敵意性攻擊或以人為指向的攻擊。在整個學前期兒童的工具性攻擊呈減少趨勢,敵意性、報復性攻擊逐漸增多。我國學者的研得出相同結論,認為學前階段與小學一到三年級年的攻擊行為有較大的差異。學前兒童中爭搶玩具、報復性攻擊、無意攻擊、為吸引教師的注意而進行的攻擊發(fā)生頻率較高。小學生中報復性攻擊、嫉妒性攻擊、打抱不平的攻擊、挫折性攻擊發(fā)生頻率較高。其中,3-9歲報復性攻擊較為穩(wěn)定。
另外,一些研究者還以言語攻擊和身體攻擊為劃分來研究兒童攻擊形式的發(fā)展變化。結果顯示,2-4歲攻擊形式發(fā)展總趨勢是:身體攻擊逐步減少,言語攻擊頻率增加。3歲左右,兒童身體攻擊逐步增多;3歲以后,身體攻擊的逐步減少,但言語攻擊卻增多了。
在多種社會文化中,男孩較女孩更易表現(xiàn)出公開性的攻擊。有研究認為,只要2歲的兒童開始意識到性別刻板印象──期望男性和女性在行為上不同──女孩的攻擊行為就大大減少了,而男孩的攻擊行為下降得不多。
二、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兒童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
對攻擊性兒童的家庭調查結果表明,兒童攻擊行為與家庭的情感氣氛和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系。身處沉重的生活壓力下的父母(比如經濟上有困難或者婚姻不幸),對孩子往往使用強制性的訓導,如果兒童為困難型兒童或性格上存在缺陷,就會產生兒童攻擊行為。憤怒和懲罰籠罩著的家庭,容易“創(chuàng)造”出一個“失去控制”的兒童。如果家長具有攻擊性,經常使用家庭暴力或凡事都使用拳頭說話,則孩子就會模仿其行為更容易教會孩子的相應行為。
(二)社會認知的缺陷和歪曲
社會認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擊行為的產生和延續(xù)。具有攻擊行為的個體,往往對攻擊行為的后果存在著錯誤認知。在他們眼中,攻擊行為可以有效地減少他人的謾罵、取笑或不禮貌等令人不愉快的行為發(fā)生。因此,他們常常利用攻擊行為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富有攻擊性的兒童,在社會認知上的另一個偏見是自尊心過強。盡管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遭到失敗,但他們卻具有自我高度膨脹的特點且內心非常脆弱,認為自己是非常優(yōu)秀和有能力的。當他們的行為遭到挫折或不被他人理解時,就會攻擊他人。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受虐待兒童存在著有偏見的社會認知,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6個月以后顯示出了高頻率的攻擊行為[3]。
(三)交流及文化影響
當個體所在群體的氛圍是緊張的、不友好的,敵對性是更傾向于發(fā)生。這種群體特點在有極大壓力的貧困地區(qū)更為普遍,這些壓力包括落后的教學質量、業(yè)余活動和就業(yè)機會較少以及負面的成人模范。
羅夫及其同事通過對幾千名三到十年級的男孩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社會階級中,同伴關系質量不同。在較高和中等的社會經濟地位中,在群體中遭到拒絕的男孩犯罪率最高,但在最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中,在被拒絕和被人喜歡的男孩身上都經常發(fā)生犯罪行為。因此,無論哪種經濟地位,不良的同伴關系與犯罪行為都有較高相關。
社區(qū)文化氛圍也是影響攻擊行為的重要條件。在一個把攻擊行為當做維護個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會里,或在一個以武力決定個人威望的區(qū)域中,兒童較高的攻擊行為是不足為奇的。
社會學習理論者認為,電視對兒童的攻擊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1)教給兒童采取攻擊行為的方式;(2)使兒童放松了對攻擊行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降低了兒童對暴力的敏感性,并習以為常;(4)使兒童對現(xiàn)實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動上,過分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由報復發(fā)展到攻擊。
綜上所述,兒童的攻擊行為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從兒童的攻擊行為的發(fā)展變化中選取適當的方法,同時找出攻擊行為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從根本上杜絕兒童攻擊行為的產生,做好攻擊行為的干預和預防工作。
參考文獻:
[1] Parke ,Slaby.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In :Mussen P ,Hetherington EM ( eds) .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ly ,1983 , (4) :548.
[2]Dodge,K.A. Social cognition and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1980,51,162一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