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勒1871年發(fā)表《原始文化》以來,許多人類學家都以傳播理論來解釋文化,認為所有文化開始于一個或多個特殊區(qū)域,然后向全世界傳播,文化變遷過程就是傳播過程,不同文化的相同性是許多文化圈相交的結果,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發(fā)展過歷史關聯(lián)的機會也就越多。
一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我國四大傳說之一,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價值。這里先整理有關牛郎織女的起源地之說:
1.山東沂源說。山東省盧中南地區(qū),以沂源縣燕崖鄉(xiāng)大賢山織女洞和牛郎官莊村為中心一帶。沂源縣的牛女傳說,早見于織女洞宋、金碑記,其流傳時間可遠溯到唐代或唐代以前,以縣境南部燕崖鄉(xiāng)牛郎官莊為中心的地區(qū)最有地方文化特色??椗础⑴@蓮R、再附會牛郎官莊村孫氏為牛郎的后代,促成了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的獨特內(nèi)涵??椗磁c牛郎廟隔河相望,完美地演繹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當?shù)孛磕耆氯褪率宥加锌椗磸R會。相傳牛郎名孫守義,從小與哥嫂一起生活,受到嫂子虐待,分家后與老黃牛相依為命,人稱牛郎,老黃牛是天神下凡,告訴牛郎去藏起下凡洗澡的織女的衣服,織女早在天上就發(fā)現(xiàn)牛郎忠厚,心中暗戀牛郎,于是兩人成家,男耕女織,夫妻間互敬互愛,生下一兒一女。老黃牛臨死時叮囑牛郎藏好自己的牛皮。后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帶走織女,牛郎用牛皮裹著自己和孩子追趕織女,王母娘娘便劃了一條天河,只準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一到七月七,人間的鳥類便上天搭橋去了。
2.山西和順說。山西省和順縣南天池村一帶,以南天池村為軸心,半徑2到3公里之內(nèi),歷代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地名與景物名稱。村民幾乎都會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南天池村自古就有養(yǎng)育耕牛的習慣和養(yǎng)蠶與紡織傳統(tǒng),每年七月七日有風俗和歡慶儀式。相傳盤古開天辟地時,南天池是一個人間天堂,仙女們經(jīng)常偷偷下凡在湖中洗澡。牛郎出生在南天池下的一個叫牛郎峪的山莊,母親去世后分得家里的一頭老黃牛,后在舅舅的指點下偷走了在天池中洗澡的織女的衣服,織女被牛郎的真情所感動,遂與他成親,相親相愛,男耕女織,生下一男一女,但被玉帝知道,捉走了織女,牛郎披著牛皮帶著兒女追趕,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劃了一條天河,牛郎織女相隔天河兩端,在觀音的指點下,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在喜鵲搭成的天橋上相會。
3.河南南陽說。南陽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城西二十里牛家莊一帶。牛家莊古時又叫桑林,有許多與牛郎織女相關的遺跡、風俗、傳說;漢水的支流白河環(huán)繞南陽,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天漢;南陽周代已有養(yǎng)蠶業(yè)和絲綢業(yè);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歷史悠久;20世紀70年代,在南陽白河西岸的白灘漢墓發(fā)掘一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時至今日,由牛郎織女傳說衍生而來的七夕節(jié)俗在南陽所轄十三個縣(市、區(qū))盛傳不衰,獨具特色。相傳南陽城西二十里的牛家莊,牛郎被嫂子趕出家門,帶著一頭老黃牛離開。采??楀\的織女,在白河岸邊與牛郎相遇,她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嫁給了牛郎。天長日久,織女的父母發(fā)現(xiàn)并拆散了他們。思妻心切的牛郎尋到河東岸,但織女父母嫌牛郎貧窮不讓他們相見,牛郎便在附近搭個草棚在河東岸住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莊”。
4.河北省鹿泉說。河北省鹿泉市有“牛郎織女”在當?shù)氐摹氨僬鄙畹拿耖g傳說。“抱犢寨”原名叫萆山,《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者即此?!氨僬钡妹谄浜蟆!对涂たh志》說:“后魏葛榮之亂,百姓因山抱犢而死,故以為名”?!芭@煽椗眰髡f流傳更晚,傳說山下谷家峪村有一個窮孩子名叫二小,與哥哥分家,僅得到一頭牛。此后他以牛為伴,以農(nóng)耕為生。不久,耕牛生下一頭小牛犢,二小為讓牛犢吃上鮮草,費了很大的力氣,趕著老牛,抱著牛犢上了山寨。這座山寨由此得名“抱犢寨”。在山上,二小耕田、放牛,過著清貧艱難的農(nóng)家生活。此事感動了天上的金牛星,在金牛星的幫助下,牛郎與天上的織女喜結良緣,留下了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5.山陜蒙黃河河套說。2003年,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交界處的河套黃河岸邊有一個炎帝族叫“古(鼓)”的部落,隔河相望的是黃帝族的叫“緣婦”的氏族。夏秋之交兩族男女渡河約會,逐漸形成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二
任何一個民族都在發(fā)展變化,任何一種文化也是不斷地發(fā)展之中。文化的變遷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現(xiàn)象,文化變遷的主要機制為創(chuàng)新、傳播和涵化。
牛郎織女傳說也是經(jīng)歷了幾個演變的過程:第一,萌芽。夏商周以前,人們“天人感應”的觀念中認為,地上有漢水,天上有天漢,漢水兩岸和天上的星星對應,命名為“牛郎織女”星辰。東漢末年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笔状伟选芭@煽椗毙浅綌M人化,有了愛情的因素。漢末三國以前,“牛郎織女”才為夫婦,有了簡單的神話傳說。第二,發(fā)展。漢末三國至宋代以前,“牛郎織女”的主要特征是“天神戀愛”。第三,定型。明清民國以來,傳說經(jīng)過六朝唐宋以來的發(fā)展演變,有了許多版本。此時,“牛郎織女”的主要特點是“人神戀愛”。
不難看出,傳說逐漸趨于完整和成熟,而各起源地的傳說也幾乎都大同小異。由于長期的地域間的文化接觸,故事得以傳播,但隨著各地的地理因素、環(huán)境、價值觀等的不同,每個故事又有所區(qū)別,這是一個文化變遷的過程,和文化傳播的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
之所以會有起源地之爭,是因為在長久的歷史過程中故事發(fā)生了傳播。炊格爾認為,廣義上的文化傳播是指一種發(fā)明被社會接受的過程,即新的意識或新的文化特征從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向他人或群體的擴散。文化傳播的發(fā)生方式大體為貿(mào)易、遷徙、擴散三類。
1.貿(mào)易:貿(mào)易品通過交換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文化間的和平流動。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夏商周以來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的變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城市和城市,國家和國家以及老百姓之間必須有著各種貿(mào)易的往來。在貿(mào)易往來的過程中,故事被帶到不同的地方讓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2.遷徙。古代文化群體或群體中得一部分,在某種原因的驅使下,有組織的或者自發(fā)的離開其原始居點而較大規(guī)模的向其他地區(qū)移動的現(xiàn)象。結果為文化置換、吸納和融合三種。我國古代戰(zhàn)亂頻頻,大小規(guī)模的遷徙是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于是傳說從一個地方被帶入另一個地方,被賦予新的元素逐漸被吸收,因而不同的地方故事在母題一樣的情況下情節(jié)會有些許的差別。
3.擴散。文化特征會因為相鄰的文化群體的長期接觸而產(chǎn)生雙向流動。這里的文化擴散,就包括了非物質形式的觀念和技術的傳播。牛郎織女傳說經(jīng)過歷史的演變和流動,由一個地方源起,在鄰近的地域和文化群體的接觸下不斷擴散并賦予新意。
所以,文化的傳播是一個選擇變化的過程,牛郎織女傳說亦是如此。傳播中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者抗拒,與接受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傳播的速度也不相同。傳播的過程中,文化也會被重新解釋,接受的一方對新引進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在形式、功能和意義上都會有改變,以適應自己的需要。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同地方的牛郎織女傳說會有不同的說法,故事細節(jié)、地點也都不一樣,因為隨著傳播的進行,人們會對其進行重新解釋,比如會把原來牛郎織女會合的地方改為自己周圍的某一景點或者標志。
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地方都認為自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緣遼闊,一個傳說的傳播和演變,是經(jīng)歷了一個長久的形成過程,一種文化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是要取長補短以適應當?shù)氐奈幕摹K?,各地的牛郎織女傳說在總體內(nèi)容相同的基礎上都又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要探究牛郎織女的真正起源地,需要我們?nèi)ゲ殚喐嗟臍v史資料,進行更多細密的田野調查和對比。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生譯.原始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2]袁珂.中國神話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3]魏峻.文化傳播與文化變遷[J].華夏考古,2003,(02)。
[4]華漢文.“牛郎織女”流變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