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閱讀的學習。像生字生詞的學習與記憶,首先就是通過視覺的閱讀接觸的,句子的分析與內涵感悟,也是通過閱讀進行的,包括段落主旨的概括與歸納,都需要我們通過閱讀去有效的分析思考,從而做到融會貫通,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這期間要掌握的一個原則就是“有效立足課內,適度拓展課外”,結合教學內容,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講求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閱讀 拓展 措施 思考 融匯
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量的大小與閱讀質量高低,而其中要把握兩個原則,一個就是能否講課內外結合起來,另一個就是能否做到融會貫通與有機結合。教師首先要從課內閱讀學習做起,然后擴展到課外的閱讀與學習,通過兩者的共性思考,做到綜合性的認知,從而提升閱讀水平,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
一、“好讀書不求甚解決,沒有會意欣然忘食?!薄诼宰x中獲得大意。
陶淵明的這種讀書方式,雖然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但是在學習之處,我們往往用起來很有效果。這種瀏覽式的閱讀方式,使學生在短時間之內就能獲得一種課文整體的初步印象,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迅速發(fā)現(xiàn)難點和陌生點,為下一步的閱讀學習打下基礎。所以當學生拿到一篇陌生的課文的時候,我交給學生的第一步學習方式就是瀏覽閱讀,不求細致,只求整體印象,也就是意會,目的就是獲得一種主旨。
例如人教版第二冊第八組課文中的《小蝌蚪找媽媽》,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經(jīng)歷,其關鍵點就是小蝌蚪遇到了金魚和螃蟹等動物,在詢問的過程中,一遍遍加深對媽媽印象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就要有意識讓他們迅速提取出關鍵點,也就是小蝌蚪先后對媽媽形成的整體印象是怎樣的,如何去有效的構建與達成,在快速閱讀中,獲取關鍵信息。
二、“字字句句當精讀細讀”。——在細讀中深入分析。
我們還是接著上面的課文繼續(xù),當初讀和粗讀獲得一種整體感知后,我們接下來就進入了精細的閱讀方式。這個時候,需要學生結合課文進行仔細化的分析和思考,深入的理解信息,所要要求閱讀也要細致化。
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進行提綱的列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例如我們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先播放我國的水墨動畫片,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緒中了解課文內容,其次,教師列舉課文內容提綱,讓學生通過課文內容形成自己的答案。
問題提綱可以這樣列舉:
1.小蝌蚪為什么要去找自己的媽媽?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小蝌蚪先后去找了誰做媽媽,成功了沒有?為什么沒有成功?
3.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之中,不斷的明晰自己媽媽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什么,試著概括。
4.小蝌蚪最后找到誰做媽媽了,為什么是它?我們得到什么啟示?以總工程師二字上,所以平時一切的學習要為以后的“生活交流”服務,
這種提綱式有效提問,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發(fā)思考,活躍思維,學生根據(jù)提升一步步的進行閱讀,最終獲得閱讀答案。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學生現(xiàn)有水平和經(jīng)過引導后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概括之,就是知識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學生在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進行一下適度的提升,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教學目標。這其實就是體現(xiàn)了從基本認知到基本理解,再到拓展運用的過程。這就是課堂教學的一般順序,然而除了課本本身設置的教學運用,教師完全可以進行創(chuàng)意,用更加活潑有趣和方式呈現(xiàn)知識的聯(lián)系和鞏固,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性。
三、閱讀方式的綜合考慮與實際需求分析——課外的拓展與實際的結合。
教師要不失時機的推薦相關的閱讀材料,例如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后,完全可以去拓展閱讀,像《小公雞和小鴨子》、《駱駝和羊》等有趣的故事為材料,讓學生去進行閱讀。自己實踐運用以上兩種方法展開,體會這個過程中的不同收獲。意思就是從拓展閱讀的第一篇起,不斷積累,擴大閱讀面,做到“拓展與全面”的雙豐收,不計種類,不計樣式,開卷有益,老師推薦,學生興趣,凡所涉及,都可涉獵。
根據(jù)喜好,“通讀、精讀、泛讀、瀏覽”,皆可,此時讀無定法,積累的是閱歷,培養(yǎng)的是語感。此時閱讀已經(jīng)不是任務,不是負擔,已經(jīng)成為了生命一部分,一項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謂“終身閱讀”。此時的閱讀無定法可論,“接受信息、接受新生、增加知識、開拓閱歷,成為習慣”,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修養(yǎng)、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更好生活和工作。
四、閱讀興趣化的提升與引導——為長久閱讀打下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閱讀學習的動力所在,教師要根據(jù)閱讀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興趣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探索欲望。而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提起學生的興趣來,下一步就能有效的獲得一種自我內驅力,推動自己去進行閱讀。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學生們都愛聽故事,一個有趣的故事引入不僅可以引出閱讀學習的內容,還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去深入思考。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jù)其主要內容,進行PPT幻燈片的編制和演示,一邊結合課本內容講解,一邊進行幻燈片的演示,這種聲情并茂的動態(tài)演示,完全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來,從而還能更加使學生形成正確有效的學習思路和總體印象,有助于對閱讀的深造和理解。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基礎開始抓閱讀。這就是課本之內提供的基礎字詞句與段篇章的基本理解與整體感知,這種本能的反應,就是從閱讀當中得來的,也是從閱讀當中獲取的,只有在課內閱讀得到鞏固的基礎上,進行有所聯(lián)系的課外文章閱讀,我們才能夠獲得閱讀本身提供給自己的知識與技巧,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中武《創(chuàng)新閱讀 閱讀版語文》朝華出版社 2006-01
[2]語文閱讀編委會《探究與創(chuàng)新閱讀》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0-04
[3]林茅《閱讀樹·教師指導用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1
[4]孫國強《新概念語文閱讀計劃》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3-05
[5]孫和《培養(yǎng)孩子學習和閱讀能力》海豚出版社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