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罢f”是漢語教學中很重要的基本能力訓練,它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對書面交際能力的獲得有重要的影響,這不僅關系到民族學生能否順利地用漢語學習專業(yè)課,也關系到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問題。
關鍵詞:漢語口語課 民族學生 交際能力
漢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在我國,漢語是國家通用語。不僅漢族而且其他少數民族也都要學習漢語。新疆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區(qū),少數民族學習好,使用好漢語十分必要。少數民族學習漢語主要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的,對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以下簡稱漢語教學)也是少數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漢語教學也是使新疆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共同富裕,使各民族人民全面實現小康生活的基礎。
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包括書面語和口語兩種形式。雖然它們都能起到交際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直接的交際方式是口語。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我們體會到對各族學生來說學習“漢語”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尤其是“口語”能力。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在語言教學中對口語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和提高。
一、“說”的重要性
(1)口語交際能力更提高人的真才實學
語言作為總體概念包括聽、說、讀、寫各個方面和各種形式的符號系統(tǒng)。一般人的習慣看法是若一個人會寫,有點學問,這可以算是人才;而一個善說,具有口才未必就是人才。其實不然,苦讀勤寫固然可以使人長知識,有學問,書面語言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但是忽視了口語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卻是毫無道理的。實際上,人要做到有口才才做到會寫作需要更多的本事,需要更高的素質,尤其是需要較好的心理素質。因這這是由口語傳播和口語交流的基本特點所決定的。
口語與書面語言比國交而言,大體有六大特點:
(1)以聲傳意——有簡便而廣泛的實用性;
(2)直接交流——有表達與反映的兩種性;
(3)即興構思——有及時感應的應變性;
(4)態(tài)勢配合——有動態(tài)直觀的整體性;
(5)通俗易懂——有生活活潑的形象性;
(6)句式簡單——有快接快換的靈活性;
在這六大特點中,最主要的是前四個特點。這些特點便決定了口語的表達與交流能力比閱讀和寫作能力更需要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和真才實學。
(2)口語課對民族學生的重要性
口語課在整個漢語教學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首先,它是一門基礎課,其次它是民族學生從課本知識到具體的實際運用之間的一座橋梁,具有強烈的實踐意義和功利色彩,有人在250多名初中學生中間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問卷調查,約95%的民族學生將“口語”列為他們最需要加強的技能;最后,它具有語言學習的“自檢功能”和“監(jiān)控功能”,民族學生通過口語課來了解自己對于漢語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序,反映能力,口語課老師則通過教學過程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其他漢語課的教學效果,這種“監(jiān)控”會使?jié)h語教學過程為一個有序整體,而其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會更加緊密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二、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tǒng)的漢語口語以教師為心,以學生為客體,強調教師教學,不太重視學生的口語實踐,因此口語課往往容易成為教師的口語課。這種滿堂灌的方式缺乏啟發(fā),引導,不注重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將漢語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語言能力,其結果是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在一個口語教學周期后口語進步幅度較小,很難在具體交際中熟練,正確的使用漢語口語。
以上活動都是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口語而說的,我們把這些活動稱之為“課堂小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學生在課堂上學到語言知識表現為交際范圍狹小,交際非真實,缺乏自然的語言交際內容,我們進行口語教學的最高境界,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課堂上教師傳授的語言知識,而且能熟練的掌握這些知識,樹立地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語言知識要落實到有目的的語言行為上,必須要在課堂以外的真實的環(huán)境中得到運用,所以學生學習漢語口語還必須面對更大更復雜多樣的大環(huán)境。
(2)對教材的依賴性過于突出,極易受到教材的影響。課本中的教學設置重復率極高,基本上為:一、生詞,二、課文(會話),三、練習(基本上分為:語音、填空、替換、回答問題、根據要求會話等等)這幾種題型不僅貫穿一本口語課本始終,而且反復出現在不同難度層次的課本中。這種教條式的訓練,缺乏靈活機動,具有啟發(fā)性的內容,而且教師的可操作性也很受限制。這樣就使一門本來最應該生動、活潑,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課程套上了枷鎖。不僅使教師在教材以外的發(fā)揮余地極小,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藝術,而且學生也普遍覺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熱情。課堂氣氛因此而顯得封閉,沉悶。
(3)教學模式過于穩(wěn)定,教師往往習慣于“教師上臺講,學生臺下聽”的單身形的師生作用方式,習慣于獨角戲式的“跑教案”的上課方式。這樣,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權力都控制在教師手中,學生只能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以教師的節(jié)奏來確定自己的進度和學習方式。如果學生在“傾聽”時生發(fā)一些疑問和困惑,倘若教師自己教案中事先設計的問題恰好吻合,那么教師就迫不及待的順勢其某引入預設的軌道。
(4)教學手段的匱乏。我們的口語教學常常就是在教室中,教師與學生互相問答的過程,幾乎不使用其他輔助手段。還缺乏大量直觀我輔助教具,小到中適的卡片,畫報,道具,大到配套的影像設備等電化教育設置。有時學校雖然已經具備了科技含量較高的多媒體教室,但是與教材相輔相成,與時代緊密結合的軟件卻又無處尋覓。
三、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1)了解漢民族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實際上是學習一種文化。學生如果缺乏對漢文化背景的了解,就會在實際中產生誤解和偏差。要達到交流溝通,互相間的了解這一目的,老師要增強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敏感度,就要在漢語課堂教學中向學生講授漢民族的社會交方式,飲食服飾,風俗習慣,經濟生活,文學藝術,漢民族的思維心理向同學們做些介紹,從而提高他們辦事能力與工作效率。要學好漢語就必須了解掌握漢民族的文化。這樣有利于學生逾越文化障礙,提高口語水平。
(2)口語訓練的多樣性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注重口語訓練的多樣性??谡Z訓練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在自己所掌握的詞,名,段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該階段強調口語教學方法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加強成段表達,情景會話,問題講座等方式的訓練。除此之外,口語課中可采用扮演角色,看圖說話,模仿造句,句子擴展,講故事,說心得,學唱漢語歌曲等啟動豐富課堂內容。
(3)課堂訓練和課外實踐相結合
日??谡Z中用得最多的許多習慣用語在課堂上是學不到的,因此,在課外活動中要積極開展小型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來豐富口語訓練的內容,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因為語言學習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光靠課內有限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開民用工業(yè)大量的課外語言實踐活動來彌補,這樣才能使課內外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在新疆各高校學習漢語言的學生有得獨厚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好這優(yōu)越的語言實習條件。筆者認為,把學生“趕入”自然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之前還應有明確的要求,之后要有認地具的檢查評價。這種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行為對每一位同學來說,能避免那種“說不說在我,做不做在你”的隨意性,進而提高口語訓練的效果和質量。
(4)重視學生在口語學習中的心理周期
學生在一節(jié)口語課中,必然有接受的高潮期,穩(wěn)定期和低潮期。心理學上的“注意”說,即認為學生接受同類信息的時間長,內容越多,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也就隨之分散和弱化。如果一節(jié)口語課請十個學生講述同一或類似的話題,在前兩,三個學生講術時,大家的注意力一般很集中,對說話的內容也表現出較高的興趣,而到了最后幾個學生發(fā)言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東張西望或者開始做別的事。因此教師在設計,組織課堂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資源”,力圖讓課堂的節(jié)奏和學生的“心理資源”合拍。
四、結論
口語訓練不僅要課堂上進行,還要充分利用宿舍,食堂等校內公共場合,有條件的還要利用社會環(huán)境,要善于利用各種場所或具體情況。只有促使學生不斷地說,大膽的說,才能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使他們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師在設計口語訓練時能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按步驟實施,相信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要我們從思想上重視,肯下工夫,多動腦筋,精心設計,靈活安排,充分調動學生練口語的積極性,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師范司,教師口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頁,第258頁。
[2]古麗扎爾·吾守爾,漢語口語教學體會點滴[A],新疆雙語教學與研究[C],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頁。
[3]閆新紅,對漢語口語教學中教與學的再認[A],新疆雙語教學與研究[C],新疆教育出版社,第385頁。
[4]李艷萍,淺談漢語聽說課的教學方法[J],《新疆雙語教育、》,200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