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結合前人的研究分析,針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談談“會”、“能”、“可以”在表示有可能、有能力這兩個意義時的語用差異,以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能愿動詞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用 差異 教學策略
引言
“會”、“能”、“可以”都是能愿動詞。根據(jù)張斌先生的《新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到,能愿動詞有三種意義,分別是表示可能意義的:“會”、“能”、“可以”等;表示意愿意義的“要”、“肯”、“敢”等;表示必須意義的:“該”、“應該”、“應當”等。而表可能的,即“會”、“能”、“可以”等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表示有能力,一種是表示有可[1]。再看《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對“會”、“能”以及“可以”的解釋:“會”有以下意義:1.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某事。2.善于做某事。3.有可能?!澳堋庇幸韵乱饬x:1.表示有能力或有條件做某事。2.表示善于做某事。3.表示有某種用途。4.表示有可能。5.表示情理上許可。6.表示環(huán)境上許可?!翱梢浴庇幸韵乱饬x:1.表示可能。2.有某種用途。3.表示許可。4.值得[2]。由此可見,“會”、“能”“可以”這三個能愿動詞在語義上有交叉,但是在具體的語用方面,這三個詞又有區(qū)別。用得不當就會讓人感覺別扭。特別是外國學生在使用這三個詞時,總是不能很好的區(qū)分它們之間的差異,造成混用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結合前人的研究分析,針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談談“會”、“能”、“可以”在表示有可能、有能力這兩個意義時的語用差異,以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能愿動詞的教學策略。
一、“會”、“能”、“可以”的誤用致因
“會”、“能”、“可以”的誤用原因除了這三個詞本身在語義上有交叉之外,還在于:
1.1教師在解釋詞語時,只孤立的講解了詞語的釋義,沒有在此基礎上把詞語語用上的差異指明,或指明了而沒有多舉例、多練習。這些都會導致學生不知道詞語之間的差異,或者弄不明白這些差異。既然“會”、“能”都可以表示具備某種能力、有能力做某事,那么在任何情況下互換就是可行的。由此,誤用、混用的情況便產(chǎn)生了。
1.2母語的干擾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英文中的“can”能涵蓋很多意思。它既能表示“會”、“能”,也能表示“可以”。例如:“I can speak Chinese.”——“我會游泳?!薄癐 can help him with his Chinese.”——“我能幫助他學習中文?!薄癏e cannot go there, but I can.”——“他不能去那里,但是我可以去。”于是,由于母語的遷移,外國學生就會認為“會”、“能”、“可以”能夠互相替換著使用,沒有區(qū)別。這正如普拉克特提出的“難度等級模式”。普拉克特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度分為六級,從零級到五級,級數(shù)愈高難度也愈大。而這個“難度等級模式”的第五級便是第一語言中的一個語言項目,在目的語中分成兩個及兩個以上項目[3]。這是難度最大的,學生不易區(qū)分。“會”、“能”、“可以”就正是目的語中學生需要排除干擾,注意區(qū)分的幾個詞。
二、“會”、“能”、“可以”的語用差異
2.1“會”、“能”、“可以”表示有可能時的語用差異。
2.1.1“會”與“能”的語用差異。
“會”、“能”表示有可能這個意義時,“會”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主觀上的推測[4],且在表示推測時語氣較強,肯定或否定的意味更強烈些
例如:1.“四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一定會實現(xiàn)?!?/p>
2.“他一定會成功的?!?/p>
3.“現(xiàn)在他不會在家里?!?/p>
而“能”強調(diào)的是一種客觀上的推測[4],且常有一個條件句或因果句在前面說明情況,由此客觀條件進行客觀推測,具有某種客觀的可能性,肯定或否定的意味比“會”稍弱一些。
例如:1.“天這么晚了,他能來嗎?我看他不能來了?!?/p>
2.“只要認真讀下去,就能讀得懂?!?/p>
3.“那個地方太遠,,沒有車不能去。”
2.1.2“能”、“可以”的語用差異。
在表示可能意義時,“可以”主要是容易和“能”產(chǎn)生混淆。這里只需要注意一點就可以了。正如上文所說,“能”表示有某種客觀的可能性,是進行的客觀的推測。而“可以”則不行。例如:“天這么晚了,他能來嗎?”就不能說成“天這么晚了,他*可以來嗎?”另外,當表示建議別人做某事時,只能用“可以” ,不用“能”。
例如:1.我們可以學學廣東的辦法,“先生孩子后起名字”。
2.你也可以公布在這個網(wǎng)站上,大家一討論不就清楚了嗎?
3.在發(fā)展旅游方面,中國也可以借鑒西班牙成功的經(jīng)驗。
2.2“會”、“能”、“可以”表示有能力時的語用差異。
2.2.1“會”、“能”的語用差異。
“會”強調(diào)的是一種技能的獲得,且更側(cè)重于對某種東西的熟練、精通。而“能”強調(diào)的是有無某種能力做某件事情,更側(cè)重于有能力做與否,而不管是否熟練、精通。
例如:“他很會踢球。”與“他很能踢球?!庇谩皶眲t是強調(diào)“他”是個踢球的能手,對踢球這種技能很精通。而用“能”則是強調(diào)“他”有踢球這樣一個能力,至于踢得好不好、熟練與否我們不得而知。也許他只是體力比較好或者跑得比較快,但是球技的好壞不能夠通過“能”這個詞得到體現(xiàn)。再如:“我們今天能做的事,有許多是過去做不到的?!本筒荒苷f成“我們今天*會做的事,有許多是過去做不到的?!币驗檫@個句子所要表現(xiàn)的只是有無某種能力做某件事情,并不是強調(diào)的技能的獲得,以及對某東西的熟練、精通。
2.2.2“能”、“可以”的語用差異。
“可以”有時也表示有能力做某事,例如:“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好像不太愿意?!庇腥苏J為這句話也可以說成:“從他的表情能看出,他好像不太愿意?!钡覀冋J為“能”與“可以”相比較更側(cè)重于表達善于做、喜歡做某事的意思。例如:“他能吃、能喝、能睡,過著豬一般的生活。”想這樣的句子我們就不能用“可以”來表達了。
三、能愿動詞的教學策略
3.1加強理論性的研究
由于能愿動詞理論研究的不足,導致很多教學問題難以解決。首先,應該確立能愿動詞的范圍,調(diào)查能愿動詞難易度,根據(jù)能愿動詞的使用頻率,留學生能愿動詞的習得規(guī)律,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為對外漢語教材及試卷編寫提供統(tǒng)一的標準。其次,深入研究能愿動詞個體的句法、語義、語用功能,研究相近能愿動詞在意義、句法、語義、語用方面的區(qū)別,為教師教學和各種對外漢語材料編寫提供理論依據(jù)。再次,加強偏誤分析,找出學生能愿動詞習得過程中的難點,為對外漢語教師設計教學提供參考??傊Z言學理論的研究水平制約了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只有能愿動詞的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能愿動詞教學的堅冰才能擊破。
3.2重視語用功能、加強語境分析
語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即在一定的語境運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可是很多留學生對能愿動詞的使用規(guī)則掌握的十分熟練,但在交際中卻常常出錯。因此,在教學中重視語用功能,加強語境分析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其對學生反復講解那些從一個個典型的語境中抽象出來的語法規(guī)則,不如重新回到語境中,讓學生在語境中自己發(fā)現(xiàn)、總結其使用規(guī)律,從而達到正確使用這些能愿動詞進行交際的目的。
3.3加強相近能愿動詞的比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相近能愿動詞比較為重點,從意義、句法、語義、語用等多方面進行比較,并設計相應的練習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能愿動詞研究題,使學生掌握能愿動詞的不同之處,在不同的語境中恰當?shù)氖褂媚茉竸釉~。尤其是會”、“能”與“可以”等常用能愿動詞,更要“細”講多練,變換不同的形式,如果教師不講解,留學生很難知道這些細微差別。
四、結語
能愿動詞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以上對“會”、“能”、“可以”在表示有可能、有能力這兩個意義時的語用差異進行了粗淺的分析,存在的錯誤與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批評與指導。同時,我們還想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于母語教學的地方。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在區(qū)分“會”、“能”、“可以”時幾乎沒有什么問題,而當這些詞語面向外國學習者時,就很產(chǎn)生很多復雜的問題。這也提醒我們,在講解詞語時,我們不能只是從語義、語法的角度進行闡釋,而還要結合語用進行分析說明。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效的掌握每個詞語的使用,才能弄清差異,不至于混用、亂用,甚至是對交際產(chǎn)生影響。另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應普拉克特的“難度等級模式”第五級的語法項目還有很多。例如:“ask”在漢語中要分“問”和“請”講;“wear”要分“穿”、“戴”、“化”、“梳”等講。這些現(xiàn)象都需要我們從語義、語法與語用三個平面相結合來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張斌.《新編現(xiàn)代漢語》(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
[2]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八百次》(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4]楊曉梅、曾智.留學生習得漢語助動詞“可以”“能”“會”的難點和誤區(qū).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9(5).
作者簡介:趙凌燕(1989.2-),女,漢族,重慶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