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稱代詞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語篇銜接上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從英漢人稱代詞著手看他們在銜接語篇上的差異,并且從語言本身和認知方式上分析了這種差異的原因,這對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以學習段落、篇章為主的中高級漢語教學來說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英漢 人稱代詞 語篇銜接
銜接指的是各種各樣的語言手段(如語法、詞匯、語音等),通過這些手段把句子黏合在一起以組成大一級的語言單位,如段落、篇章等。人稱代詞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銜接文章方面的重要性。任何語段或話語必然以線形式向前發(fā)展。話語的發(fā)展導致“新信息”的不斷補充;同時為了保持語句之間在意義上的關聯(lián)性,人們必須使用一定量的“舊信息”。但是舊信息的利用須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都用人稱代詞來指代句中出現(xiàn)過的人來避免重復,從而使語言更加經濟有效。但是英漢人稱代詞在承擔這一基本功能時在文章中又表現(xiàn)出相對的差異性,具體來看有:
1、回指。
(1)Don't put your hands in your pockets.
別把手放在口袋里。
例(1)沒有把英文句里的兩個your譯出來,如果說成“別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口袋里”,這樣的句子,在漢語里不但是冗余的,而且也是錯誤的,還會引起別的誤解。英語極為強調所有格人稱代詞的使用,漢語物主代詞的使用頻率卻要低得多。
人稱代詞也是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學漢語極易犯的錯誤,尤其是在中高級階段,因為這個階段的漢語教學主要是段落、篇章的教學,涉及到人稱代詞的語篇銜接功能,加上漢語重意義的特點,所以留學生對什么時候該用人稱代詞什么時候可以不用代詞很苦惱。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英語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方面趨于簡化,但人稱代詞卻始終保留著它們古英語時期的復雜特點,即性、數(shù)、格的嚴格用法。然而,現(xiàn)代漢語則是從古漢語中沒有人稱代詞的性、數(shù)、格逐漸分化而來的。英漢人稱代詞在使用頻率上的差異造成了英語使用人稱代詞的地方,漢語多用省略法;而英語不使用人稱代詞的地方,漢語多采用其他方式表達。在代詞的使用上英語充分表現(xiàn)出它的顯性特征,而漢語語篇的指示照應則往往呈隱性狀態(tài)。所以英譯漢時便會出現(xiàn)指示照應手段從顯性到隱性的轉化。漢語表達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關系之下。盡管省略了幾個代詞,但意義表達得仍然完整明了。英語句則必須依靠連詞和代詞連接句子,突顯句子層次來表達復雜的意思。
2、預指。
漢語的人稱代詞很少有預指功能,那是就句子層面而言。如果我們把人稱代詞放到更高一級的語言單位篇章中,漢語里的人稱代詞也是有預指功能的,但是這種用法多見于廣告、新聞、報刊、文學作品中,用來強調、突顯有關內容或者是制造懸念等,例如:
(2)“在這個充斥著附和者和趨炎附勢者的城市中,她扮演了一名持不同政見者的角色。她是在野黨的發(fā)言人,而在野黨的改良主張暴露了執(zhí)政黨的罪惡?!惫鸫髮W已故教授、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回憶龔澎。
例句中的“她”指的即是最后提到的“龔澎”。但是,一般的文章當中,漢語總是先出現(xiàn)具體的人,然后再用人稱代詞回指前面出現(xiàn)的人,或者直接省略人稱代詞,直接依靠意義上的連貫,例如:
(3)王鵬一回到家,(他)脫了(他的)鞋,(他)就沖到廚房接了一瓢自來水喝。
括號里的都是漢語在句中不會出現(xiàn)的人稱代詞,如果是英語的話,這些人稱代詞都必須出現(xiàn)。這也是留學生在語篇表達時容易出錯的地方,一篇作文里有很多人稱代詞,很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那英漢這種人稱代詞語篇銜接上的差異原因究竟是什么?
1、從意合形合來看,英語注重顯性接應,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義。所以英語里的人稱代詞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并且廣泛使用人稱代詞保持前后一致的關系。漢語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tǒng)形。所以漢語里人稱代詞除了單復數(shù)外沒有更多的形態(tài)變化,而且在篇章連接中也多承前省略,避免重復累贅。
2、從認知方式來看,在一個句子中如果存在已知和未知兩部分,漢語的一般順序是從已知到未知,而英語句則常常是從未知到已知,漢語往往強調已知,英語常常突出未知。所以,漢語里人稱代詞的預指功能很少出現(xiàn),一般只能在特定的文體中為表達某種效果才使用,一般都是先出現(xiàn)具體的人物,然后用人稱代詞來回指。而英語人稱代詞的預指功能則普遍使用,前面的人稱代詞預指下文出現(xiàn)的具體的人物。
參考文獻:
[1]陳建君.英漢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9.
[2]胡芳.英漢語篇代詞下指照應的功能分析[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12).
[3]劉禮進.英漢人稱代詞回指和預指比較研究[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6).
[4]馬小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4).
[5]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劉瑩瑩(1988-),女,漢族,籍貫:重慶萬州,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