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預設的應用是近年來語用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語用預設的共同性、主觀性、隱蔽性、單向性出發(fā),對趙本山的喜劇小品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其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可以幫助中國喜劇小品達到幽默逗樂的喜劇效果,對于提高喜劇小品的創(chuàng)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用預設 喜劇小品 幽默逗樂 語用策略
一、引言
小品以其輕松娛樂的獨特魅力,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近年來在舞臺上最為活躍的喜劇小品更是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而喜劇小品個性化的語言特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將試圖以趙本山的喜劇小品為例,分析其如何運用語用預設理論的特點來實現(xiàn)其藝術魅力。
二、語用預設理論
預設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國邏輯學家Frege提出的,指發(fā)話者在說出某個特定句子時所作的假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預設成為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重點。預設分為兩大類: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語義預設從語句的真值條件出發(fā),將預設限定在語句或命題范圍之內(nèi)。然而,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僅從邏輯的角度來研究預設帶有明顯的局限性。預設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命題與說話人之間的關系,涉及到語境、說話人等多種因素。語用預設概念最早是由Stalnaker提出的,指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內(nèi)在隱含共識,是說話人組織語言信息時設定的前提關系。何自然教授(2004)曾定義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的信念、態(tài)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
語用預設具有共同性、主觀性、隱蔽性、單向性。這些特點在中國喜劇小品中能發(fā)揮多大作用?下文將以趙本山的小品為例,探討其能否幫助其達到“逗樂”的喜劇效果,實現(xiàn)“幽默”的語用功能。
三、語用預設在趙本山喜劇小品中的作用
1. 共同性與幽默逗樂
共知性指交際雙方共知的信息,這種共知信息的存在保證了交際的有效性。如果缺乏這樣的共有知識,就不能使有效信息順利地傳達,導致“不和諧”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往往會產(chǎn)生一定的幽默效果。例如下面的小品片段:“趙本山:你倆命相不合,她是屬猴55,你54屬雞,我看你倆成不了。小宋:沒那說,那都過去啦,現(xiàn)在都看星座,我雙子座,她白羊座,星座特別合。大哥,你什么星座?趙本山:我是沙發(fā)座的,我癱瘓,哪也去不了。小宋:啊哈哈,我問你星座?趙本山:你星不星座我也得擱這坐著了,癱瘓?!?/p>
在這段對話中,趙本山以屬相不合為由想說小宋和趙海燕不合適,但是小宋說現(xiàn)在都流行看星座。但趙本山不了解星座文化,因而無法和小宋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識,這種沒有共同知識的文化預設,勢必在交流中出現(xiàn)尷尬,對方不能得到有效信息,導致交流的不和諧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趙本山為了應對自己的無知,還在強調(diào)前妻對自己的那個癱瘓的語用預設,令人捧腹。
2. 主觀性與幽默逗樂
何自然(2004)認為“預設可以是說話人心目中認為的事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語用預設就是會話雙方對某一命題或語句的主觀上的認識或態(tài)度。趙本山的小品正是利用語用預設的這一主觀性特點,故意設置語用預設,制造幽默的效果。來看下面的片段:
“趙海燕:表哥癱瘓,我一直伺候他了!小宋:癱瘓啦哈,誒呀遭罪呀!趙海燕:那什么家來客人了,燒點水去呀!趙本山:???趙海燕:家來客了,燒水去呀!趙本山:我不癱瘓嗎?”
小宋進門后,突然發(fā)現(xiàn)趙本山在,嚇了一跳,趙海燕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就說是表哥,為了給表哥在她家編出個合適的理由就說她癱瘓的表哥在她家由她照顧。本來設置了這個預設是為了解釋家里有個男人的事實,結果因為怕趙本山在家里亂說話,又急于將他支開,于是又讓他去燒水,自己無意間取消了預設,內(nèi)心不滿的趙本山就借用剛才的虛假預設,強調(diào)癱瘓怎么能去燒水呢?在這個情節(jié)中劇中人物利用預設的主觀性特點,故意設置預設,無意取消預設,假意強調(diào)預設,一系列的幽默就此產(chǎn)生了。
3. 隱蔽性與幽默逗樂
所謂隱蔽性,是指說話人將語用前提隱含于話語中,通過一種特殊的語境和語言表達方式將其加以暗示。利用語用預設隱蔽性的特點,說話人可以含蓄地把不愿意或不方便明說的內(nèi)容用預設的方式暗含在話語中,幫助言語交際者表達言外之意。
“小沈陽:畢老師,你跟我照個相唄,畢老師。畢福劍:不是,您是男服務員?是吧?長得挺委婉的,是吧?”
小沈陽的打扮在《不差錢》小品中可謂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作為一名主持人的畢福劍,其素質(zhì)決定著他本人不可能像小品中作為農(nóng)民形象出現(xiàn)的趙大叔具有相同的言辭,便用一系列的疑問句來表示出對這種打扮的驚詫,將自己不方便明說的內(nèi)容暗含在話語中。這種疑問句的使用,構成了與上文的銜接關系,既與其身份相符,又幽默了觀眾,表達了意義。
4. 單向性與幽默逗樂
單向性是指預設是由說話人單方面作出的,利用預設的單向性,有意識地妙用虛假語用預設構建談話框架,可以誤導對方理解話語意圖,使交際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沈陽:哎呀!我的媽呀!畢老師來了,你咋出來了呢?唉呀,我的媽呀,快來人啊!快點的一會兒該跑了,畢老師,畢老師……”
見到了畢老師,小沈陽萬分激動,這種激動如何體現(xiàn)?小沈陽有意識地運用人們對社會常識的理解:坐牢的人出來才會出來并跑了,誘導觀眾誤解畢姥爺為監(jiān)獄逃犯,于是人們的思路在小沈陽有意而為之的單向語用預設策略推動下,與相關因素發(fā)生關聯(lián)進行信息再加工,逗樂的真實意圖巧妙地得以實現(xiàn),令人捧腹。
四、結語
語用預設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學理論,在趙本山小品中被廣泛應用。從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趙本山的小品非常擅長利用語用預設的共知性、主觀性隱蔽性和單向性等特點來實現(xiàn)語用預設的不同功用。這些為趙本山的小品在營造幽默氣氛、突出人物形象、升華主題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品創(chuàng)作中恰當?shù)厥褂谜Z用預設可以增強其幽默逗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Stalnaker, R. C.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A〕. In Davids, S.(ed.).Pragmatics: A Reader〔C〕. Oxford:OUP, 1991.
[2] 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 2004: 145.
[3] 蔣冰清. 預設理論與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闡釋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14-18.
作者簡介:張書瑜,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