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刀部字有兩類:一類是以“刀”為偏旁,一類是以“刂”為偏旁。而《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分析漢字形、音、義的字典,在學(xué)術(shù)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全書按形體結(jié)構(gòu)將9353個小篆分為540個部首?!墩f文解字·刀部》共收字66個。本文結(jié)合《說文解字》重點分析《現(xiàn)在漢語詞典》中以刀為部首表示刑罰的四字:刵、剮、劓、刖。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 刀部 刑罰
刀是個獨體字,“刀”即可以作聲符(叨、召),也可以作意符(刃、券)?!暗丁弊饕夥淖侄嗯c刀有關(guān),而“刀”作合體字右旁時的變形“刂”,習(xí)慣叫立刀旁,立刀旁的字多與刀、動刀有關(guān)。在刀部字中收錄了表示刑罰的四個字,分別是刵、剮、劓、刖。
一、釋“刀”
甲骨文的刀上部是刀柄,下部是刀頭,是帶“刃”的部分。金文的形體,大體上與甲骨文相似。所以“刀”字是個象形字。到了小篆,刀柄成了彎曲形,不過還有點“刀”的樣子。可是到了楷書,那就一點也不像“刀”的形狀了。
“刀”字除了其本義當(dāng)“刀槍”的“刀”講之外,還有另外的兩個詞義我們要注意。比如有的人在讀《荀子?富國》時,把“厚刀布之?dāng)俊?,解釋為“用厚刀割布”,那就錯了。其實古代的一種金屬貨幣的樣子像刀,所以稱為“刀布”(“布”是古代的一種錢幣)。所謂“厚刀布之?dāng)俊?,就是“加重貨幣稅收”的意思。這是其一。其二,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中有“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話。你可千萬不要解釋為“誰說黃河寬呢?連把小刀都容納不下”。這就把“刀”字完全解釋錯了。這里的“刀”當(dāng)“小船”講,后世則常寫為“舶”(dāo刀)。
二、釋“刵”
《說文·刀部》刵,斷耳也,從刀從耳,仍吏切。《唐韻》《集韻》仍吏切,《正韻》而至切,音餌。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斷耳也。
本義是即以石刀割去耳朵的懲罰。
刵見康誥、呂?。《書·康誥》非汝封劓刵人,無或劓刵人。五?之外有刵。軍戰(zhàn)則不服者殺而獻(xiàn)其左耳曰聝。周禮田獵取禽左耳以效功曰珥。刵刑長期被用于軍中,斃敵而割其左耳以獻(xiàn)功,在我國歷史上產(chǎn)期存在?!百濉弊郑褪谴艘庵?。
三、釋“剮”
《說文·咼部》剮,分解也,從咼從刀,憑例切。(“剮”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屬于刀部)“剮”字的本義是割肉離骨。 “剮”是古時分割人體的酷刑。凌遲的俗稱,古時候?qū)Ψ溉说臉O刑之一,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
最早出現(xiàn)于五代年間,在宋仁宗時被寫入《宋刑統(tǒng)》作為刑罰使用。過程極其殘忍,將人拴在木樁上,用刀將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往下切,最初一共一百二十刀,后來又發(fā)展到三百六十刀等,如果犯人在行刑結(jié)束前死亡,行刑者是要被殺頭的。《舊唐書·桓彥范傳》 記載桓彥范被處死的一種刑罰,“乃令左右執(zhí)縛,曳于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后杖殺?!边@種把人綁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剮盡直至露出白骨,然后再杖殺人作法也是極其殘忍的。這也是后來剮刑的雛形。幫助唐玄宗奪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監(jiān)被封為的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的楊思勖性情殘忍,《新唐書·宦官傳》記載他“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fā)皮以示人?!眱?nèi)給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就詔付楊思勖殺之?!八价每`于格,箠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边@種殘忍的刑法已經(jīng)和五代時期的凌遲很接近了。 安史之亂之后天下大亂,各種刑罰層出不窮, 《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宰相楊國忠就是被亂兵“屠割”的,“追軍士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于驛門外?!逼渲邪驳撋教幩李伖湟彩沁\用割肉節(jié)解的剮刑,“目大罵,受剮刑,仍罵不絕口,被鉤斷舌頭,猶含糊而罵,直至氣絕?!辟澩蠑M凌遲,押赴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
四、釋“劓”
《說文·刀部》劓,刑鼻也,從刀,鼻聲。“劓”字的本義就是“割去鼻子?!必媸侵袊糯囊环N刑罰,屬五刑內(nèi)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周禮·秋官·司刑》鄭康成注:“劓,截其鼻也?!?/p>
劓最早見于甲骨文,作“”,從刀從自,“自”是鼻的古字,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產(chǎn)生的年代極為久遠(yuǎn),上古時,就已實施劓刑?!兑捉?jīng)》中曾說:“其人天且劓”。劓刑在夏、商時已普遍使用。劓刑重于墨刑,而輕于剕(刖)刑。劓刑在周代適用的范圍甚廣,史稱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時增至千條。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劓刑仍被沿用?!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楚“公子比為王……使觀從從師于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fù)所,后者劓’?!鼻匦⒐珪r,商鞅之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史記·商君列傳》)。劓刑在戰(zhàn)國及秦也用作懲罰士兵的刑罰。《商君書·境內(nèi)》載,凡攻城之戰(zhàn),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環(huán),賭諫黥劓于城下。”漢初亦沿用劓刑,文帝除肉刑,“當(dāng)劓者,笞三百”,始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后不見于刑典,唯金國早期對于犯重罪的贖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于一般平民(《金史·刑法志》)。
劓刑有時與其他刑罰結(jié)合使用,①劓殄是商朝的一種死刑名稱。劓殄,即刑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xì)⒌?,有如后世的族誅。
《尚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狈卜赣猩狭懈髯镎呓蕴幰载骈逯獭?/p>
②黥劓是古代刑罰名。黥,墨刑。劓,割其鼻。《戰(zhàn)國策·秦策一》:“法及太子,黥劓其傅?!薄稘h書·貢禹傳》:“故黥劓而髠鉗者,猶復(fù)攘臂為政于世。” 如《秦簡·法律答問》載:“不盈五人,盜過六百六十錢,黥劓以為城旦?!?/p>
③劓刖是割鼻斷足?!顿Y治通鑒·唐宣宗大中四年》:“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薄端问贰喂鴤鳌?“有欲復(fù)肉刑者,議取死囚試劓刖?!?/p>
五、釋“刖”
《說文·刀部》刖,絕也。從刀,月聲。“刖”的本義是斷足。《殷墟書契前編》中有字,象征一人拿鋸鋸斷另一人的足?!半尽保艜r與“剕”的意相同,就是斷足。刖刑,中國古代刑法之一,又稱剕刑,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周代的五刑, 《周禮·秋官·司刑》說是“墨、劓、宮、刖、殺”,《尚書·舜典》說是“墨、劓、剕、宮、大辟”,其中的刖和剕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斷足。
早在殷商時代即有此刑?!渡袝涡獭菲小皠|避疑赦”一句,后傳云“刖足曰剕刑?!焙笥质柙?“剕,刖也。”許慎《說文解字》也說:“刖者斷絕之名,故削足曰剕?!彪拘套鳛閼土P犯人的一種肉刑,被西周奴隸制社會所繼承并沿用到春秋戰(zhàn)國,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春秋時將人判處刖刑時,視所犯罪行的輕重,有的刖去一只腳,有的要刖去雙腳。戰(zhàn)國時,刖足也是常見的刑罰。秦有刖刑,稱斷足,或稱斬趾?!肚睾啞し纱饐枴氛f:“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p>
漢初沿秦制,有刖左趾與刖右趾。漢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為笞五百,刖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yīng)棄市的犯人,如愿意刖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fù)。自魏晉以下,律典中已無刖刑的規(guī)定。但間或亦有實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斷右趾作為減死罪的刑罰。
六、結(jié)語
以上是對刀部字有關(guān)刑罰義的分析,用刀割去耳朵,砍掉鼻子,斬斷腳趾等等,這是多么殘酷的刑罰,而且這些酷刑還有專門的名稱存在,可見它們當(dāng)時的常用性,這些苛刻的刑罰都是與刀有關(guān)的,刀作為了刑罰的工具,這與當(dāng)時的時代特征密切相關(guān)的。而且受刑者的慘狀,充分暴露了統(tǒng)治者的極端兇殘,同時也暴露了統(tǒng)治者的虛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jìn)步,這些殘酷的刑罰也逐漸的被取締了。
參考文獻(xiàn):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董春利 《說文解字·刀部》認(rèn)知研究 高校社科動態(tài) 2006
[5]張舜徽 說文解字約注 中州書畫社出版 1983
[6]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商務(wù)印書館 2005
[7]柏樺 中國古代刑罰政治觀 人民出版社 2008
作者簡介:鄭健 (1988.5.25),女,遼寧省鐵嶺市,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漢語言文字學(xué)專業(yè),漢語史方向20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