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取了《說文》中的三組互訓詞:“柱”與“楹”、“走”與“趨”、“完”與“全”,對它們的意義異同分別文章從字形、語源、語用、文化等多角度進行分析考辨。
關鍵詞:《說文解字》 互訓走 趨柱 楹完 全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釋字義的字書。許慎總結(jié)了漢代人訓釋字義的成果,體現(xiàn)在《說文》中,其訓釋方法主要有三種:互為訓釋,推索由來,標明義界。 “互為訓釋”簡稱“互訓”,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甲、乙兩個詞語互相訓釋,以乙釋甲,又以甲釋乙。 《說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庇帧伴?,柱也?!庇捎谂卸藴什煌墩f文》互訓詞的數(shù)量有爭議,而互訓詞之間彼此相互訓釋字意,也是同義詞。互訓詞之間絕大部分并不是等義詞,渾言則同,而析言則異,所以它們往往在程度輕重、感情色彩、語法搭配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
《說文》中互訓詞以動詞、名詞居多, 形容詞很少,基于這種情況,本文每個詞性各選取了一組互訓詞:“柱”與“楹”、“走”與“趨”、 “完”與“全”,對它們的意義異同分別文章從字形、語源、語用、文化等多角度進行分析考辨。
一、 柱楹
柱,(小篆)《說文?木部》楹也。從木主聲。 《廣雅》云:“楹謂之柱?!薄墩f文?木部》(小篆),楹,柱也。從木盈聲。從以上解釋來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撐屋宇的獨立構(gòu)件。仔細分析,他們的在范圍程度等方面有區(qū)別。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毙戾|曰:楹之言盈,盈盈對立之狀。柱,段用了聲訓,強調(diào)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撐整個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漢?成帝紀》:“腐木不可以爲柱。”《書?禹貢》:“東至于底柱?!倍戾|也用了聲訓,盈盈對立狀側(cè)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廳堂前更好看。 《釋名?釋宮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無所依也。”如《春秋?莊二十三年》:“丹桓宮楹?!薄蹲髠?成公六年》:“授玉于東楹之東。”《詩?商頌?殷武》:“旅楹有閑?!?/p>
從意義所指的范圍來看,兩者是有區(qū)別的?!爸笔欠课菟兄拥耐ǚQ。 《戰(zhàn)國策?燕策》:“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柱?!薄读銈鳌罚骸爸园阻?。”《莊子?人間世》:“散木也,…以為柱則蠹?!倍伴骸北玖x是廳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門外的兩根大柱立于東西兩側(cè),稱東楹和西楹。 《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边^年過節(jié)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將對聯(lián)貼在東西兩楹上,稱“楹聯(lián)”。從詞匯學角度來看,兩者的本義是全部與部分的關系,是上下位詞。而同義詞必須是同位義,才能進行比較分析,所以,這時候它們還不能構(gòu)成同義詞。應該是“楹”擴大了詞義范圍,從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體柱子,與“柱”成為并列的義詞,才進行了互訓。
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總稱,“楹”是廳堂前部的大柱子。
二、走趨
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說文》走,趨也。從夭止。 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從字形來看,金文的“走” 金文字形象擺動兩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小篆如徐鍇曰:“走則足屈,故從夭。”趨:《說文》走也。從走芻聲。《說文解字注》:“曲禮注曰:行而張足曰趨。《博雅》:”行也。 “《釋名》:“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 ”《詩?齊風》巧趨蹌兮。走和趨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
析言之,兩詞在意義的程度大小以及語體應用及發(fā)展趨勢上有些差異。
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疾趨曰走”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此析言之。許渾言不別也?!笨梢?,“走”的速度要比“趨”快,走快于趨,趨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別。如《韓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薄稌?武成》:“駿奔走。”《詩?大雅?緜》:“來朝走馬?!钡任墨I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薄段倪x?陶淵明?雜詩二首之二》:“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睆恼Z義上就相對“疾速”的含義弱一些。
2、同樣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趨”是朝正向方向前進。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義,而“趨”卻是追趕的意思。如,《孟子》:“棄甲曳兵而走?!薄秶Z?吳語》:“民懼而走,遠無正就?!薄妒纠簟罚骸袄衔疼u墻走,老婦出門看。 ”《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薄秴问洗呵?必己》:“于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高誘注:“趨,逐?!?/p>
3、古代人為了表示對尊貴者或長輩的敬重,走路欲超前長輩時的小步快走,而不能大步無禮走過去,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禮俗,一般用“趨”表達,而不用“走”。如《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 《戰(zhàn)國策?趙四》:“入而徐趨?!薄墩撜Z?微子》:“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植靈壽木詩》:“前趨問長老,重復欣嘉名?!?/p>
4、從詞性上來看,“走”除了動詞還可做名詞,如指獸類《西京賦》:“上無逸飛,下無遺走?!?,仆人,如《建德新墻》:“我議欲板筑,群走皆不怡?!避囕啞赌印罚骸耙攒噧勺?,軸間廣大以圉?!钡?。 “趨”只有動詞詞性。 要之,“走”是指快跑向前,“趨”是指急走前進,走比趨更快,二者在程度上有些差別。
三、完全
完:(小篆)《說文》全也。從宀元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入部全作仝。仝,完也。是二字互訓?!比海ㄐ∽墩f文》完也?!队衿罚骸熬咭病!薄吨芏Y?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用全,上公用龍。”鄭玄注:全,純玉也。 《說文解字注》:“篆文?。從王。按篆當是籒之誤。仝全皆從人。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從籒。而以仝爲同字。純玉曰全??脊び浻袢嗽啤L熳佑萌?。大鄭云。全,純色也。許玉部云。全,純玉也。后鄭周禮注同許。按云純玉曰全者,引經(jīng)說此字從玉之意。”從小篆字形來看,“完”從宀,與房屋建筑有關系,“全”是“?”的異體字,從玉,因此應該是與“玉”有關聯(lián)。不過分析概況詞義,兩詞都是“完整”的意思。
然而如果析言之,二者在意義偏指以及詞性上都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差別。
1、“完”側(cè)重于事物的完備,完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完璧歸趙?!薄度龂?。魏書.華佗傳》:“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薄盾髯?勸學》:“巢非不完也。”《荀子?議兵》:“完全富足而趨趙”《戰(zhàn)國策齊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三國志?華佗傳》:“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全”,本義純色玉,側(cè)事物的全部,純粹、全一性。如《列子.天瑞》:“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薄抖Y記?祭統(tǒng)》:“不明其義,君人不全。”鄭玄注: “全,猶具也。”《孫子?謀攻》:“以全爭于天下?!?/p>
2、詞性方面,二者都可以做動詞、形容詞、名詞,但是“全”還可以做副詞,為“完全,都” 義,也是從本義引申,實詞虛化而來。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 《西江月?遣興》:“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绷簡⒊讹嫳液霞?文集》:“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p>
結(jié)語:
有些互訓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結(jié)合發(fā)展為固定應用的偏義復合詞(或并列復合詞),成為漢語雙音化趨勢的重要力量,如,“吹噓”、“寄托”、“更改”、“繩索”、“命令”等等。互訓詞不是等義詞,二者不是完全對等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對互訓詞之間的意義進行具體辨析。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通論》,陸宗達,北京出版社,1981
[2]《古代漢語詞匯綱要》,蔣紹愚,商務印書館,2005
[3]《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4]《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博士論文).李朝紅.浙江大學.2007
[5]《說文》互訓詞例辨,朱惠仙,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