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漢語界仍存在這么一種說法,“人”貴“民”賤,其實這是對古文獻(xiàn)的一種誤讀。通過對先秦文獻(xiàn)《老子》、《論語》、《左傳》等五種文獻(xiàn)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明顯看出“人”和“民”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人”和“民”這兩個詞在組合方式上的不同和詞頻出現(xiàn)的高低差異才導(dǎo)致了人們的這種誤讀。
關(guān)鍵詞:人 民 組合方式 詞頻
甲骨文“人”寫作,《漢語大字典》對其本義解釋為:“由古類人猿進(jìn)化而來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jìn)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民”解釋為“人;人類”??梢姸衷诒玖x上并無差異,都表示人類?!懊瘛痹诩坠俏闹兄两駴]有發(fā)現(xiàn),但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有多次記載,寫作。對于“民”字的理解眾說紛紜,較有影響的是郭沫若在其《甲骨文字研究》中解釋為:“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敵囚為民時,乃盲其左目以為奴徵”,郭沫若將“民”解釋為“奴隸”。再看許慎對“人”和“民”的解釋,《說文·人部》:“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說文·民部》:“眾萌也”。段玉裁對其注解:“萌,猶懵懵無知貌也”。許慎等人已經(jīng)對“人”和“民”進(jìn)行了社會等級的劃分。通過對五部先秦文獻(xiàn)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見附表)及其使用情況分析,可以證明古代“人”與“民”并無貴賤之分。
附表
楚辭春秋左傳老子論語晏子春秋
人1292580103219528
民134361449313
人民00002
民人012012
通過這個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人”在絕對使用數(shù)量上大大超過了“民”,但這并不能就說明“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地位就高于“民”。下面就“人”和“民”的具體組合情況進(jìn)行詳細(xì)分析。
一、“人”的使用情況
(一)“人”被賦予了一種高貴的社會地位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冻o·離騷》
(2)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春秋左氏傳·隱公》
(3)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独献印さ澜?jīng)·一章》
(4)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薄?論語·述而》
(5)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蛾套哟呵铩?nèi)篇·諫上》
以上的“人”被賦予了“仁德與才能者”、“在位者”等特點,但我們仔細(xì)觀察與“人”所搭配的詞語,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都是“形容詞(褒義)+人”這種構(gòu)詞模式,因此可以說這些特點并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涵義,而是由于前面表示褒義的形容詞所具有的特性。
(二)“人”被賦予了一種低賤的社會地位
(1)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楚辭·離騷》
(2)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春秋左氏傳·襄公》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墩撜Z·為政》
(4)今君用讒人之謀,聽亂夫之言也,廢長立少?!蛾套哟呵铩?nèi)篇·諫上》
(5)晏子曰:“縵密不能,蔍苴學(xué)者詘,身無以用人,而又不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
以上的“人”被賦予了一種“低賤者”、“讒佞者”等特點。但它的搭配情況一樣是“形容詞(貶義)+人”這種構(gòu)詞模式,所以可以說這仍是前面表示貶義的形容詞所具有的特性。而且我們看在例(5)中,同是“人”既有“善人”的搭配,又有“惡人”的搭配。這就更可以說明“人”這個單音節(jié)字本身并無高低貴賤之別,而是與它所搭配的那個詞賦予了種種感情色彩在里面。
(三)“人”和國名、職業(yè)組合表示一類人
(1)且詩人怨主刺上曰:“嗚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楚辭·離騷》
(2)故以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豈去圣之未遠(yuǎn),而楚人之多才乎!《楚辭·離騷》
(3)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洞呵镒笫蟼鳌る[公》
(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論語·微子》
(5)晏子至,入門,公令樂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
上面的例子中例(1)、(2)中的“詩人”以及例(5)中的“樂人”和職業(yè)組合有關(guān),其他是“國名+人”的組合方式。這些與職業(yè)和國名組合的起來的“人”表示“某一類人”的意思。
(四)“人”單獨使用表示一般人、眾人
(1)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楚辭·九章》
(2)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春秋左氏傳·隱公》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經(jīng)·二十五章》
(4)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墩撜Z·里仁》
(5)景公問晏子曰:“人性有賢不肖,可學(xué)乎?”《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下》
以上的例子都是“人”單獨使用,表示“一般人”、“眾人”的意思。
通過以上對“人”使用情況的考查,可以看出在先秦“人”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強(qiáng)大的組合構(gòu)成能力。它既可以與褒義詞組合表示出高貴的社會地位,又可以與貶義詞組合表示低賤的社會地位;既可以與國名和職業(yè)組合表示一類人,又可以單獨使用表示一般人、眾人。
二、“民”的使用情況
從附表中已經(jīng)看出“民”在先秦的使用頻率要遠(yuǎn)少于“人”的使用頻率,這也說明了“民”的組合能力沒有“人”那么靈活。
(一)“民”被賦予了低賤的社會地位
(1)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春秋左氏傳·恒公》
(2)公曰:“誠有鄙民得罪于君則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以上“民”被賦予了一種低下的社會地位,但觀察“民”的組合方式,仍是“形容詞(貶義)+民”這種構(gòu)詞模式,所以可以說這里表示低賤的社會地位仍是前面表示貶義的形容詞所具有的特性,而非“民”這個詞本身所固有的。而且,“民”的這種組合方式在這五部典籍中出現(xiàn)不多。同時,“形容詞(褒義)+民”這種構(gòu)詞模式在這五部典籍中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也說明了“民”的構(gòu)詞能力不及“人”。
(二)“民”和國名搭配表示一類人
(1)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冻o·天問》
(2)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洞呵镒笫蟼鳌は骞?/p>
“民”和國名搭配的情況在這五部典籍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多,表示一類人。再次證明了“民”的構(gòu)詞能力不及“人”。
(三)“民”單獨使用表示一般人、眾人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冻o·離騷》
(2)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春秋左氏傳·哀公》
(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独献印さ澜?jīng)·三章》
(4)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薄墩撜Z·學(xué)而》
(5)晏子諫曰:“春夏起役,且游獵,奪民農(nóng)時,國家空虛,不可?!薄蛾套哟呵铩?nèi)篇。諫下》
以上是“民”的單獨使用情況,它所表示出來的意思和“人”一樣,表示“一般人”、“眾人”的意思。
三、“人民”和“民人”連用的情況
通過附表我們還可以看出在先秦文獻(xiàn)中已經(jīng)有了“人民”和“民人”連用的情況,例如:
(1)今自聊攝以東,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眾矣,百姓之咎怨誹謗,詛君于上帝者多矣。《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2)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春秋左氏傳·襄公》
(3)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弊勇吩唬骸坝忻袢搜桑猩琊⒀?。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論語·先進(jìn)》
(4)民人苦病,夫婦皆詛。《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上面的例子是“人民”和“民人”的連用情況,雖然在先秦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的頻率不高,但已經(jīng)可以說明了“民”和“人”在固有的特性上是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別的,不僅單獨使用時沒有,連用時更沒有。
四、結(jié)語
綜上可見,“人”和“民”并無貴賤之分,社會地位也沒有高低之異。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誤解是由于沒有認(rèn)清楚他們的組合方式,再者由于“人”的構(gòu)詞能力要比“民”的構(gòu)詞能力強(qiáng) ,所以使人們對“人”這個詞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潛意識的優(yōu)勢感。本文通過對“人”和“民”在先秦典籍中的考察,得出這種“人”貴“民”賤的說法還有待進(jìn)一步商榷。
參考文獻(xiàn):
[1](晉)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1.
[2]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宋)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作者簡介:李齊歡(1986-) , 男 ,漢族,籍貫:四川達(dá)州,單位: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2011級漢語言文字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