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文化發(fā)展多元化趨勢不斷深化,我國傳統(tǒng)運動項目——武術,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然而,文化差異使武術文化的輸出困難重重。因此,如何提高認同度成為了推廣武術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異化翻譯理論,探討武術術語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內容應以“異化”翻譯策略為指導,多種翻譯方法靈活運用,以利于武術文化的規(guī)范傳播和民族本真的保留。
關鍵詞:武術 異化翻譯 方法
1.文化霸權和異化翻譯理論
發(fā)達國家經(jīng)濟、政治各方面的優(yōu)勢必然導致其文化霸權的盛行。在強勢文化的壓迫與漠視下,弱勢文化面臨著跨文化交際的困境。隨著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發(fā)展,中國正被世界所了解,而翻譯成為中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提高我國文化的認同度和文化軟實力成為翻譯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責任。但由于英美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滲透較大,我國傳統(tǒng)文化英譯時往往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迎合目標語讀者的口味。如今,采取歸化的策略以適應目的語讀者的口味還是采取異化的策略以保留本民族的文化本真,成為了眾多譯者們重新審視的焦點。筆者認為,要宣傳中國文化,改變弱勢文化的地位,翻譯要積極采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
異化翻譯最早提出者是德國神學家和哲學家施萊爾馬赫。他主張保存外國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體味異域文化風情。韋努蒂發(fā)表的《譯者的隱身》掀起了20世紀末異化翻譯理論的旋風。他提出:“譯者可以選擇歸化或異化的譯法:前者以民族主義為中心,把外國的價值觀歸化到異語文化中,把原作者請到國內來;后者則離經(jīng)背道,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來,把讀者送到國外去?!盵1]異化翻譯必然有不易理解和接受的缺陷,但世界文化多元性正是需要各民族文化相互溝通、融合、百花齊放,所以我們要相信目標語接受者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去接納異域文化的光彩。
2.武術術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 中國文化,尤其是武術文化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然而相關的翻譯研究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一些武術專業(yè)詞匯、術語缺乏有效的翻譯渠道和翻譯方法等等,不利于武術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2.1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
目前,我國在武術術語翻譯領域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所能找到的較權威的參考辭典也僅有以下四本:《體育百科大全》、《英漢漢英奧運詞典》、《英漢漢英武術常用詞匯》、《英語體育常用詞匯》。雖然各個版本的《體育教程》層出不窮,但介紹武術的部分少之又少,英文信息更是沒有。如由陳志勇編寫、北京航天大學出版的《大學體育教程》版本中,有關足球的介紹有19頁,籃球17頁,排球12頁,而有關武術的信息僅僅兩頁[2]。中國具有眾多武術團體,網(wǎng)絡本應是其文化宣傳的重要手段,但英文版的網(wǎng)站少之又少,甚至中國武術協(xié)會網(wǎng)站也沒有任何英文信息。從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武術術語翻譯中缺乏整體激勵措施,重視度不高。
2.2武術術語中存在亂譯現(xiàn)象
亂譯是英語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這是由于譯者對異國文化以及相關知識背景存在理解偏差。在亂譯方面,翻譯辭典可以很好的說明這方面問題。作為權威性翻譯工具書,辭典的編制過程理應做到專業(yè)性、時效性和統(tǒng)一,否則會導致參考者困惑不解。而當前存在一種武術術語存在多種翻譯版本的現(xiàn)象。在《圖示牛津字典》里,“太極拳”被譯成 t’ai chi ch’uan[3];而在《漢英分類辭典》中,太極拳被譯成taijiquan[4]。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比較通用的翻譯如shadow boxing, taiji boxing等。對于“武術”本身這個詞匯來說,版本更是各種各樣,《漢英武術詞匯》、《英漢漢英武術常用詞匯》、《漢英詞典》、《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和《新英漢詞典》這幾本常見辭書就給出了Wushu、Chinese Wushu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fight arts、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Kongfu等多種譯法,大多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對于武術術語這一獨特的文化在對外宣傳時理應做到統(tǒng)一標準以利于理解和交流。
2.3武術術語中誤譯現(xiàn)象較普遍
誤譯主要是由于譯者對武術知識的匱乏以至望文生義所造成的。最典型的一個就是《英漢漢英武術常用詞匯》里“紅拳”被譯成red boxing[2]。了解武術常識的的人就會知道“紅”在這并不代表顏色。據(jù)傳,“紅” 乃“紅塵”之意。武術有很多個拳種,但“拳”經(jīng)常翻譯成boxing,如果把“猴拳”和“查拳”譯成Monkey Boxing,Zha Boxing似有滑稽之處。Boxing 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里的定義是:“a sport in which two people fight each other with their hands, while wearing very large thick gloves”[4]。這和中國武術里的“拳”有極大的區(qū)別,打拳的人不一定是兩個人,通常也不戴手套。顯然將其直接譯成boxing必會丟失“拳”本來的意思和特點,而一味的去迎合譯入語讀者的接受能力,這不利于真正武術文化的傳播。
3.武術術語翻譯方法評述
3.1直譯
在翻譯領域中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是最常見也是應用范圍最廣泛的翻譯手法,它能夠較好的傳達原文風格的特點。在武術術語翻譯中,一些器械、簡單姿勢或者動作還有一些描寫性的動作等能夠在英語中找到對等詞匯時,可采取直譯翻譯法。例如一些簡單的器械:劍、匕首、鉤和棍在英語中有對等的詞匯sword、 dagger、hook和cudgel。至于姿勢和動作,例如英語中有push hands、 press palms、bow stance、kick來和我們的“推掌、按掌、弓步、踢”相對應;側腿踢可譯成Side front kick,像這些武術術語都可采取直譯法以使譯入語群體更容易接受。
3.2意譯
武術術語中有很多術語涉及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東西或是復雜的動作。如果采取直譯的方法,我們很難將其包含的信息準確地傳達出來,像這類的術語我們采取意譯(Free Translation)的方法更為合適。例如,“猛虎下山”被直譯成Ferocious tiger races down the mountain[5],兇猛的老虎沖下山包含了太多模糊的成分會使譯入語的接受者困惑不解。實際上,“猛虎下山” 是一個固定的動作,所以本人更欣賞佘丹的翻譯:jump and attack by swing punches。[6]另一個例子是“烏龍絞柱”,有人把它翻譯成the black dragon coils round the pillar[5]。這很容易使譯入語接受者困惑:一個人的身體怎能像一條龍一樣繞住一棵柱子呢?佘丹的意譯是:stand up by 360 0 body spinning[3]。這更易于接受。
3.3音譯
音譯(Transliteration)方法適用于一些總范疇的武術術語和兵器,由于存在文化差異或者文化空白,這些術語很難在其他文化中達到對等。只要我們把這些翻譯成英語,就必會喪失它們原始內涵的信息。要想保留其內涵,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拼音。下面是一些例子:太極Taiji、長拳Changquan、氣功Qigong、八卦Bagua、武術Wushu、形意拳Xingyiquan、 南拳nanquan、長拳changquan、耙pa、琵琶pipa等等。這種方法保存了武術專業(yè)詞匯的所有文化內涵,目標語的受眾很難接受,但由于武術具有無窮的魅力,隨著影視文化和多種武術團體的對外交流與宣傳,我們相信這些拼音術語會慢慢被接受,就像“江湖jianghu”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世界所接受一樣。
3.4意象翻譯
意象翻譯(Image Translation)的方法已經(jīng)適用于很多領域如T-square, V-belt, and V-steel,這種翻譯方法也可以借鑒到武術術語的翻譯中?!笆制胶狻笨梢宰g成十-Balance、“丁字步”可以譯成T-stance、“十字拐”可以譯成十- crutch、“插步”可以譯成X-stance就像X-ray。
這種方法形象生動,易于理解。但這種翻譯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適用于少部分的武術術語翻譯,因為很多武術術語囊括了太多的文化內涵以致難以用一個簡單的形象就能表示出來。
3.5綜合翻譯
所謂綜合翻譯(Complex Translation)方法,是指將上述翻譯方法結合起來的翻譯模式,其中音譯+直譯的方法是比較實用的一種。任何能把武術術語的原始信息充分表達的翻譯方法我們都要加以利用,由于很多名詞性的武術術語的結構很是復雜,那拼音+翻譯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像一些門派功夫如:“少林功夫” “武當劍” “峨眉刺”這些是“地名+武術術語”的結構,我們可以譯成Shaolin Kongfu、Wudang sword、and Emei awls。像“楊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是“姓氏+武術術語”我們可以把它們譯成 Yang style taijiquan、Chen style taijiquan、and Wu style taijiquan。還有一些是“動物名+武術術語”如:猴拳、蛇拳、螳螂拳等等,我們可以形象地譯成Monkey Quan、Snake Quan、Mantis Quan。
4.弱勢文化下促進武術術語翻譯的相關對策
目前,武術文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與歡迎,說明武術文化有改變弱勢文化地位的先決條件。要改變武術弱勢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國家應該采取相關扶持政策。一方面,培養(yǎng)專業(yè)翻譯人才。武術需要很專業(yè)的技巧和知識,對此的熟悉程度決定了武術術語翻譯的質量甚至是準備度。只有譯者本身對武術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較高程度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好。二、要重視對外文化傳播的主動性和系統(tǒng)性。當前,國外了解中國武術更多是通過民間組織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分散性、狹窄性等特點。因此,國家應組織相關機構和宣傳組織以提高本民族武術文化的認同度和影響力。
結語:
在強勢文化的文化霸權壓迫下,我們應該時刻認識到翻譯和翻譯實踐的復雜性和戰(zhàn)略性,擔負起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責任。我們要借助翻譯這一有效工具,以武術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輸出為切入點,采取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打破文化逆差現(xiàn)象,使本民族的文化不被世界漠視,自身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陳智勇.大學體育教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6
[3] Illustrated Oxford Dictionary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 1999
[4] A Classifie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1
[5] Oxford Advanced Le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商務印書館,2004
[6] 謝守德. 英漢漢英武術常用詞匯[M]. 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1989
[7] 佘丹. 從德國功能理論看武術術語的英譯[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D],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