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特濃郁的康巴民俗風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涉及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而翻譯其中的專有名詞卻因大多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表達,給康巴民俗風情旅游資料的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本文從文化翻譯學的角度,以康巴藏區(qū)歌舞專有名詞的翻譯為例,從跨文化翻譯的角度,對康巴藏區(qū)旅游文本中極具康巴特色的民俗風情的專有名詞的英譯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康巴文化 翻譯策略 文化信息 音譯
一、康巴藏區(qū)和康巴民俗風情概述
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旅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各種文化旅游、專題旅游、生態(tài)旅游已成為涉外旅游熱點??蛋筒貐^(qū)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和民俗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在旅游界刮起了一股康巴文化旅游的旋風。每年到康巴藏區(qū)探尋民風,體驗獨特的民俗風情、旅游觀光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康巴藏區(qū),即康巴方言區(qū),藏語稱為khams, 是藏族三大方言區(qū)之一,也是藏族傳統(tǒng)的三大歷史地理區(qū)劃之一康巴文化的發(fā)祥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中國西部最大的一條世界級旅游線“大香格里拉旅游線”的核心地帶。[1]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態(tài),造就了其瑰麗神奇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獨特濃郁的民俗風情及博大絢麗的康巴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門類齊全的旅游資源,被世界旅游組織定位為中國推向世界旅游市場的自然生態(tài)旅游和康巴藏族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對鐘情于神秘的雪域藏文化的國內外游客有著特殊而巨大的誘惑力。
康巴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外國游客旅游的目的決定了康巴旅游文本英譯資料除了介紹旅游信息外,更重要的是介紹積淀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而最能體現(xiàn)康巴文化的莫過于其獨特濃郁的民俗風情,康巴民俗風情的旅游資料涉及面廣,門類繁多,內容復雜,包括歌舞、藏戲、繪畫及雕刻藝術、服飾、節(jié)日、地名、人名、小說人物、故事,歷史事件及典故等方面,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涉及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而這些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專有名詞卻無法在譯入英語中找到對等的表達,出現(xiàn)了所謂的詞匯空白(lexical gap)現(xiàn)象,這就給康巴民俗風情旅游資料的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本文以康巴藏區(qū)歌舞專有名詞的翻譯為例,結合實踐著重探討了康巴藏區(qū)民俗風情的旅游資料英譯的原則和具體翻譯方法。
二、康巴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
1.確立翻譯原則:以旅游者為出發(fā)點,以傳播康巴文化為取向。
旅游翻譯是為旅游活動、旅游專業(yè)和行業(yè)所進行的翻譯,包括旅游文本翻譯(筆譯)和導游翻譯(口譯),是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旅游文化的重要窗口,對促進我國旅游市場的進一步國際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身處不同文化語境的讀者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樣。關于本國、本民族的事物,該國、該民族的讀者一看就能明白,而外國讀者則不一定明白。因此,譯者要充分利用文化語境理論,根據讀者接受能力對康巴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進行有策略的處理。具體地說,就是確立翻譯原則,通過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確保譯文既能傳播本國文化又能被外國游客理解和接受。
作為外國游客獲得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文本的翻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英譯旅游文本是英語國家人士了解康巴文化的第一手資料,了解其文化風情是來康巴藏區(qū)旅游的主要目的,因此英譯旅游資料除了向他們傳遞旅游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其注意力,促使他們對康巴藏區(qū)的自然景觀、社會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誘發(fā)他們前來景區(qū)旅游的欲望。因此旅游文本翻譯的首要原則就是以旅游者為出發(fā)點,考慮文化交流和效果,以傳播、凸顯康巴文化為取向[2]。
2.詳查文化信息,弄清歷史文化淵源
康巴藏區(qū)歷來就被稱之為歌舞的海洋,歌舞活動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在歌舞中歡慶佳節(jié),在歌舞中祭祀祈禱,用歌舞來伴隨勞動,也以歌舞贊美愛情與生活。舞蹈與歌唱藝術密切結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獨特藝術風格著稱。流行于康巴藏區(qū)的民間歌舞有果諧(亦稱鍋莊)、堆諧、康諧(俗稱弦子)、踢踏、諧欽、熱巴卓、熱巴諧、雄沖、嘎巴、多底、宣、噶爾、吉達吉姆等多種,其中流傳最廣,最富代表性有鍋莊、弦子和踢踏。
這些歌舞專有名詞中蘊藏著豐富的康巴文化內涵,涉及到大量的康巴文化信息,翻譯時譯者要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完整全面地傳遞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才能讓來自于不同文化認知語境的外國游客理解并產生興趣。有些文化信息不常見,就需要譯者花功夫查找信息來源,核查現(xiàn)有的譯法。如藏族民間舞蹈中流傳最廣、最受歡迎、最為人們熟悉和喜愛的自娛性舞蹈——鍋莊,其英語翻譯有8種之多:“GorDro”, “Shae”, “Gor-Shae”,“Dro” “Ye Xie “PiWang Dance” “The Xianzi Dance”等。在康巴文化民俗風情的旅游資料翻譯語境中到底采用哪一種譯文,必須要經過仔細核查鍋莊舞的歷史淵源才能確定。
藏區(qū)民間歌舞中,凡以歌舞為主的集體自娛性圓圈舞蹈,一般被泛稱為“諧”(音);而在圓圈歌舞中,具有較強表演性的集體舞,則被人們一般泛稱為“卓”。但各地稱謂不同,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qū)的“鍋莊舞”,藏語稱“果卓”(音)、“卓”等,意為圓圈歌舞,“鍋莊”即是“果卓”的漢語諧音,《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莊”,近代有稱“歌莊”的,隨著漢語在民族地區(qū)的普及,現(xiàn)在在各省的藏區(qū),基本已都使用《鍋莊》這個稱謂。因此,“GorDro”,“Shae”, “Gor-Shae”, “Dro”均為果卓”(音)、“卓”的音譯,只不過為藏語譯音,“Ye,Xie”為漢語標準拼音譯音。
歌舞“康諧”(俗稱弦子),即康巴人跳的舞,又稱為“葉”、“巴葉”,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藏族歌舞藝術。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表演時數(shù)名男性持拉弦樂器弦子(畢旺)在隊前演奏領舞。其余舞者則和他們一起邊歌邊舞。弦子舞盛行于現(xiàn)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qū),其中以巴塘地區(qū)的弦子最富盛名,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5月20日,巴塘弦子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現(xiàn)在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3. 民族特色詞語以藏語音譯為主,加以注釋
弄清了鍋莊舞和弦子舞的歷史淵源就能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確定其英文名??v觀八個英文名,都采用了音譯法。參照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地名不用漢語拼音音譯, 而是直接從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語音中譯得,應按該民族的語言拼寫的原則,以及始終以指導原則,“諧”“果卓” (音)、“卓” “葉”均來自藏語,應采用藏語的譯音和拼寫,譯為 “Shae”, “Gor-Dro”,“Gor-Shae”,“ Dro”有利于康巴文化傳播。而“鍋莊”、“弦子”則來源于漢語,自然應該直接采用漢語拼音譯音和拼寫。因而,“弦子(舞)”英譯名應為the Xianzi Dance,“鍋莊(舞)”英譯名應為the Guozhuang Dance,“巴塘弦子”則譯為The Xianzi Dance in Batang,“理塘鍋莊”譯為“The Guozhuang in Litang”。
語境像一張大網,而文字就是這張網上的一個個繩結,翻譯時除了應用正確的翻譯原則以外,還要對語境進行充分的理解,把握其內涵,靈活采用恰當?shù)姆g方法,才能全面地傳遞原文信息,例如:
“嘎諧”是巴塘的藏語全稱,西藏人稱為“康諧”(俗稱弦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譯文:Gaxie is a complete name of Xianzi dance in Batang. Tibetans from other areas call Batang Xianzi as khampa shae, meaning of the dance of Khampa people. Batang Xianzi has already existed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Note: Xianzi, a kind of circle dance performed lyrically, gracefully and lithely with long sleeves floating in the air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Xianzi or “PiWang” (a Tibetan-style two-string instrument) a nd held in Batang County, Garze prefecture.
譯文中“嘎諧”,“弦子”采用了漢語拼音音譯,拼寫也采用的是漢語拼音拼寫的,而“康諧”則采用了藏語的譯音和拼寫,都是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確定其英文譯名的。同時,譯文中又給予注釋補充了“dance”的部分關聯(lián)信息,從而使外國游客和譯文讀者可能脫離自身的文化認知語境,有效地理解其文化內涵。
4. 引進專業(yè)術語,實現(xiàn)類比翻譯
如果源文中有的文化在目標語中能找到類似或相對應的概念,應采用專業(yè)術語習慣用法,不能簡單地用漢語拼音來隨意代替。如康巴境內著名的民間歌舞甘孜踢踏,現(xiàn)有英譯文Garze step Dance, Ti-ta Dance in Garze和Garze Tap Dance三種。踢踏在英語中有對應詞匯“tap dance, 特指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著重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jié)奏的美式踢踏舞。甘孜踢踏主要動作在于腳掌與腳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時上肢配合動作,與美式踢踏舞相同之處頗多。因此,甘孜踢踏英譯為Garze Tap Dance能夠使旅游者自然的聯(lián)想到美式踢踏舞從而理解其文化信息。而step Dance容易讓人誤解只有腳上動作,而Ti-ta則是漢語拼音音譯,得不到處于不同文化語境的西方讀者的理解和認同。[3]
三、 結論
由以上對康巴歌舞專有名詞的翻譯中可以看出,康巴旅游文本中有關民俗風情的旅游資料中的專有名詞的英譯方法常用的是音譯法。不過在音譯時譯者一定要仔細核對音譯詞的讀音來源,如果該詞發(fā)音來源于漢語,就按照標準的漢語拼音規(guī)則拼寫,如果該詞的發(fā)音并非源于漢語,而是直接由藏語音譯而來,音譯詞則應以藏語發(fā)音音譯,并按照藏語的語言規(guī)則進行拼寫。其他幾種譯法如直譯、意譯、直譯加音譯、意譯加音譯等有時也會用到。然而什么情況下采用什么譯法就需要具備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很好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yǎng),同時還要考慮目標讀者的接受情況。其指導原則始終以傳播康巴文化為取向,填補游客頭腦中的文化空白和缺省信息,把源語文化輸入到譯語文化中,實現(xiàn)文本的相對對等翻譯,真正起到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容. 《旅游翻譯中的地名和景點名稱翻譯研究》[J].《職業(yè)時空》2010年第1期。
[2][3]曹容.《文化語境視角下康巴藏區(qū)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J],《中外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4]格絨追美.香格里拉康巴文化品牌叢書——甘孜自助游手冊[Z],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
[5]田聯(lián)韜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
[6]陳剛. 旅游翻譯與涉外旅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5
[7]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10.
[]8朱華.四川英語導游景點講解[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年9月.
作者簡介:李鑒(1973-),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曹容:女,(1973-)語言學碩士,四川民族學院英語系英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翻譯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