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地秧歌的模式,且大大地增強了其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從而構建了新的風格特征,有利于人們更詳盡的了解民間舞蹈藝術在當今社會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昌黎地秧歌 傳統(tǒng)民間藝術 表演形式 風格
昌黎地秧歌,俗稱“地跑”、“地出溜”,產(chǎn)生于冀東昌黎,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也是北方舞蹈藝術中一朵艷麗的奇葩,多少年來在全國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昌黎地秧歌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元代,可謂歷史悠久。
一、昌黎地秧歌產(chǎn)生及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背景
昌黎縣,地處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交界地帶,負山面海,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是隱喻全國的文化縣。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具有神秘氣息的碣石文化,歷史積淀豐富的韓愈文化和魅力無窮的民間藝術瑰寶----昌黎地秧歌。它是昌黎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xiàn)著農(nóng)民的生活情趣,是一種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反映了農(nóng)村生活的特征和農(nóng)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昌黎地秧歌以其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在繁花似錦的秧歌大家族中獨樹一幟,爭芳斗艷。
談及地秧歌的產(chǎn)生,各種文獻資料中有這樣的記載:“昌黎先民,為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借助手舞足蹈,來抒發(fā)情感,磨煉性格,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雛型?!倍缙诘牟璧匮砀栌形栌谐?、舞唱結合,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純舞蹈秧歌是不同的。直至清末明初,昌黎地秧歌受到\"蓮花落\"、\"二人轉\"、\"評劇\"等影響,\"唱\"的部分轉向了舞臺藝術,\"舞\"的部分逐步演化為現(xiàn)存的純舞形式。清代吳錫麟[1]在《新年雜詠抄》中曾有相關記載。
歷經(jīng)昌黎人民世代的傳承與發(fā)展,昌黎地秧歌逐步成為一門比較完善的藝術種類。每當喜慶日子來臨,秧歌隊伍就遍及城鄉(xiāng)。群眾聚集,自我演出,自我表現(xiàn),自我娛樂,這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延續(xù)的傳統(tǒng)習俗。如今,昌黎地秧歌已廣泛流傳在盧龍、撫寧、灤縣、樂亭等多個地區(qū),并不斷發(fā)展壯大。1996年,昌黎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昌黎地秧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此后,昌黎地秧歌還在2010年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入選為展演節(jié)目,并在河北省文化周進行展演。在這場世界性的盛會中昌黎地秧歌與來自世界各地人民會面。
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分為兩種: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
排街秧歌一般表演人數(shù)較多,表演者自行成隊,走街串巷,按統(tǒng)一的節(jié)拍一邊走一邊扭,但以走為主,徐徐向前。秧歌動作并無死板的規(guī)定,表演者可根據(jù)情緒、內容的需要即興表演。而在場子秧歌中,一般都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同時講究場面調度、造型、構圖等,與排街秧歌比起來,場子秧歌的動作比較復雜。演出時,群眾聚集,鑼鼓喧天,熱鬧不已。
場子秧歌又分為大場秧歌、中場秧歌和小場秧歌。大場秧歌表演時幾乎所有的演員都參加,有一兩個有聲望的老藝人領頭,大家應和著隨之而變化,動作一般比較簡單,關鍵是調動場面,總觀隊形變化,這種秧歌不太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而是非常講究隊形的變化和構圖的統(tǒng)一;中場秧歌較大場秧歌人數(shù)少一點,有任務造型,表演時融入即興表演,也混入了固定動作的表演,但總的來說是靈活多變的;小場秧歌的人較少,已接近了作品的完整性,有任務、情節(jié)、構圖、造型,現(xiàn)在常見的小出子秧歌都是屬于這一類的。2010年朱鳳玲在《群文天地·百家講壇》第6期中發(fā)表“昌黎地秧歌的風格特征與發(fā)展現(xiàn)狀”一文,寫道: “昌黎地秧歌是一種體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的表演形式除了打場和過街演出外,開始向市場化運營?!?/p>
三、昌黎地秧歌的風格特點及特征
各行當均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傳統(tǒng)地秧歌中妞的風格特點歸結來可概括為:“身穩(wěn)腰柔步子輕,腕軟夾臀要摳胸,眼睛含情面要媚,胯隨身子輕擺動?!背蟮娘L格特點概括為:“跳蹦要輕盈,節(jié)奏要鮮明,腳下忙不亂,有蹲又有蹬,亮相多逗人,肩胯活又靈,場上要耍滿,不能留閑空?!蔽膿娘L格特點概括為:“胸要摳肩靠前,團扇快慢手中捻,肚子動膀子俏,眼睛靈活照顧全,雙腳踩在點子上,煙袋隨著感情轉?!蔽鋼娘L格特點概括為:“雙手打、分、勾、送,肩膀錯、端、抖、聳,臉面喜、恨、哀、樂,腰眼探、抑、彎、打?!惫拥娘L格特點概括為:“步子穩(wěn)體態(tài)輕,扇花規(guī)矩不亂動,一招一式含情舞,風流瀟灑又穩(wěn)重。”
“昌黎地秧歌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六個方面:即敘事性、內在性、協(xié)調性、連貫性、靈活性和層次性?!盵2] 昌黎地秧歌是一種即興表演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表演內容豐富多彩,講究內在的含義,故事情節(jié)生動靈活,敘述連貫且層次分明,易于觀眾接受和喜愛。表演時一般會運用一些別出心裁的道具,如扇子、手絹、煙袋、棒槌、雨傘等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品,這些在生活中常見的道具,不僅使表演更加生動形象,充滿趣味性,也使地秧歌的風格特點淋漓展現(xiàn)。同時,還顯示了昌黎地秧歌這一“土生土長”的地頭藝術,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了解昌黎地秧歌的人都知道,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造型動作等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在的含蓄的美,這是昌黎地秧歌的靈魂,它的內在規(guī)律、韻味、風格和特點都在于此,如果失去了這些,昌黎地秧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和藝術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在繼承和發(fā)展中,注重挖掘昌黎地秧歌內在的美,掌握其精髓,推動其發(fā)展。
注釋:
[1]吳錫麟(1746-1818),字上麒,號竹泉,浙江嘉興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官遂安教諭,改廣東鹽大使。善墨菜,亦能畫梅。有《自怡集》、《嶺南詩鈔》。
[2]中國民族民間舞系中國民族民間舞研究中心.中國民族民間舞論壇論文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 張麗娜.LMA分析昌黎地秧歌丑行當肢體動作藝術特色[J].科教文匯,2011(16).
[2] 蘇君禮等.昌黎地秧歌源流初探[J].大舞臺,2009(2).
[3] 朱鳳玲.昌黎地秧歌的風格特征與發(fā)展現(xiàn)狀[J].群文天地,2010(6).
[4] 田麗萍.冀東地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4.
[5] 侯亞利.小談昌黎地秧歌[J].大舞臺,2010(9).
[6] 許景朝,靖橋.關于昌黎地秧歌的調查研究[J].飛天,河北科技大學體育工作部,2010(16).
[7] 曹平,付德全.中華舞蹈志[M].河北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