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吸收了儒道釋三家的精神,中國茶文化里有很深的美學理念和美學思想,她融合了儒道釋三家的精華,從茶具、茶禮、茶人、茶德,每一個層面都蘊含了中國的傳統(tǒng),以茶入畫,是將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和思想觀念融合為一體。以茶入畫是一個載體,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的表現(xiàn)形式。
關鍵詞:茶畫歷史 以茶入畫 審美情趣
第一節(jié)、以茶入畫的歷史淵源
縱觀中國畫史,畫學先輩們一直把“氣韻生動”列為重點,“氣韻生動”是畫家對物象的探知時感性與理性融合后的情感渲瀉, 雖然“氣韻生動”之于中國畫,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茶畫藝術是具有哲理性的,是“茶化”了的中國畫,“氣韻生動”固然重要,但僅以“氣韻生動”來品評茶畫藝術之高低,那就顯得有點牽強了。為什么?不為什么,就因為她是“茶”畫,她本生也是一門有獨特內(nèi)質(zhì)的藝術。
由茶而生的茶文化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長河中積淀后風格彰顯,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深深情結,所以,大師們墨與紙交流顯得很重要。一盞清茗,滌蕩心靈之時,你將如何深入和詮釋她?一個真正茶畫藝術研究者,應借古開今,努力探索“茶畫”藝術的美學根源,挖掘出茶文化的內(nèi)質(zhì),才能不負一盞清茗的潤澤。
第二節(jié)、以茶入畫的美學理念
一、德
茶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學術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她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廣泛的,人物、山水、花鳥皆可入畫,然而至關重要的是要通過對物象的描繪詮釋一種文化理念的存在,如果畫面當中僅以一把茶壺的存在而稱之為茶畫,那未免太過淺薄?!罢嬲硐氲拿缹W著作,所應追求的恰恰應該是學術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宗白華先生的這句話用于茶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具有權威性。探討茶文化的學術性,必先從茶德入手。德是倫理學的范疇,“茶德,即發(fā)掘茗事活動中所蘊藏或表現(xiàn)的倫理思想”。當代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將“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淺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探尋茶文化靈魂的主旨,還得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說起,這便離不開中國的儒、道、釋三家。儒家講品德,道家講道德,釋家講功德,我覺得這茶家講的便是“和”德。
二、和
禪家是中國茶文化的幾大支柱之一,禪家講“靜慮”,靜以生悟,悟以化民,然后推及“民生”,“民生”宜“和”, 如今中央建設“和諧社會”也是歸于一個“和”字。同時 “禪茶一味”之“味”即“和”味, “和”是儒、道、釋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之靜與佛之靜似異曲同工。茶文化是集人文、道德、美學、哲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載體,中心便是一個“和”。所以說中國茶畫藝術走到現(xiàn)在,不止是中國畫筆墨意義上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茶文化的靈魂——“和”。
三、心境
“心”境是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境由心生”,這重要之境,需要一顆平和靜慮的“心”,這是茶畫藝術家須具備的一點。一幅好的茶畫作品,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賦予了畫中物象怎樣的文化含義。茶境的構成由人境、物境、藝境組成,人境主要包括品茶者的品格和數(shù)目。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對品茶者數(shù)目這樣解釋:“飲客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蔽锞常壕褪瞧奋鴷r的環(huán)境,溝壑溪畔,亭臺茶軒。藝境:藝術配景,如琴、棋、書、畫、梅、蘭、竹、菊、等,都是營造藝境的重要因素。
四、茶畫品評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斗茶圖》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民間斗茶的情景。圖中有六位好似平民人物,各自身旁放著茶具、茶爐及茶葉,左邊三人中一人正在爐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盞提壺將茶湯注入盞中,另一人手提茶壺,神態(tài)得意。右邊三人中兩人正用心品飲,一赤腳者腰間有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對于整個畫面人物性格的勾勒很生動,神態(tài)逼真,展現(xiàn)出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斗茶場景。
北宋皇帝趙佶,一生愛茶,嗜茶成癖,著有茶書《大觀茶論》,常在宮中設茶宴取樂。另外他擅長書畫。其《文會圖》描繪了文人聚集的盛大場景,在一個豪華庭院中設榻,榻上有豐盛的菜肴、杯盞等,九文人大夫圍坐,神態(tài)各異,或舉杯,或凝坐,端捧杯盤、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于溫酒、備茶,場面盛大,人物神態(tài)逼真,是宋朝茶文化發(fā)展的真實寫照。
元代畫家趙孟頫也著有《斗茶圖》,這幅作品是茶畫中的經(jīng)典之作,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斗茶。身邊備有茶碗、茶壺、茶爐等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其中有人手持茶杯、手提茶桶,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正將壺中茶水倒入杯中的樣子,另兩人在旁邊觀戰(zhàn)。展現(xiàn)了宋代民間生動的斗茶場景。
清代畫家薛懷的《山窗清供圖》,以線描繪出大小茶壺和蓋碗各一,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畫面上自題五代詩人胡嶠詩句:“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候。”另有當時詩人、書家朱顯渚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松陵兼到經(jīng)中,總待新泉活水,相從栩栩清風。”茶具入畫,反映了清代人對茶具的重視,是對茶文化藝術美的又一追求。
五、總結
在中國繪畫史上,以茶事入畫的大師有很多。然而大多數(shù)的古代茶畫作品中,都是表述一個喝茶的情景和事件,要么就是追求自然法則表現(xiàn)出的 “氣韻生動”,他們渲瀉與描摹出的只是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往往忽略了茶所承載的深層次的內(nèi)涵。但這偏偏就是中國茶畫藝術的歷史,雖然是一個幾乎沒有精神支配的茶畫歷史。但慶幸的是,大師們的開山之筆,為后世開啟了茶畫藝術之門,足以讓后來者了解茶畫的發(fā)展過程。
參考文獻:
[1]《中國香文化》 傅京亮著 齊魯書社 2008.1
[2]《飛動之美》 薛曉源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10
[3]《天雨流芳》 李霖燦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1
[4]《從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贖》 冒建華著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1
[5]《喝茶解禪》 洪啟嵩著 三聯(lián)書店 2010.10
[6]《法常禪畫藝術》 徐建融編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