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親河,我喊你一聲媽媽》是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的片頭曲,是一首非常難得的極具藝術性的愛國歌曲,也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聲樂練習與演唱曲目。通過對作品藝術特色和演唱字、聲、情的研究,加深對當代民族聲樂風格的理解,豐富音樂表現(xiàn)力,提高鑒賞和演唱水平。
關鍵詞:藝術特色 演唱
一、作品藝術特色
《母親河,我喊你一聲媽媽》是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的片頭曲,姚明作詞,楊震譜曲,黃華麗首唱。哈輝也在2002年憑此曲獲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銅獎。歌曲贊美歌頌了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十分真摯感人,既具有愛國歌曲的大氣,又有藝術歌曲旋律優(yōu)美、朗朗上口、受人喜愛等特點,因此是一首非常難得的極具藝術性的愛國歌曲。其它多種類型的歌曲,如《水姑娘》、《蘆花》等歌曲十分具有現(xiàn)代性,加入了一些通俗的元素,被廣大群眾所喜愛;《邊疆的泉水清又純》、《一杯美酒》是比較典型的各地傳統(tǒng)的民族風格;《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北風吹》是歌劇選段被傳唱;《長相知》、《陽關三疊》繼承了古曲的典型風格,具有獨特的韻味。這些都與《母親河,我喊你一聲媽媽》形成鮮明的對比。另外,電視電影音樂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發(fā)展到今天一個重要的分支,好多優(yōu)秀的電視電影作品如《籬笆、女人和狗》、《渴望》、《冰山上的來客》等等,其主題曲《籬笆墻的影子》、《渴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深入人心,廣受喜愛。電視紀錄片《黃河》主題曲《母親河,我喊你一聲媽媽》又在電視音樂的范圍內(nèi)。電視電影音樂一段時間的繁榮絕對的豐富了我們民族聲樂的多樣性。
二、演唱特點
(一)字
這首歌曲歌詞真摯、感人,與旋律自然地融為一體。在前奏部分仿佛黃河流動的波浪中開始向人們傾訴:“好甜好甜,是媽媽的奶水;好苦好苦,是媽媽的眼淚……”用排比的手法,多次運用簡潔樸實而深情的語言向人們講述心中的母親河。第二部分隨著鋼琴伴奏的烘托和一串上行音階的進行,歌詞隨旋律奔涌出本首歌曲的主題:母親河,我喊你一聲媽媽!隨后情緒稍加穩(wěn)定,開始前后對比敘述:波濤里講述著母親河的故事,浪花里唱著母親河的歌兒,母親河經(jīng)歷了昨日的傷悲迎來了今天光輝的太陽。您的身上凝聚著博大的中華魂,您的胸懷溶匯著中華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最后轉(zhuǎn)調(diào)部分,歌詞重復歌曲一開始敘述的主題,情緒上升到另一種境界由原來的歌頌轉(zhuǎn)為奔涌的贊美,所有的情感在此得到升華,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動。歌曲在“媽媽的歌兒好美好美,好美呀好美,哎——”的漸強后漸弱結(jié)束,而情感與意境卻不斷地延續(xù)下去……
歌曲在咬字時要字頭清楚而又要求寬闊,口腔大牙充分打開并圓潤,其中貫穿全曲的“好甜好甜、好苦好苦、好多好多、好美好美”等,要求在抓住字頭的同時練好“ao”的發(fā)音,不能咬死了,軟腭抬起,口腔留有充分的空間。在“兒女們?yōu)槟闩e杯”和“與媽媽同醉”中的“杯”和“醉”字中,要處理好字頭和腔體的關系。在咬字的時候要先咬住字頭音“b”“z”不能太短或太長,“b”是雙唇受阻發(fā)聲,在雙唇發(fā)出字頭后立即轉(zhuǎn)到韻母“ei”上;“z”是舌尖前音發(fā)音時舌尖稍稍松開很容易便發(fā)出“z”的音同樣接著轉(zhuǎn)到韻母“ui”上。后面“ei”“ui”歸韻要恰當,除了注音歸韻的快慢,還要處理好歸韻的“立”的程度,不能太扁,否則堵塞了腔體;也不能太“豎”,咬不住字,便失去了歌詞的意義。
(二)聲
演唱這首歌曲既可以用寬厚、結(jié)實的聲音,也可用細膩深情的聲音,最好是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可以表達出母親河深情甜美的母性的一面,又能表達出母親河磅礴的力量。在行腔的過程中,始終注意聲音的通透連貫,字與聲始終穿在一條線上,在源源不斷地氣息中完成吐字行腔。要始終認識到字、聲、情是一個整體,它們互相牽制互相促進,始終統(tǒng)一貫穿在歌曲的每一個音符中。要想打動人,最重要的是給聲音注入靈魂——感情。
(三)作品的情感表達
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經(jīng)歷了悠久的歲月、無數(shù)的浩劫,我們的母親忍辱負重,卻毅然承受到今天,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著一切,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她是精神的象征、母親的象征、民族的象征。我們要世世代代牢記那段歷史,歌唱黃河——母親河的博大情懷!歌曲以簡短的言語、深情的旋律奔涌出每個中華兒女那份深藏已久的真摯又激越的感情!演唱者如果聯(lián)想到那段歷史的屈辱就更能體會其中感情,以情帶聲!另外,演唱者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閱歷的積累對表達感情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不同演唱版本的比較
原唱黃華麗的演唱大氣、通透又兼具甜美,對作品的理解非常到位,聲情并茂,很適合這首歌曲的基調(diào);哈輝的演唱較之細膩、親切,仿佛向人們講述,側(cè)重情感的表達;在金鐵霖學生音樂會上,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李琳也演唱了這首歌曲,現(xiàn)場樂隊伴奏更突出了黃河的波濤涌動的感覺,顯得大氣磅礴,她的演唱也偏美聲,聲音更立體圓潤;相比不同人對同一首歌的詮釋,往往更有特色的聲音能使我們印象深刻。演唱什么樣的作品就要用什么樣的基調(diào),在準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著重唱出每個人的特色,不局限在別人的演唱或者輿論傾向的框框里,否則,每個人都發(fā)一個聲,我們的演唱便失去了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與獨特性。只要大家能用科學的方法學好聲樂基本功,深入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在繼承我們民族聲樂精髓的基礎上吸收美聲唱法的長處,著重挖掘自己的特色并用情去表達,我們都可以優(yōu)秀的完成對原創(chuàng)的二度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余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