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德加·愛倫·坡的小說繼承了哥特式傳統(tǒng)之精髓,拓寬了哥特小說的內涵,創(chuàng)新了哥特式文學樣式的表現(xiàn)空間。坡把哥特式元素與人物的心理刻畫巧妙結合在一起,反映了主人公一方面心理分裂,身份分裂和自我離心,同時又在自我認知過程中積極地融和成長。坡的哥特式傳統(tǒng)對后來的推理、科學和偵探小說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愛倫·坡 哥特式 恐怖
“哥特式”,原指起源于中世紀時期歐洲歷史和建筑的融合,其建筑風格主要見于教堂和城堡,以“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內部,陰森的地道,甚至還有地下藏尸所”為突出特點( 肖明翰,2001)。哥特式小說源自18世紀后期的英國,后來,演化成兩個分支,一個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另一個是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兩個分支都對美國文學有重大影響。哥特式小說的主要模式是:故事常常發(fā)生在遙遠的中世紀,以荒蕪偏僻的城堡、地牢等封閉式場所為背景,并將血腥、變態(tài)、懸疑與愛情糅合在一起。愛倫·坡便是美國恐怖型哥特小說的代表人物。坡的作品多以恐怖和死亡主題,風格獨特,想象力豐富,被譽為“美國恐怖小說之父”。他繼承發(fā)展了哥特式傳統(tǒng)之精髓,拓寬了哥特小說的內涵,創(chuàng)新了哥特式文學樣式的表現(xiàn)空間,達到了哥特式小說創(chuàng)作的巔峰。愛倫·坡小說中的哥特式恐怖美在作品《厄歇爾府的倒塌》中便可窺見一斑。
一、恐怖的哥特式場景
在《厄歇爾府的倒塌》中,小說開頭對于厄歇爾府周圍場景的描述,便讓我們感受到這部作品恐怖的氛圍。主人公“我”騎馬一整天在無比蕭索的曠野中跋涉,終于來到孤零矗立的厄歇爾府邸和莊園。作者之所以把故事的背景置于幾乎與世隔絕的古屋中,正如坡所說“孤立的場景必須放在封閉的空間才會出效果,這就像把畫裝進畫框一樣。封閉的空間對保持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影響力?!倍蛐獱柟盼萦兄盎臎龅脑珘?,空洞的眼睛一樣的窗戶”,周邊是氣味難聞的蘆葦、枯木白花花的樹干和沒有一絲漣漪的小湖。雖然從外觀上看,厄歇爾古屋各部分配合完好,實際上它就像地窖舊的木制品,“多年來它們吹不到外面地一縷風,看似完整,實則早己腐爛多年”,而古屋的“一條看不大清的裂縫”,預示了厄歇爾古屋最終的坍塌。古屋的內部更加體現(xiàn)了其年代極其久遠的哥特式風格:房間高而空闊,窗子狹長且尖尖地聳著,四壁黑色的帷幔,烏黑的地板,以及亦步亦趨發(fā)出咔嗒咔嗒聲的紋章甲冑。這種哥特式風格的室內設計本身就給人一種幽暗、空靈的感受。古屋的男主人擅長音樂和繪畫,然而他的作品極其抽象,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作者詳細描述了其中的一幅“不那么抽象”內景畫,畫面上“洞穴深深潛在地下,雖無比寬廣,卻看不到出口”,這一細節(jié)描述為下文厄歇爾之妹在地窖里被活埋作了鋪墊。所有這一切使厄歇爾府籠罩在陰沉、幽深、無可救贖的憂郁氣氛中。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手法進行描寫的,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即將倒塌的古屋之中,與敘述者一起經(jīng)歷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遠離塵世、蕭瑟破敗的厄歇爾古屋隱喻的是兄妹倆離群索居、封閉頹廢的生活。古屋的裂縫象征著厄歇爾失去理智、抑郁、緊張、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古屋之所以不倒是因為受到某種超自然的力量的支撐。古屋與古屋的主人從精神上已渾然一體。厄歇爾家族世代單傳,沒有旁系支親,而房屋的特色影響了厄歇爾家族的性格。這兩種影響使厄歇爾兄妹達到精神紊亂的地步。厄歇爾希望能在死亡中得到解脫, 但又懼怕死亡。當兄妹倆最終精神崩潰,肉體衰竭之時,厄歇爾府倒塌。作者通過描述陰森的環(huán)境,烘托出恐怖的氛圍,而實則揭示的是人心靈的恐怖,即人性中邪惡和偽善的一面。
二、畸形或變態(tài)的哥特式主人公
在坡的小說中,哥特式的人物存在著明顯的共性:與世隔絕,行為怪異,他們在現(xiàn)實與幻覺中痛苦掙扎,卻最終難逃死神的魔爪。通過坡對他們小說由外表到內心的恐怖描述中,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震顫,并產(chǎn)生難以名狀的恐懼感,這正是哥特式小說的魅力所在。在《厄歇爾府的倒塌》中,小說主要涉及了三個人物:敘事者“我”、房屋男主人厄歇和厄歇的妹妹瑪?shù)铝招〗恪?/p>
厄歇是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是哥特式人物的典型代表。首先,他有著哥特式人物的恐怖外形:他面如死灰,眼睛明亮的出奇,頭發(fā)如蛛絲一樣紛亂披在臉上,神情怪異,已找不出正常人的影子了。僅這樣一幅容貌,讓人望而生畏。他那既不連貫也不協(xié)調的動作表明,他精神極度緊張,身體虛弱不堪,“他忽而精神高昂,忽而落落寡歡”。他忍受著家族病和重病纏身的妹妹的痛苦的心理折磨。這種折磨使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扭曲的心理使他做出超乎尋常的,自我摧殘或戕害他人的事情來。于是,他希望借妹妹之死獲得心理解脫,然而活埋妹妹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自責中,不能自拔。他甚至聽到妹妹在棺柩中痛苦掙扎的聲音,“……沒有聽到嗎?——對,我聽到了,已經(jīng)聽到了……”。他一次次地重復“我聽到了”,可以窺視到他內心極度的痛苦和恐懼,已處在崩潰的邊緣。
厄歇之妹瑪?shù)铝赵谡啃≌f中只出現(xiàn)過三次,從表面上看,作者對于她的正面描述十分吝嗇,而實際上瑪?shù)铝諏τ谡麄€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事的高潮以及故事最恐怖的效果都是由瑪?shù)铝盏钠乒锥鏊圃斓摹,數(shù)铝盏牡谝淮纬鰣?,只是在房間里匆匆一閃而過,但是足以給讀者帶來十分恐懼的感覺?,?shù)铝盏牡诙纬鰣?,卻是死后在地下藏尸窖里,作者對她的描述也只是一帶而過,“胸口和臉上似真非真的微微泛出一絲紅暈,唇上停令人生疑的微笑,那笑容逗留在死者的臉上,格外怕人”,此處暗示她并沒有死而是被活埋,且為其后來破棺而出埋下伏筆。作者對于瑪?shù)铝盏拿枋鲭m只是輕描淡寫,但她如幽靈一般,使歇爾府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中。終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瑪?shù)铝諒纳铄涞牡氐乐袙暝?,這次她終于以正面面孔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他的身上裹著壽衣,那白色的袍子上,濺滿血跡……重重地朝屋內的哥哥身上倒去”。讀完小說,一個從地下藏尸窖爬出的、裹著壽衣的、血淋淋的女子形象總是縈繞在眼前。
三、死亡的血腥恐怖
死亡是愛倫·坡哥特小說中最喜愛的題材之一,這與坡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有極大關系,在他的一生中歷經(jīng)了太多的令他痛不欲的死亡。坡的小說讓讀者體會到死亡帶來的壓力時,也讓讀者在備受驚嚇之時又感受著心靈上震撼。在小說《厄歇爾府的倒塌》中,故事伊始,敘述者由遠及近將我們帶入到陰森可怖的厄歇爾府。隨后,作者時而正面描述男主人公厄歇的怪異行為,時而通過他的彈琴、賦詩、作畫等活動側面揭示他的精神分裂的變態(tài)性格,并為故事的發(fā)展做了層層鋪墊。他大段大段地即興演奏挽歌說明他內心極度迷茫、空虛、痛苦不堪。他憑借著精巧的幻想,構思出一幅幅令人毛骨悚然畫面。作者曾細致描繪了其中的一幅,“要么是地窖,要么是隧道”,而幾天后瑪?shù)铝招〗愕墓撞耐7旁凇拔摇钡呐P室下方的地窖里。小說中嵌入的那首題為《群魔鬧金殿》的詩,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它所隱喻的是厄歇爾府的今昔對比。此詩進一步渲染了小說的恐怖氣氛,然而從它隱秘的意蘊中,敘述者體會到,厄歇已完全明白自己即將失去理智。當小說中嵌入的故事——《瘋狂的遭遇》中的聲音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聲音三次巧合,融為一體,將小說推向了高潮,坡所制造的哥特式恐怖效果也達到了極致。
愛倫·坡的作品,以其匪夷所思的故事情節(jié)、巧妙布局的結構和陰森恐怖的氣氛而扣人心弦。坡把來自人內心的恐怖通過哥特式場景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從“恐怖和痛苦”中得到樂趣。哥特小說源于英國,而在19世紀30年代以后,哥特小說在英國日益社會化、現(xiàn)實化,在美國卻日趨內在化、心理化。使哥特小說在美國朝內在化發(fā)展最突出的作家是愛倫?坡,因而坡是當之無愧的“美國恐怖小說之父”。
參考文獻:
[1]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J],《外國文學評論》2001(3)。
[2] Edgar Allan Poe, “Review of Hawthorne’s Twice-Told Tales(May)” [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Ed. Nila Baym, New York:W.W. Norton Company, Inc.1995.
[3] 王星, 愛倫·坡短篇小說精選[M].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孟麗莉(1976-),女,山東德州人, 碩士, 講師, 研究方向:語言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