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信仰道教一說,史籍上并無明文記載。陳寅恪最早提出此說,后來得到了一些學者的支持。筆者首先疏理并駁正了他們的論據(jù),然后從宗教意識和宗教行為兩個方面,證明了陶淵明不信仰道教。
關鍵詞:陶淵明 道教 天師道 宗教信仰
陶淵明信仰道教一說,史籍上并無明文記載。陳寅恪于上世紀40年代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當時似并未得到學界的支持,還遭到了朱光潛等人的批評。近年來,有學者發(fā)文支持陳氏之說,列出了一些新證據(jù),形成了較大的影響。相比之下,鮮有學者專章論述陶淵明不信仰道教,致使這一錯誤說法長期得不到糾正,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問題詳加辨正。
一、陳寅恪觀點辨析
陳寅恪在1944年發(fā)表了《<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其推論》一文,文中指出陶侃家族信仰天師道。檢《晉書》陶侃本傳,并未提及陶侃家族有宗教信仰。因此,陳氏首先論證陶侃為溪族,然后指出溪族人都是天師道信徒。筆者認為,陳氏的論據(jù)和結論都值得商榷。陶侃的溪族身份,本來就有問題,溪族人都是天師道信徒的說法,更無確切的證據(jù)。另外,陳氏指出,陶侃后裔有名“綽之、襲之、謙之”者,這是天師道信徒的標志。其實,陶氏家族中確有信道教者,除了可疑的“綽之、襲之、謙之”外,還有淵明的叔父陶淡(見《晉書陶淡傳》)和從弟陶敬遠(見陶淵明《祭從弟敬遠》)。但這都只能說明陶淵明家族中有人信仰天師道,陶淵明有可能會受到天師道的影響,并不能證明陶淵明自身就服膺道教。
在隨后發(fā)表的《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一文中,陳氏明確指出“淵明之為人實外儒而內(nèi)道,舍釋迦而宗天師者也”。但該文的論證存在問題:把并未證實的結論當作論據(jù)來使用,即把需要論證的結果當作條件來使用。陳氏先入為主地認為陶淵明信仰天師道,因而在他眼里,陶淵明的《形神影》詩中體現(xiàn)的形滅、神滅、委運任化的思想,倒不是反對道教的,而是從道教自然說中創(chuàng)改而來的;淵明好讀《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也是由于其天師道信仰“習氣未除”。在這里,陳氏是把陶淵明有道教信仰這一點作為條件來使用的,而不是作為一個需要證明的結論。陳氏之說不能成立。
二、學者對陳寅恪觀點的附和
近年來,陸續(xù)有學者著文支持陳說,將陶淵明信仰道教的觀點進一步深化。比較重要的有:
1994年第5期《文史知識》上刊發(fā)了陳洪、王炎的《菊花與美酒——略談陶淵明的道教觀》一文,該文提出陶淵明的採菊與飲酒都與其道教信仰有關。但實際上,服食菊花以養(yǎng)生延年是中國人的一項悠久傳統(tǒng),不獨道教專有。屈原《離騷》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見屈原時代已開始服食菊花。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記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紤邸讹L俗通》、葛洪《西京雜記》已載菊花令人長壽之事,可確信兩漢時已有服食菊花延年的說法。而到了魏晉時代,服食菊花更成為了一種社會普遍習俗。因此,用服食菊花來判斷陶淵明信仰道教是不確切的。
2009年第3輯《文史》上刊載了范子燁的《陶淵明的宗教信仰及相關問題》一文,肯定了陳氏的觀點,然后提出了許多大膽新奇的證據(jù),比如:
1.根據(jù)顏延之《陶征士誄》記載,陶淵明在臨終前“藥劑弗嘗,禱祀非恤”,而天師道要求人們在生病時不要吃藥,因此,陶公的這種行為“是其所遵奉的宗教習俗發(fā)生作用的表現(xiàn)”。
2.陶淵明集中有一《聯(lián)句》詩,是陶公和愔之、循之的共同唱和之作。作者認為這里的愔之、循之是指郗愔、郗循,而郗氏家族信仰天師道,因此該詩為“一個天師道群體的唱和之作”,與陶氏、郗氏共同的天師道背景密切相關。
3.陶淵明集中有《問來使》一詩,詩言使者從天目山來。作者認為六朝時代天目山上多修道之人,“可能有天目山的某一位修道者之使到會稽,或者傳遞書信,或者邀請?zhí)展胩炷可健薄A硗?,作者還說,梁陳時期,天目山隱士周弘讓以及曾到過天目山的徐陵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陶詩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即與“陶詩的那種玉宇無塵的方外境界不無關系”。
范氏之說,推測的成分很重,許多論據(jù)不可靠。其一,陶淵明生病時確實曾吃藥。淵明詩文中共三次出現(xiàn)“藥”,兩次是用于治病?!妒局芾m(xù)之祖企謝景夷三郎》:“負疴頹簷下,終日無一欣。藥石有時閑,念我意中人。”《與子儼等疏》:“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边@足以推翻作者說淵明生病不吃藥而信天師道的說法。而陶淵明臨終前為什么不吃藥呢?按照顏《誄》的說法,其是是因為淵明“薄身厚志”,“視死如歸,臨兇若吉”,這與淵明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有關(詳本文第三部分),與天師道無關。顏《誄》說淵明“學非稱師”,并未提及淵明信教。其二,《聯(lián)句》一詩,認為愔之、循之即指郗愔、郗循,尚缺乏有力證據(jù)。另外,檢淵明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情懷,也很難說與天師道有關。其三,《問來使》一詩,前人多定為偽作,而說這位使者是修道者的使者,也是憑空猜測。退一萬步說,若此來使真是一位道教徒的使者,亦不能證明淵明信教,這正如慧遠招淵明入白蓮社,而淵明并非佛教徒一樣。另外,陶淵明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詩味淡泊寧靜,受到周弘讓、徐陵的喜愛是很正常的事。古今崇陶者眾,周、徐二人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是道教之流對陶的接受問題,與陶淵明本身的信仰無關。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著文支持陶淵明信仰道教這一說法,茲不贅述 。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對以上說法作一總結:以上學者的論述多流于主觀猜測,有捕風捉影之嫌,并未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一般來說,宗教信仰包含四要素: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行為、宗教組織與制度,可以分為內(nèi)在意識和外在表現(xiàn)兩個方面。論證陶淵明是否信仰道教,也應該從此出發(fā),一方面看其思想是否契合道教,另一方面看其是否具有道教徒的外在表現(xiàn)。陳寅恪之說,過分強調(diào)了宗教信仰的外在因素(家族影響),忽略了論證宗教信仰最需要的內(nèi)證。而陳洪、王炎、范子燁等學者的論證,則錯誤地把陶淵明的某些行為(如飲酒、服食菊花等)附會成宗教行為,并且也未從整體上準確把握陶淵明的思想意識。因此,以上學者的論述均不足以推翻歷史記載而成為新說。
三、陶淵明不信道教說舉正
前文已提到了宗教信仰的兩個方面。而道教之本質(zhì)即是:認為人可以通過修煉而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包含了內(nèi)在意識上的認同和外在表現(xiàn)上的追求。因此,筆者將從內(nèi)在意識和外在表現(xiàn)來論證陶淵明不信仰道教。
1.在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上,陶淵明與道教相背。
道教認為人可以長生不死。而陶淵明對生死的態(tài)度和平常人一樣:好生懼死。他認為,人生必有死,這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因此,他覺得,除了必要的養(yǎng)生可以延長壽命外,一是要及時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二是要委運任化,樂天安命。他的詩文如《己酉歲九月九日》《形影神》《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擬挽歌辭》、《自祭文》等,都表達了這樣的觀念。陶淵明認為人生必有終,這與道教的思想觀念徹底背離,這就是他不信仰道教最有力的內(nèi)證。
2.陶淵明對神仙的態(tài)度與道教相背。
淵明詩文中有《讀山海經(jīng)》組詩,里面有《山海經(jīng)》里所載的各種仙人神怪。許多學者因此認為,淵明希望飲仙泉、食仙糧,像神仙一樣長生不死。其實,我們?nèi)魧z陶淵明詩文中所有涉及仙人的句子,便可以看出,陶淵明對飛升成仙持否定態(tài)度。“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對仙人的存在表示懷疑。“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對長壽表示懷疑?!罢\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則非常明確地表示并不希冀成仙。筆者認為,從總體上看,陶淵明非常理性地認識到了仙人長生不死之說的荒誕,不信此說,這與道教徒的神仙觀相背。
3.陶淵明沒有道教徒的宗教行為。
我們從顏《誄》、正史中陶淵明本傳以及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里看不出陶淵明有道教徒的宗教行為,從陶淵明的詩文里也找不出他修煉道教方術的活動。而淵明服食菊花之說,前以辨明,不能冒然看作道教行為。至于后世所傳的陶淵明與白蓮社的傳說,更可以看出陶淵明并不愿意加入任何宗教組織,守任何戒律來束縛自己的天性。因此,從外在表現(xiàn)來看,陶淵明也是不信仰道教的。
四、結論
通過以上對陶淵明信仰道教一說的起源、發(fā)展進行疏理和辨析,我們知道,陳寅恪等學者所持的陶淵明信仰道教的說法,不能成立。我們從宗教信仰的內(nèi)外兩個方面來看,陶淵明不認同道教長生不死的說法,不信飛升成仙的妄說,沒有道教徒的行為,證明了陶淵明不信仰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