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懺文的演變在我國是一個循序發(fā)展的進程。本文以《妙法蓮華經(jīng)懺文》為切入點,來探討懺文的演變,并針對陳文帝是否有佛教信仰這一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懺文 法華經(jīng) 陳文帝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后,歷經(jīng)興衰,在南北朝時期,頗為興盛,陳朝歷代皇帝都有禮佛的舉動。很多學者認為陳朝的禮佛是政治的需求,筆者不敢茍同。今天,筆者就從陳文帝的《妙法蓮華經(jīng)懺文》入手,來探討陳文帝是否有宗教信仰。
一、懺文及其演變
懺文,懺即懺悔,懺悔的最早翻譯是在出自《鼻奈耶》?!侗悄我肪戆酥姓f“可留瞿曇沙門,得懺悔不?”“上座比丘當向下座比丘懺悔,下座比丘當向上座懺悔,當相恕過?!薄稘h語大字典》引《廣韻。鑒韻》:“懺,自陳悔也?!薄都崱罚骸皯?,悔也?!薄稌x書。佛圖澄傳》:“佐愕然愧懺》?!睎|晉政治家郗超(336-377)在其著作《奉法要》中已經(jīng)用“懺悔”這個詞。如《奉法要》中說“三自歸者,歸佛,歸十二部經(jīng),歸比丘僧,過去現(xiàn)在當來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經(jīng)法,三世十方僧,每禮拜懺悔,皆當至心歸命。并慈念一切眾生,愿令悉得度脫?!?因此,圣凱法師認為“懺悔作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隨著佛經(jīng)的翻譯,懺悔逐漸成為佛教典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語。一般通常的解釋,懺悔是梵漢并舉的翻譯,懺是梵文“懺摩”的音譯,悔是漢譯,故稱懺悔?!奔闯跗诜鸾膛e行自恣的布薩制度,不過,初期佛教自恣只是由犯戒比丘自舉己過,當眾表示懺悔,并未利用文字形式表達。其有懺悔文、發(fā)愿文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所特創(chuàng)。這當然是結合中國舊俗產(chǎn)生的行法,因有助于佛教在中國扎根,易為佛教信眾所接受,故后世又由懺悔發(fā)愿文發(fā)展為多種簡短懺悔發(fā)愿文式。中國臺灣學者汪娟先生將其分為個人修行時念誦的短文、群體共修時所用的范本、高僧撰述的禮懺文等。簡短文式的懺悔發(fā)愿文多為已故父母夫妻等親屬祈求冥福,不但如此,且無需如法舉行懺儀。
所謂懺儀,又稱懺法,指依諸經(jīng)之說而懺悔罪過之儀則。依照此類懺儀修習,稱為修懺。整個懺悔儀式包含禮懺儀與懺愿儀兩部分,在佛前舉行懺悔儀式前,需先行禮贊,稱為禮懺儀;懺悔后再行發(fā)愿回向,稱為懺愿儀。早期佛教原無所謂懺法,此法實乃中國僧侶引進戒律之后依中國舊俗特別是道教所制訂。原始佛教中的懺悔在僧團中舉行,是向大眾或向某人坦白自己的過失,請求懺悔,希望從此得到改過自新的機會。早期懺法,并未許諾或擔保以前的罪再不受報。不過,懺悔儀軌中國化以后,懺悔的功能增大,除罪的范圍也相應擴大,懺悔很有了神奇的作用。
中國佛教中的懺法,起于晉代,南北朝時漸盛,唐宋時廣為流行。唐道宣在《悔罪篇序》說:“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道安、慧遠之儔,命駕而行茲術。南齊司徒竟陵王,制布薩法凈行儀,其類備詳,如別所顯?!彼蝺粼凑J為:“漢魏以來,崇茲懺法,未聞有其人者,實以教源初流,經(jīng)論未備。西晉彌天(道安)法師,嘗著四時禮文;觀其嚴供五悔(即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fā)愿)之辭,尊經(jīng)尚義,多摭其要。故天下學者,悅而習焉。陳、隋之際,天臺智者撰《法華懺法》、《光明》(即《金光明懺法》)、《百錄》(《國清百錄》),具彰逆順十心(即順生死流和逆生死流各十種心)。規(guī)式頗詳,而盛行乎江左矣?!?/p>
二、陳文帝的佛教信仰
“世祖文皇帝,諱蒨,字子華,始興昭烈王長子也。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jīng)史,舉動方雅,造次必遵禮法。高祖甚愛之,常稱‘此兒吾宗之英秀也’。”公元559---566年在位,年號天嘉。在位七年,勵精圖治的同時,不遺余力置身于佛教的弘揚光大。但相關文獻資料都只是認為陳朝佛教的興盛是與政治有關,并沒有明確的談到個人是否有佛教信仰,筆者從以下史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陳文帝是有著明確的佛教信仰的。
首先,《妙法蓮花經(jīng)懺文》系陳文帝親筆撰寫,在該懺文里,引用《法華經(jīng)》的內(nèi)容比比皆是,比如“滅化城于中路,駕寶車于四衢,帶裹明珠隱而還現(xiàn)。髻中珍寶于焉始得出寶塔于虛空。踴菩薩于大地,現(xiàn)稀有事證微妙法.?!边@說明陳文帝對《妙法蓮花經(jīng)》爛熟于心,如果對佛教不熱衷,是不可能做到對經(jīng)文信手拈來,運用的得心應手,恰到好處的。而且,除了《妙法蓮花經(jīng)懺文》陳文帝還寫了《金光明懺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可謂是博覽群經(jīng)。并且,每次的懺文都是配合法會而寫,陳文帝每次都是虔誠之至。
其次,《佛學大辭典》里稱“菩薩戒就是發(fā)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标愇牡鄄粌H在《妙法蓮花經(jīng)懺文》里在各種親筆書寫的懺文里,都自稱“菩薩戒弟子皇帝”,說明陳文帝他受了在家菩薩戒的。
最后,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也可以看出陳文帝與佛教的淵源之深。
《南史 陳文帝 本紀》記載天嘉四年“夏四月辛丑,設無礙大會,舍身于太極前殿。”《佛祖統(tǒng)紀卷》〉第三十七《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四》“四年。帝于太極殿設無礙大會行舍身法復集僧行。方等陀羅尼法法華懺金光明懺。并別制愿辭。稱菩薩戒弟子皇帝”。無礙大會,又云無遮大會,施與一切僧俗之大齋會也 。舍身,佛教認為,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假合而有的,而無常、不凈,是眾苦之本。佛教徒為了行菩薩道,普渡眾生,不惜犧牲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釋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過去世中,釋迦牟尼曾是薩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看見一母虎生下七子,饑餓將死。王子大發(fā)慈心,走進竹林,脫衣臥地,餓虎驚呆不動。王子再從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頸出血。餓虎見狀,遂舐血啖肉。當時,諸天雨花,大地震動。禪宗也有為法舍身的傳說:慧可為了向達摩祖師求法,徹夜立于雪地之中,斬斷左臂,表示義無反顧。入寺院服勞役、作苦行,也稱為舍身。六朝時盛行此風,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佛教所說的舍身,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一種大無畏的菩薩精神。因為有信仰,所以才會舍身。
陳文帝不僅深諳佛理,而且還把自己的信仰付諸于實際行動中?!斗鹱娼y(tǒng)紀卷第三十七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四》“天嘉元年。勅寶瓊為京邑大僧統(tǒng)。梁魏以來僧統(tǒng)盛餙杖直儗于官府。至是瓊奏罷之。每出從數(shù)頭陀仗笠而已。海東十二國聞瓊道德。遣使奉金帛求畫像以歸。思禪師于光州大蘇山。為顗禪師說安樂行示普賢道場。”任用名僧為京邑大僧統(tǒng),是對佛教進一步發(fā)展的扶持?!掇q正論卷第三十 代奉佛上篇第三》唐沙門釋法琳撰 “陳世祖文皇帝紹隆三寶。弘化五乘。盛澤比于慈云。大明方于慧日。美譽形于四海。仁心貫于三靈。刁斗無虞。干戈戴戢。修治故寺六十所。寫一切經(jīng)五十藏。度僧尼三千人?!薄夺屽确街窘滔嗥诎恕贰瓣愂雷嫖牡?寫五十藏經(jīng)。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辈煌奈墨I記載的同樣的史實。他的動機是想為國內(nèi)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guī),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他這樣的為佛教奔波,為佛法輸血,為佛經(jīng)注力,為僧尼效勞,為佛教的發(fā)展、擴增,不斷地鼓氣振興,節(jié)寢撙食而實驗。能奉獻、能做到的,沒一念顧慮,一步逡巡,渾身渾心不忘三寶,一行一德不離眾生。毫無疑問,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信仰。
除了以上文獻資料,筆者在《續(xù)高僧傳》里發(fā)現(xiàn)了在天嘉年間一些名僧的事跡,由此也可以看出陳文帝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在《陳南??の魈祗蒙抽T拘那羅陀傳五》“至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并建業(yè)標領。欽聞新教。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諦欣其來意?!薄蛾悧疃疾欢U眾寺釋慧勇傳三》“天嘉五年,世祖文皇。請講于太極殿。百辟具陳。七眾咸萃?!薄蛾悧疃及遵R寺釋警韶傳五》“陳武定天文皇嗣業(yè)。并弘尚正道敕請還都。戒范承仰優(yōu)禮彌隆。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等二百余人。聯(lián)署請韶。長講于白馬寺?!保ā蛾愮娚疥汝^寺釋安廩傳》“永定元年春乃請入內(nèi)殿。手傳香火接足盡虔。長承戒范。有敕住耆阇寺。給講連續(xù)。既會夙心遂欣久處。世祖文皇又請入昭德殿。開講大集。樂說不窮重筵莫擬?!痹凇独m(xù)高僧傳》里,多出提到陳文帝對名僧的重視,多次請名僧為之說法,如果僅僅是政治需求,陳文帝勵精圖治就可以做到,而無須依靠佛法僧。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某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必有背后的根源。結合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陳文帝的禮佛,政治需求只是一個方面,但深層次的還是筆者認為的陳文帝像梁武帝一樣,是有著明確的佛教信仰的。
參考文獻:
[1]從懺悔觀到懺悔儀,再到經(jīng)懺佛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宋立道
[2]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選集:中國佛教論集作者:釋印順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0-06-01
[3]《中國佛教懺法研究》圣凱法師著2004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4]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作者: 湯用彤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 1997-09-01
作者簡介:趙婕,四川大學文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佛教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