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獅吼記》是明代戲曲家汪廷訥創(chuàng)作的傳奇,考究作品的素材來源,可以看出,汪廷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旁搜博采、表逸獵奇,自成一劇?!丢{吼記》誕生以后,存在著兩個版本系統(tǒng):環(huán)翠堂本與汲古閣本,分別流傳于世。作為帶有喜劇色彩的妒婦劇,《獅吼記》有著持久的藝術(shù)魅力,受到戲曲評論家的贊譽(yù),也被歷代的戲曲選本收錄,至今仍在舞臺上搬演。
關(guān)鍵詞:汪廷訥 獅吼記 傳奇 妒婦
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贈其好友陳慥(字季常)詩有云:“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原是引用佛家典故,說陳季常好佛,聽到講解教義,好似獅子吼聲的振聾發(fā)聵。明代劇作家汪廷訥據(jù)此敷衍了陳季常懼內(nèi)的故事,寫成《獅吼記》傳奇。
汪廷訥,明代戲曲作家,字昌朝,號無如,無為,坐隱,無無居士,坐隱先生,全一真人,松蘿道人,清癡叟等,安徽休寧人。萬歷時,汪廷訥任鹽運(yùn)使,后遭貶任寧波府同知,天啟時任長汀縣丞,后辭去官職,歸家隱居。萬歷三十六年,湯顯祖慕名來訪,與汪廷訥同登鳩茲清風(fēng)樓。汪廷訥著有文集《坐隱先生全集》,湯顯祖作《坐隱乩筆記》,為其作序。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指出,《坐隱乩筆記》為偽作。汪廷訥一生著述豐富,由于材料的缺乏,對于汪廷訥及其作品,還有很多研究的空間。汪廷訥詩詞曲皆善,創(chuàng)作有傳奇十六種,合稱《環(huán)翠堂樂府》,今存七種,《獅吼記》傳奇正是其中之一。 現(xiàn)今仍然保留在昆曲舞臺上的《梳妝》、《游春》、《跪池》、《三怕》等即分別源自《獅吼記》傳奇中的第九出“奇妬”、第十出“賞春”、第十一出“諫柳”和第十三出“鬧祠”。
一、《獅吼記》素材來源
《獅吼記》在明代呂天成《曲品》著錄,清代姚燮《今樂考證》也有著錄。全劇共計十二卷,三十出,寫宋代名士陳慥懼內(nèi)事:眉山書生陳慥懼內(nèi),其妻柳氏悍妒。陳慥以探父友、求功名為由到京城,結(jié)識蘇東坡,日日同游。柳氏聽聞此事,騙陳慥回家,對他嚴(yán)加管束。后又因與蘇軾狎妓出游,陳慥被柳氏杖責(zé)、罰跪。柳氏拉陳慥去見官,結(jié)果審判官、土地公公都是怕老婆的。蘇軾將侍兒秀英贈給陳慥做妾,陳慥將秀英置于附近別業(yè)中。柳氏為避免陳慥出門,用繩子系在陳慥腳上,終日監(jiān)視。陳慥求助于巫婆,巫婆設(shè)計使柳氏誤以為陳慥變了羊。柳氏怕陳慥再變作羊,同意他納妾。閻王因柳罪孽太重,差牛頭馬面攝去柳氏生魂,嚴(yán)刑拷打,幸禪師佛印把她度回陽間。柳氏改過自新,從此一家和睦。
從內(nèi)容來看,《獅吼記》屬于典型的妒婦劇,汪廷訥作為封建文人,對柳氏的妒悍描寫極為夸張,最后依靠佛法的力量,將柳氏改造成男性所期望的不妒的“賢妻”。劇中男主人公陳慥,事跡主要見于宋代蘇軾《方山子傳》、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芬约昂檫~的《容齋隨筆》。
蘇軾《方山子傳》: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 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遯于光、黃間,曰歧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
獨(dú)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dú)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富樂。皆棄不取,獨(dú)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在蘇軾的《方山子傳》中,只敘述了陳慥豪俠之行,在這里,陳慥顯然不像是一個懦弱無能、畏懼妻室之人。蘇軾又有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罚ā短K東坡全集·前集·卷一五》),同樣提到了陳慥,詩曰:“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昂?xùn)|獅子吼”也是《獅吼記》之名的出處。但是“獅吼”二字,蘇軾的本意,卻未必指涉陳慥的家事?!蔼{子吼”在佛教中比喻佛教威神,發(fā)大音聲,震動世界?!秱鳠翡洝吩唬骸搬屽确鹕鷷r,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獨(dú)尊。’”此處可能指陳慥參禪,有所領(lǐng)悟的境界。
宋代洪邁所著的《容齋隨筆·卷三·陳季常》中,根據(jù)已有的陳慥懼內(nèi)的傳聞以及蘇軾的詩,編述了一段陳慥畏懼妻子柳氏的事跡:
陳慥字季常,公粥之子,居于黃州之歧亭,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兇妒,故東坡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師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焙?xùn)|師子,指柳氏也。坡又嘗醉中與季常書云:“一絕乞秀英君?!毕胧瞧滏∽?。黃魯直元祐中有與季常簡曰:“審柳夫人時須醫(yī)藥,今已安平否?公暮年來想漸求清凈之樂,姬媵無新進(jìn)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帖云:“承諭老境情味,法當(dāng)如此,所苦既不妨游觀山川,自可損藥石,調(diào)護(hù)起居飲食而已。河?xùn)|夫人亦能哀憐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則柳氏之妒名,固彰著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由此可見,《獅吼記》的故事大概,皆本于洪邁的《容齋隨筆》。關(guān)于《獅吼記》的源流,錢靜方先生做過較為詳盡的論述:“相傳……每慥設(shè)飲宴客,偶有聲妓,則柳氏以杖擊照壁大呼,客為散去,故東坡賦詩調(diào)之。河?xùn)|,柳姓也,杜甫詩有‘河?xùn)|女兒身姓柳’之句,故引以為戲。吼,獅子聲,雌者大聲一呼,則雄者必應(yīng)。《傳燈錄》有河?xùn)|獅子吼語,故又借用之,后之好事者因此一詩,遂演為《獅吼記》劇本?!?/p>
汪廷訥在創(chuàng)作《獅吼記》的過程中,旁搜博采,表逸獵奇,以洪邁的《容齋隨筆》的記載為藍(lán)本,輔以蘇軾的豪宕事跡,包括蘇軾友人琴操、佛印等的故事,以及歷來悍婦懦夫的事跡,凡此種種,創(chuàng)作成劇。特別是塑造柳氏這一形象時,將歷史上的許多妒婦典故穿插其中,堪稱古今妒婦故事的大集合,如:
“妒花女”:《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武陽女嫁阮宣,武妒忌。家有一株桃樹,華葉灼耀,宣嘆美之,即便大怒,使婢取刀斫樹,摧折其華?!?/p>
“王導(dǎo)揮麈”:《世說新語·輕詆》記載,東晉丞相王導(dǎo)曹夫人甚妒,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王乃密營別館。曹氏探知,率人持刀欲殺小妾,王導(dǎo)飛轡出門,揮麈尾趕牛車救之。
“五虎威嚴(yán)”: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延平吳氏姊妹六人皆妒悍殘忍,時號六虎。其中五虎尤甚,凡三適人,皆不終。平生手殺婢十余人。每至夜分,嘗聞堂廡間喧呼擊撲之聲,同室者皆愳。五虎怒曰:‘狂鬼敢爾邪!’命辟戶,移榻于中庭,乃持刃獨(dú)寢,于是徹旦寂然。人謂五虎之威,鬼猶畏之也?!?/p>
二、版本形態(tài)
1、明萬歷間環(huán)翠堂刊本。
《獅吼記》最早的版本,是明萬歷間汪廷訥自刻環(huán)翠堂本?,F(xiàn)存的環(huán)翠堂刻本《獅吼記》,本為王國維先生收藏,后歸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xué)。這個版本以前在國內(nèi)不可見,2006年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xiàn)叢刊》,收錄有據(jù)環(huán)翠堂刻本影印的《獅吼記》。
汪廷訥是明代著名的刻書作坊環(huán)翠堂的主人,環(huán)翠堂在南京,編刻有圖籍多種,傳本今雖少見,但多很精致,環(huán)翠堂本《獅吼記》即是如此。此本全稱為《環(huán)翠堂新編出像獅吼記》。寫有“高士里藏板”,后載有小引及序文。分為上下兩卷,每卷15出,共30出,每卷署作“明新都無無居士汪廷訥昌朝父著”。
2、明末汲古閣原刊本
明末杰出的出版家、藏書家毛晉編刻的戲劇作品集《繡刻演劇》,收錄《獅吼記》?!独C刻演劇》凡六集,每集收入十劇,書分為六次陸續(xù)出齊,共收劇六十種。但此本今已罕見。
清初,汲古閣重印《繡刻演劇》,總名為《六十種曲》。汲古閣本封面寫作“繡刻獅吼記定本”,正文白口,無版畫插圖,四周單欄,半頁九行,行十七字,賓白小字單行。
1935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社出版了《六十種曲》鉛字排印本,胡墨林先生斷句,葉圣陶、徐調(diào)孚先生校訂。1954年,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重印《六十種曲》,吳曉鈴先生從事校訂,于汲古閣本、開明本的錯字、俗字大多校訂改正。1955年,由鄭振鐸主持編輯的戲曲集《古本戲曲叢刊》,收錄《獅吼記》?!丢{吼記》扉頁上注云:“《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影印長樂鄭氏藏汲古閣刊本,原書版高二十公分,寬十三公分”。中華書局1958年據(jù)開明書店原版重印《六十種曲》,后多次重印,是目前最流行的《六十種曲》及《獅吼記》的版本。我們今天能見的和比較完善的《獅子記》本子皆由汲古閣本一脈傳下。
3、其他版本
《獅吼記》在《詞林一枝》、《八能奏錦》、《月露音》、《玄雪譜》等明代戲曲選本中均有收錄。清代乾隆年間,由錢德蒼據(jù)玩花主人舊編修訂的,主要收錄昆曲曲目的戲曲劇本選集《綴白裘》,收錄《獅吼記》之《梳妝》、《跪池》兩出。《綴白裘》選本更加通俗、口語化,適宜于舞臺表演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俗文學(xué)叢刊》所收的民國抄本?!端孜膶W(xué)叢刊》北平國劇學(xué)會昆曲研究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抄本昆曲抄本折子戲《梳妝》、《跪池》,節(jié)選自傳奇《獅吼記》的柳氏梳妝、陳慥罰跪兩個情節(jié)。抄本《梳妝跪池》正文白口,無版畫插圖,四周單欄,半頁9行,行24字,賓白小字單行,唱詞帶工尺譜。民國抄本字跡清晰,書寫工整,難字、俗字較少,易于辨認(rèn),是一個比較精良的本子。從內(nèi)容上看,昆曲抄本《梳妝跪池》與《獅吼記》原傳奇差別較大,而更接近《綴白裘》選本,當(dāng)是從戲曲折子戲一路傳承而來。
20世紀(jì)30年代,北平國劇學(xué)會的齊如山、傅蕓子、傅惜華等核心成員,注重考察戲劇角色、唱腔、戲班、劇場等“舞臺藝術(shù)”的構(gòu)成要素,其文獻(xiàn)整理的范圍除元曲雜劇、明清傳奇等以“文人”為主體的戲曲文獻(xiàn)外,也包括藝人手鈔本、曲譜、身段譜、臉譜、戲衣等。北平國劇學(xué)會抄本昆曲折子戲《梳妝跪池》,充分體現(xiàn)了刊行者的專業(yè)性與研究傾向性。
對于《獅吼記》的流行時間,學(xué)界一直有所爭議,最早推到了萬歷元年,經(jīng)過郭英德先生一系列嚴(yán)謹(jǐn)?shù)目甲C,《獅吼記》創(chuàng)作流行的時間,大致可以推定到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或稍后。
三、文學(xué)價值
《獅吼記》在明代呂天成的《曲品》中有著錄,《曲品》評曰:“懼內(nèi)從無南戲,汪初制一劇,以諷枌榆,旋演為全本。備極丑態(tài),堪捧腹。末段悔悟,可以風(fēng)笄幃中矣?!蓖敲鞔钠畋爰训摹哆h(yuǎn)山堂曲品》將《獅吼記》列為《逸品》,并評:“初止一劇,繼乃雜引妬婦諸傳,證以內(nèi)典,而且典肖以兒女子絮語口角,遂無境不入趣矣?!比毡緦W(xué)者青正木兒在《中國近代戲曲史》中,認(rèn)為《獅吼記》是:“一幅絕好的浮世繪”,堪稱“ 明清滑稽劇中最為杰出、不容他人追”的佳作。
《獅吼記》是我國古典戲曲中杰出的喜劇,其《梳妝》、《游春》、《跪池》、《三怕》諸出,一直盛行于昆曲舞臺,令讀者捧腹絕倒。就劇中的人物來說,陳慥的怯懦,柳氏的兇悍,都是被放大了的。這種夸張看似荒唐,但在塑造喜劇人物性格時是必不可少的。此劇語言以詼諧風(fēng)趣見長,曲辭與賓白都表現(xiàn)出令人發(fā)笑的人物性格。
明末清初的妒妻悍婦成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懦夫悍婦的夫妻關(guān)系,反映中國社會的一個側(cè)面,因而受到作家的重視,學(xué)界已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并給予了較多關(guān)注。《獅吼記》作為妒婦題材劇作,總是在那些研究妒婦的專書和論文中,不斷地被提及和探討。目前對《獅吼記》的研究還涉及作者生平及作品考述、劇本版本考證、人物形象探討等等,這給后來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chǔ)。但總體來看,研究多集中在妒婦柳氏身上,探討妒婦形象,解讀妒忌現(xiàn)象出現(xiàn)原因的解讀,而對對于柳氏妒忌行為的承受對象、戲劇矛盾沖突的另一方——陳慥這一形象關(guān)注不夠,對劇中其他人物的關(guān)注也較少,這些都是可供挖掘的空白之處。
參考文獻(xiàn):
[1]汪廷訥.獅吼記[M].俗文學(xué)叢刊(第76冊)[Z].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2]汪廷訥.獅吼記[M].錢德蒼編,汪協(xié)如點(diǎn)校.綴白裘(第五集)[Z].北京:中華書局,1957.
[3]汪廷訥.獅吼記[M].毛晉.六十種曲(第十卷)[Z].北京:中華書局,1958.
[4]祁彪佳.遠(yuǎn)山堂曲品劇品[M].中國戲曲研究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5]洪邁.容齋隨筆[M].中華書局 ,2007.
作者簡介:趙云彩(1983-),女,河北張家口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元明清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