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你說瞎混的時候往往來頭很大,跟你吹牛逼的那個基本倒是不靠譜。聊天,絕對是門學問。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從美國回來,正好晚上有個電影的首映禮,我就帶他一起去感受感受國內(nèi)的氛圍。他是一個成功的律師,很開心,先是問我要不要盛裝?我說千萬別,咱們這兒沒那么講究。繼而他問要不要去租個豪車來接我?他很抱歉因為暫時回來,沒有自己的車。我還是告訴他千萬別,沒那么講究。那晚的首映,其實倒還真有點講究,映前為了等紅毯,投資方設了一個雞尾酒區(qū),大家就在那里吃喝交流,順便候場。
我的律師朋友多年來在美國,有著嫻熟的社交技巧,我一不留神,他已經(jīng)端著酒杯開始社交了。不多會兒,他沮喪地回來了,說中國人為什么不愿意好好說話呢?我問他怎么回事兒?他說遇見一個老人,遂問,您也參加這活動啊,挺熱鬧的。人家就呵呵笑笑。他又問:請問您是做哪行的?那位就說:瞎混。把他給噎那兒了。他問我這人是誰?為什么不愿意好好說話?我看了看,覺得是個老演員,但一時也想不起名字,就叫他別隨意搭訕,這不是美國,中國人和陌生人社交一沒那個習俗,二沒那個技巧。在這兒,大家也就是跟認識的人聊聊天,沒誰會以為拿杯酒就交個朋友的。一會兒,姚晨、陶虹等演員都來了,他學乖了,也沒再傻呵呵上前社交了。
電影開始后,發(fā)現(xiàn)他剛才搭訕的老先生其實在影片中演了一個角色,我說,你看人家不高興是合理的吧,你居然不知道他是誰就去搭訕。我那朋友于是很生氣,他告訴我,自己的律所在美國代理幾家電影公司的法律事務,所以經(jīng)常有機會參與他們顧問的影片的首映。因為美國的電影更工業(yè)化,涉及的相關行業(yè)很多,出席首映禮的除了演藝人員,還有很多投資、金融、保險、法律等等相關人士,大家并不認為誰更有高低之分,也不認為誰必須認識誰,候場時友好交流也沒什么特別的目的性,只是一種社交習慣而已。他覺得自己就是站在喬治克魯尼旁邊,也不用特別顯得崇拜。他問我:為什么他就不能告訴我,他是演員,也演了這部電影。為什么要用瞎混來拒絕交流呢?他認為這沒有基本的社交禮儀。
為了說明他的正確性,他還告訴我自己的孩子和喬布斯的孩子在一個學校念書。有次去接孩子,正好遇見喬布斯,他還跟他開玩笑,問他是不是開車不用上牌照?在等待的半個小時里,他和喬布斯一起聊著天兒,說說孩子的事兒,誰也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兒。
后來我認識一個新朋友,隨口問他:你是干哪行的?他也說:瞎混。我就立即抖擻了,特別解釋:可別啊,我這初來乍到,有眼不識泰山,您可別往心里去。趕緊透露透露,讓我也學習學習。那位朋友才透露給我,人家是位音樂人,玩兒古琴,在圈子里不是第一,也是第二。做過的專輯都獲了國際大獎。
這就是很北京的特色了,他跟你說瞎混的時候往往來頭很大,跟你吹牛逼的那個基本倒是不靠譜。聊天,絕對是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