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還在校讀書的學者熊培云回到了長江邊的江西老家,受當時學界《黃河邊的中國》的啟發(fā),也是自身經歷的感悟,做了一項“長江邊中國”的田野調查。他想了解當地農民幾十年來的生存和生活,從而知悉當地歷史變遷。
這些調查的結果陸續(xù)見諸報章,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十年,最后的文字合集形成了《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作者說,他的動機既在于關注底層的命運,也因為這個村莊又是他自己的家鄉(xiāng)。
在這本書里,他所生長的小堡村是主角。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小村落。小堡村是江西永修縣的一個村子,土地、古樹、人,常常出現在熊培云的筆下,那是一個叫做故鄉(xiāng)的地方。熊培云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烈日炎炎下,跟著父母在田間忙“雙搶”;過節(jié)時,與伙伴們去看地方戲、舞龍燈、獅子燈;跟著母親到縣城的新華書店買課外書,識字不多的母親請教店里的讀書人;十六歲第一次獨自遠行,夏日的清晨,帶著幾個饅頭和自己裝訂的詩集,去百公里外的《九江日報》投稿,正午時分,自行車停在甘棠湖邊,突然傳來齊秦的那首《外面的世界》……小堡村凝聚了作者對江南鄉(xiāng)村所有最美好的回憶——“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令作者愛到窒息的小村莊。小堡村不僅是作者對江南村莊的美好印象,也是很多中國人對鄉(xiāng)村記憶的美好想象和向往。
但中國今天的絕大部分鄉(xiāng)村,則是另外一種面貌:古老民居已經蕩然無存,現代建筑光怪陸離,讀書成才者謀生都市,打工的年輕人鮮有歸來,村頭巷尾寥落的是婦弱老幼。費孝通念念不忘的那個“鄉(xiāng)土中國”已經漸行漸遠,破碎的鄉(xiāng)村中只有江河山川、日月星辰還是舊貌。
小堡村也不例外。遠去的村莊令作者深懷鄉(xiāng)愁。
但熊培云的鄉(xiāng)愁冰粉僅是一種悲觀的情緒。他的鄉(xiāng)愁“更傾向于是時間概念,他是打通了時間的,它可以是對過去的回憶和懷舊,也可以是對未來的向往。就像我們所說的對美好的世界懷有鄉(xiāng)愁,這就打通了過去、現在和將來,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過去。它是對美好的東西的記憶和向往,而不是簡單地回到故鄉(xiāng)?!?/p>
幾千年來在很多西方人眼里田園詩式的傳統(tǒng)中國,何以變化至此?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思考。
近百年來的中國農村命運,無非是農民與土地所有權關系的“革命性變化”:鬼子來了之后的農村,城鄉(xiāng)不平等的起源,鄉(xiāng)村民主和鄉(xiāng)村精神,鄉(xiāng)村生活的救贖與信仰,以及村民們的生活命運紀事。
在費孝通的“差序格局”里,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的大小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具體來說,就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波紋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yōu)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圈子。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
承接著費孝通關于鄉(xiāng)村思路的還有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等鄉(xiāng)村建設先驅的夢,這種上個世紀沒能完成的鄉(xiāng)村實踐,或許是未來中國鄉(xiāng)村的現實出路。
這些年,為了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當地政府會在很多地方刷一條標語,叫“要想富先修路”。今天,大多數的鄉(xiāng)村或遠或近都通上了公路,縱向比較鄉(xiāng)村的發(fā)達確實進步有加,但是橫向比起來,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絕大落差拉開了兩者之間的鴻溝巨壑。
熊培云說,如果修路只是為了更方便地從農村抽血補給城市,為了讓更多農家子弟讀書成才后留在城市貢獻稅收,為了讓更多打工者披星戴月地建設城市,這路還不如不修。
最缺少也最重要的,是結束城鄉(xiāng)對峙,為人心鋪一條回鄉(xiāng)的路———回到故鄉(xiāng)、建設故鄉(xiāng)、享受故鄉(xiāng),不是為了尋找記憶,而是為了寄托未來,就像歐美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一樣,在城市中謀生,在鄉(xiāng)村中謀心,在雞鳴狗吠中安臥而睡,在風霜小徑上漫步人生,回歸亙古的人世夙愿。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飛速”到我們還沒有真的搞清什么是城市化的時候,推土機就已經開到村口,轟隆隆地推倒百年老屋。
在很多現在中國人的記憶里,下一次等我再回老家的時候,山川河道、田園風光,都將面目全非,用最通俗的話來說,我們故鄉(xiāng)都已淪陷。這不禁令人悲傷的人想起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那句話:“我才剛剛離開搖籃,世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中蘊含的是對自然的向往和尊重。即使是位極人臣的官員,晚年也一定會告老還鄉(xiāng),頤養(yǎng)天年。
然而,自上世紀初西方工業(yè)文明價值觀侵入后,農村逐漸被視為落后愚昧的代名詞。在這場西方價值觀與本土傳統(tǒng)價值觀的博弈之中,后者雖一退再退,卻仍頑強地存活下來,即使是之后的連年戰(zhàn)爭與政治運動,也沒有使其徹底瓦解。由此可見傳統(tǒng)農村中宗族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之強韌。然而,在國家開放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這種傳統(tǒng)紐帶卻開始加速分崩離析,被經濟至上的價值觀所取代。
“農村的未來和希望在哪里?”這個問題擺在前面。政府這些年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這些政策包含了豐富的利、樂、和、安的人文思想,體現了對“三農”問題的關心,然而,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農村的附庸地位,那么無論是“新農村”還是“城市化”,恐怕都將是無比艱難的進路。
人多、資源稀缺、環(huán)境污染、人心浮躁,這四條中,即便只是前兩條簡單的客觀存在,已令浪漫田園生活頗多局促。誠如作者所言,“曾經美好的鄉(xiāng)土社會、純凈的自然正在消逝,近代以來,在革命化、城市化、現代化三股浪潮的逼迫下,中國的鄉(xiāng)村社會的物質的、心靈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p>
對很多人的生命來說,現實“很現實”,甚至遙遠的未來也難以想象,而我們鄉(xiāng)關何處?
作者為歷史學者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以故鄉(xiāng)村莊為立足點,考察百年來中國鄉(xiāng)村的命運,鄉(xiāng)村的淪陷與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閱歷與見證,六十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榮辱與沉浮,并由此折射出近代百年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問題與玄機。
它以故鄉(xiāng)村莊為起點,多條線索并進,從各個側面重新梳理了百余年來的中國史與鄉(xiāng)村史。既有個體生活的真切體驗與細致描述,又有時代命運的整體分析。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11月10日)
《大衰退:美國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作者: (德國)尼古勞斯#8226;皮珀 (Nikolaus Piper )
譯者: 周方 黃孝謙
出版時間: 2012年1月
作者梳理了將世界帶入“大衰退”的深遠原因,講述了美國建國以來的歷次重大經濟決策及其后果和影響。本書獲德國經濟學圖書獎。
《法律的經濟分析(第7版)(中文第2版) 》
作者:理查德#8226;波斯納 (Richard Allen Posner)
譯者:蔣兆康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波斯納運用以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價格理論等學說對美國的法律理論、法律史、部門法、法律程序規(guī)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分析,為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學術向導和成果總結,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法律經濟學領域中最為杰出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
《為什么要讀簡#8226;奧斯丁》
作者: [美]蘇珊娜#8226;卡森
譯者: 王麗亞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11月
有些文學作品如曇花一現,奧斯丁作品的魅力卻經久不衰。因為她刻畫個性、塑造人物形象,開創(chuàng)了一種認知方式,與莎士比亞一樣,她培育了我們的心智。
《非同尋常:賴斯成長回憶錄》
作者:【美】康多莉扎#8226;賴斯
譯者:周小進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1月
她是斯坦福最年輕的教務長、美國首位黑人女國務卿、美國前國務卿賴斯首部自傳講述平凡黑人女孩,如何在冷戰(zhàn)后劍影綽綽的雄性世界,成就剛柔并濟的
《鏡里看中國》
作者:(英國)保羅#8226;法蘭奇
譯者 張強、張威,、黃志平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本書是第一部外國新聞從業(yè)人員在華的活動史,第一部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