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同課異構(gòu)活動中,我們高二選定了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中的《禮拜二午睡時刻》,這是屬于“情感”話題的一篇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學生預習課文,熟悉文本的基礎之上,我授課初始,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內(nèi)容?!币粋€學生回答道:“在八月的一個禮拜二,小鎮(zhèn)人午睡的時候,一個女人帶著她的女兒來到鎮(zhèn)上找神父借公墓的鑰匙,去拜祭她因偷竊而被打死的兒子?!睍r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清楚,我順利成章地正準備按照預先的教學設計,提出第二個問題的時候,突然后排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同意他的概括,這個兒子不是個小偷,是被誤認為小偷而被打死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本沒有認為在這個問題環(huán)節(jié)上會出現(xiàn)爭執(zhí),可是這個學生對兒子身份的質(zhì)疑毫無疑問已經(jīng)引起在座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極大關(guān)注,無論如何,兒子的身份已經(jīng)成為這堂課必須面對的問題,“情感”的解讀能否成功在此一舉。
顯然,學生的碰撞質(zhì)疑是可貴的,但細細揣摩,便會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此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學生的閱讀沒有深入,蜻蜓點水,片面閱讀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本把握的深度和廣度。于是,我在黑板中央寫下了“小偷?”就此,課堂展開了激辯。
我聽懂了大家的看法,是母親的性格形象決定了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決定了兒子身份的必然模糊性。有個藝術(shù)大師曾經(jīng)說過:“二流的編劇寫故事,一流的編劇寫性格。”人物就是故事,事件要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面對兒子阿毛被狼叼走吃掉,祥林嫂她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逢人就說這件事,剛開始大家很同情她,后來,聽得多了,人們也就不在意了,有時候甚至會表現(xiàn)出一種厭惡之情。但是在馬爾克斯筆下,母親祭拜兒子,顯現(xiàn)的卻又是另外一種形象。小說分別從“火車上”、“神父家”、“大街上”三個場景來描寫。現(xiàn)在大家就從上述場面中找一找細節(jié),來感受母親的形象和情感。
(學生細讀文本,勾畫思考,然后開始相互交流。涉及到的點很多,從母親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進行完整的分析;學生也通過神父的神態(tài)和語言變化、從小女孩反復拖鞋的細節(jié)來把握母親的情感,很細致;尤其還有學生注意到小說前半部分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從中窺探母親的復雜情感,還有從天氣的“熱”上關(guān)注母親的,難能可貴。)
師:生活境況不好,精神痛苦,性格堅強,但全力維護兒子的形象,善良慈愛。尤其當疑似小偷的兒子給母親的屈辱由觀念成為圍觀的現(xiàn)實時,表現(xiàn)得更加果斷和堅強。正是母愛給予她力量,使她能夠沖破道德的譴責,可以坦然地面對異樣的眼光,頂著世俗的壓力祭拜兒子。在現(xiàn)實面前的這種姿態(tài),更豐滿了她作為母親的形象。
師:母愛是人類偉大的情感,面對疑似小偷的兒子的逝去,母親是如何表達她的情感的?
生1:含蓄并深沉,如冰川下的洶涌的暗流。
生2:執(zhí)拗,不動聲色,忍住悲痛,是隱藏在心里的愛。
生3:母親沒有聲淚俱下,哭天搶地,她沒有直接表達愛,而是壓制的。
生4:母親唯有鎮(zhèn)定,鎮(zhèn)定的后面是趨避的悲痛和深廣的愛。
師:大家說得很好。在正常情況下,母親想怎么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都是不過分的。但是本文中,母親因為兒子疑似小偷的身份而失去了正常表達的可能,充溢的情感洪流成為不得不被壓抑和克制的對象,小說借此表達母愛具有超越世俗道德藩籬的無邊無際的偉大力量這一主題?,F(xiàn)在就請大家進一步感受情感節(jié)制的力量,做馬爾克斯,為文章續(xù)寫一個結(jié)尾,描寫母親走出大門、走向圍觀的人群時的場面。
(學生埋頭創(chuàng)作,展示中不少學生奏響精彩華章。下面摘錄一則。)
生5:目光很熾熱,和陽光一起要將人熔化。女人緊緊地握著鮮花,攥著小女孩的手,有汗水從她額頭上滑下,任由它流入脖頸。起了風,刮起塵埃,腳步聲清晰地鎬擊這地面,女人把背挺得直直的,和小女孩向公墓走去。
師:通過這個課時的討論和學習,大家用簡要的語言歸納一下影響小說情節(jié)走向的因素。
生6:由人物的形象來決定。
生7:由人物的情感表達方式來決定。
生8:由小說所要表達的主旨來決定。
師:馬爾克斯將兒子的身份模糊化,設計成疑似小偷這一情節(jié),是解讀母親形象和情感的關(guān)鍵所在。它如一把利刃直切入母親的內(nèi)心,成為打開文本密碼鎖的鑰匙,讓我們體悟到一份特殊的母愛。大家在閱讀文本時,要有意識地尋找文本的切入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借助模糊點起文本內(nèi)燃的光!
通過課堂隨機生成的探究過程,筆者深刻地感受到,準確地找到文本的切入口,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是進行《外國小說欣賞》教學的有效途徑。從小說的層面來說,本課堂教學巧妙地以兒子“小偷”的身份為討論契機,探討了母親的形象,分析把握了母親在面對獨生子死去之后克制內(nèi)斂、但敢于沖破世俗道德的偉大情感,明確了小說的主旨;從單元話題知識層面來說,自然融入了“節(jié)制”的概念,并討論了該情感表現(xiàn)方式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作用。
由此,《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我們要本著文本與話題并重,能力要在課堂提升的原則,對小說文本要解讀巧妙、到位,單元話題要和諧地融入小說文本教學中,學生的能力要在平時的課堂里得到有效的訓練提升。這樣的教學真正能讓學生學有提高,考有提升,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教學時間再緊張,教學形式再多樣,我們也不能讓選修教學在亂花叢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