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高中詩歌教學只是整個教學內(nèi)容的一小部分,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研究詩歌,學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詩歌,面對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古典詩歌,老師指導不到位,課堂效率不高,學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雖然我們通過資料書、網(wǎng)絡可以快捷地找到關于某一首詩歌的背景、賞析過程,但學生學了后還難以把它變成自己的鑒賞能力,難以把這種能力遷移到自己未學過的詩歌上,鑒賞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
這與我們的老師只局限于教科書上的若干首詩歌,沒有把學生真正帶進詩歌的情景,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來龍去脈、情感思緒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谶@個基本事實,參考自己在詩歌教學上的一點體會,本人認為應通過建立情景模型,找出景、事、物與作者主觀情感的對應關系,才能讓學生快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與情感,提高課堂效率,才能真正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二、情景模型對高中詩歌教學的啟迪
情景模型的構(gòu)建根源于詩人——詩歌——讀者的動態(tài)流程中。筆者認為,情景模型的構(gòu)建最重要的是讀者,也就是我們的學生。模型構(gòu)建前先要了解我們的學生,學生是接受理解情景模型的主體。這啟示我們,詩歌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也要分析學生在詩歌學習上如何接受,如何消化并遷移老師教授的鑒賞方法。教師在備課時要預先想到農(nóng)村學生關于詩歌的知識積累、平時閱讀的經(jīng)驗、文化上的積淀、學習詩歌的熱情與敏感度等基礎條件;其次是一個班的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有沒有共通點。要想學生真正具備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必須發(fā)揮教師的階梯作用,教會學生建立情景模型。
1.把握作者的時空意識。古典詩歌的作者無論是敘事、寫景,還是抒情、說理,都有自己的時空意識。時,即時間意識,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空,即空間意識,體現(xiàn)出作者的視域與視點變化。作者把自己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在鑒賞詩歌時,教師引導學生以作者為中心點,建立時空坐標,然后把自己想象為作者,從作者的位置觀察作者目光所及處,注意位置的變動(高低遠近)與時間的變化(四季更迭、早晚交接),在黑板上標出關鍵的詞語,讓學生通過這些關鍵詞重構(gòu)情景。這些變動被作者寫進詩歌中,用來表達某種意圖,而如何成功解讀詩歌中的意圖則成為進一步鑒賞的關鍵。
2.找出詩歌中隱藏的對應關系,形成關系模型圖。把握了作者的時空意識后,還要作進一步的比較,以確定作者的真正意圖。開始的時候教師要反復演示給學生看,為學生形成穩(wěn)定有效的鑒賞思路架好階梯。教師充當引導者,讓學生能順利進入詩歌的情景,領略到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教師的作用是把作者經(jīng)過構(gòu)思后形成的作品通過構(gòu)建情景模型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構(gòu)思過程,鋪設一條鑒賞詩歌的路,剩下的就讓學生自己感悟。
3.在建立的情景模型中體會化景物為情思的藝術(shù)效果。我國的古典詩歌離不開抒情,抒情則需要借助一定的景物。抽象的情緒難以捉摸,必須依托具體可感的景物才易被人理解。這就涉及到主觀與客觀結(jié)合的問題,也即詩歌中的虛與實的問題。宗白華先生在談到虛與實的關系時說到:“化景物為情思,這是對藝術(shù)中虛實結(jié)合的正確定義。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唯有以實為虛,化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幽遠的境界?!边@就是說要做到化景物為情思,需要注意虛實的轉(zhuǎn)換。在建立的情景模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哪些是實的,哪些是虛的,但情景模型也只是一種粗略的模型,學生未必能因此進入詩歌的意境,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
學生雖有形象思維,但面對年代久遠的詩歌還是難以理解那么抽象的意境。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領悟?qū)懗龆绦〉蔫b賞文段,課堂上可以根據(jù)展現(xiàn)出來的情景模型用連貫的語言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在情景模型中補充、完善,領悟作者精心創(chuàng)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到了這一個層次,學生應該能獨立自主地鑒賞詩歌了,其心靈會得到陶冶,其審美境界會得到提升。
以上談及的“情景模型對高中詩歌教學的啟迪”從理論上探討得較多,要真正收到預想的效果還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畢竟學生才是鑒賞的主體。教師的鑒賞過程不能代替學生的鑒賞,只作為前期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穩(wěn)定可行的鑒賞思維。如果學生不因基礎、興趣等因素影響,靜下心來品讀詩歌,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課堂效果一定會見成效,對今后的詩歌教學會起到應有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