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諺語,其中實際的意義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朗讀教學中,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發(fā)揮,從而更好 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呢?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營造朗讀的情境氛圍
營造朗讀的情境氛圍,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激起內心的感情共鳴,讓學生自然而然有一種想讀的沖動。情境的營造可以通過聲像、 表演、再現(xiàn)生活等方式營造一種氛圍。比如我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就在網上找了一個FLASH 動畫,一開始上課我先播放了這個FLASH 動畫。由于FLASH 動畫制作精良,無論是人物的造型還是詞作的演唱都與原詞作妥貼吻合,已將作者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人的感情得到表達,與學生內心的情感產生了碰撞,自然就有了朗讀的沖動,個個躍躍欲試,想要把自己領會到的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出來。一首詞還沒開講,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帶頭作經典示范
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梁任公講古詩《箜篌引》,全詩“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币灾磷髡摺霸诼犗壬@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笨梢姺蹲x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的范讀是最為直接和親切的,是火種、是催化劑。它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朗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并產生共鳴,并有了要試一試的沖動。在講解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時,學生很難把握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表現(xiàn)的復雜的情感,我就示例朗讀了文章的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把魯迅先生的大悲,大哀,大憤,大怒演繹了一番,為整堂課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朗讀和學習的欲望被激發(fā)出來,也有腔有調,有板有眼地將全篇課文誦讀完畢。
三、科學正確地指導評價
朗讀教學過程中,僅僅要求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楚、聲音洪亮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朗讀技巧方面加以指導和訓練。 要正確處理好停頓、重音、語調、語速幾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將一篇課文的情感表達到位。比如在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先對這首詩中所體現(xiàn)的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進行介紹,尤其是音樂美,其中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是反復的,加強了節(jié)奏感,且用了多個疊詞,再者每句詩的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 要注意停頓。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學生們也抑揚頓挫地朗讀起來,此時還有什么文章不能懂的呢?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好了朗讀這種教學手段,不僅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還會使語文課輕松愉快、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