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xué)期,我?guī)椭拘5囊晃徽Z文教師備課,因為她要參加區(qū)里的優(yōu)質(zhì)課評選。選定的課文是《孤獨之旅》——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的節(jié)選。
之前,我并沒有讀過這部小說。又因為這是一篇學(xué)生自讀課文,所以,盡管我曾經(jīng)教過,但說實話,已經(jīng)沒有很深的印象了。
這次幫助備課,使得我重新讀了這篇課文,可以說,此次的“讀”,是精讀:一讀再讀三讀課文自不必說,就連教參,我也是一字不落的讀了幾遍,自認為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對主人公內(nèi)心的把握已達到了較高的層次。而參賽教師優(yōu)秀的講課成績,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曾經(jīng)家境富裕的他在遭受過家庭的變故后不得已跟隨著父親去三百里之外的蘆葦蕩里牧鴨。放棄了從小熟悉的生活,告別了媽媽和家鄉(xiāng),在前途未可知的迷茫和等待中,踏上了孤獨之旅。
今年暑假,我翻開了這本《草房子》。終于知道了我的那種感覺是從何而來的。
“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薄凇都t門》這一章里第一句話就是這樣的。
“杜小康個頭長得高,但并不胖,臉色紅潤,很健康,往孩子群里一站,就能很清楚地與油麻地的孩子們區(qū)別開來,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澤的白芝麻?!?/p>
杜小康是與眾不同的一個,不僅僅是外貌,還有他的更多的不同:油麻地的孩子們沒有褲腰帶,一律用線繩,結(jié)成死結(jié)就常常跺腳亂跳或者尿褲子;杜小康“才讀一年級,就有了一條皮褲帶,棕色的,油汪汪的樣子,很有韌性,抓住一頭,往空中一甩一收,就聽見叭的一聲脆響。”杜小康撒尿的時候,也被其他孩子羨慕著,他撒尿時,“絕不看下面,眼睛仰視著天空的鳥或云,或者干脆就那么空空地看?!?/p>
杜小康不像油麻地的孩子,一年四季,只有兩季的衣服。他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他在嚴冬時帶一個白口罩,只有他和溫幼菊老師才有的白口罩。
杜小康在四年級時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他有了一輛自行車?!八T著它,在田間的大路上飛馳,見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將車鈴按得丁零零一路響……進校園時,不管有人沒人,照例要按一串鈴聲。這時,就會有無數(shù)的腦袋一齊轉(zhuǎn)過來望著他騎車風(fēng)一般蕩過校園。”
杜小康的成績還特別好……
這樣的一個杜小康,完全是一個活生生的杜小康,他家境好,成績好,總能做成許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有著油麻地的孩子們所不具備的一切優(yōu)越條件,他有足夠的資本驕傲。
但命運使得他不得不輟學(xué),不得不放下一切的驕傲,踏上牧鴨的孤獨之旅。
讀罷整部小說,我眼前的杜小康的五官漸漸明朗,他的驕傲,他的孤獨,他的堅強,也是那樣的真實。進而,在他家再次遭遇到打擊之后,他在油麻地小學(xué)門口擺地攤的一點也不卑微的形象,又是那樣堅固地矗立在我的心里。這才是一個在命運的暴風(fēng)雨中勇敢地挺起脊梁的少年,這才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中那些“孤獨”的含義。有了對課文這樣一個解讀的過程,才有了對人物形象的一個較為具體的認識。在課堂中,才能夠比較自如地和學(xué)生們討論。
放下這部書之后,我感悟頗多: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只憑著手中的課本和教參進行教學(xué),那是一件多么沒有底氣和多么危險的事情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是我們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了,但我們憑借的基礎(chǔ)是什么呢?竇桂梅老師說: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師資養(yǎng)成過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學(xué)過程中累積的經(jīng)驗,再加上成長期間的時代限制而導(dǎo)致的精神貧血,也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黔驢技窮”的窘境。
朱永新教授也說:一個沒有閱讀的學(xué)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么,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一個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xí)慣的教師,永遠不可能給學(xué)生以精神的給養(yǎng),永遠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師呢?正如劉禹錫詩中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教學(xué)中寶貴的“金子”,是要靠平時的讀書積累才能夠淘到的??!
《草房子》讓我知道,好好讀書,現(xiàn)在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