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作為一種手段,古來有之,以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比較或以一事件同另一事件的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此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屢見不鮮的。可見,比較就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造。筆者以為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中,也不妨嘗試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一、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引入“比較法”
首先,中學語文教學要求進行探究性學習,而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同時,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由于作家思想素質、文化修養(yǎng)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是不相同的。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領略文章的藝術特色,我們運用“比較法”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了。其次,從完成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上看,運用“比較法”教學也是必要的。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所以,語文教學在完成“授業(yè)”任務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運用“比較法”教學,可使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思路寬廣,能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最后,“比較法”教學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改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少慢差費”現(xiàn)象,改革常規(guī)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是關鍵。 因此,在中學教學實踐中,“比較法”也不失為一種擴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在講讀完幾篇課文后,通過比較分析進行歸納總結;也可以以一篇課文作范文講讀,再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自讀其它課文。在課時比較緊的時候,“比較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比較少的課時內,完成大量的教學任務?!氨容^法”加強了課文之間、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最終達到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
二、具體教學實踐證實“比較法”的科學性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币虼?,在平時的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比較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途徑和方法:
1.文章標題的“比較法”教學
文章的標題是文章的綱,“題”的本義是“額頭”,而標題對于文章來講就如同眼睛對于人一樣重要。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標題則是整篇文章的“窗戶”,它往往寥寥幾個字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挈領,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題和內容,這也就有利于教師從課文的標題入手,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般課文標題分為三大類:①限定文章表現(xiàn)的范圍;②點明文章的中心;③確定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綱”,教會學生審題,將一些典型的標題作比較分析,能讓學生領會作者命題的嚴密性。
2.同單元課文的“比較法”教學
課文的單元組合,是由專家精心設計的。同單元的課文一般體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內容上是同類的。將單元里的課文進行比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另外,那些內涵豐富的句子則要能作拓寬式理解。這樣,即使在大容量的教學內容下,學生也能通過比較同一文體的語言特色,抓住學習重點,觸類旁通,事半功倍,進而使學生順利理解文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本思想內容的“比較法”教學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文道結合”是語文教師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實踐證明運用“比較法”教學還能強化課文的人文關懷。
人文精神不是徜徉流溢在教本之外的美麗幻影,而是發(fā)自文本幽秘之處的人性之光。因此,文學就是人學。人們可以通過文學藝術這面鏡子,發(fā)現(xiàn)并認識人自身。如在教授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一文時,我首先指導學生了解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民所具有的心理傾向。然后,在教學中將小農生產(chǎn)者性格心理的兩個側面:善良與軟弱、純樸與無知、憨直與愚昧、誠實與輕信、追求生活的韌性與容易滿足的淺薄、講究實際與狹隘自私等等進行比較,進而將人文關懷以精神導引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終,不僅在思想內容上把學生的精神境界引向光明和崇高,而且不斷地拓展了理性心理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必須以開放性為基本,只有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下學生才能自主地體驗。又如在進行《逍遙游》的教學時,我將莊子、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比較,由淺入深的引導,尊重文本的整體性和美感意蘊。與此同時,我還把“無功無名無我”的思想進行比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深刻地理解到“無功無名無我”的思想實質是追求內心的安寧,保持本性,而不在乎表面的棄絕功名——明白這種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人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得到提升和凈化??梢?,如果在教學中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開放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精神滲透于“比較法”的教學過程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的提升才有可能實現(xiàn)。
4.課內外文章“比較法”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可以去開其他的書庫?!边@句話對語文教材的作用進行了科學的說明,啟示我們:編入課本的知識和訓練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語文教材當作一把鑰匙,用它開啟課本以外的無限寶藏,那么,就會從“有限”走向“無限”。同時,也提醒我們,不僅可以把教材內部的課文組成研究主題,還可以從課文拓展到課外的相關文章,對它們進行比較組合,形成研究專題。比如在教學課文《荷花淀》時,我將其與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重新組合,通過比較研究,讓學生了解同一時代兩位女性的人格美和形象美;亦可從體裁角度理解詩意小說的特點,將研究課題定為“《荷花淀》和《百合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或者“詩意的小說”等;或從文章詩意化的開頭引入世界名著的經(jīng)典開頭。
可見,“比較法”確實是個好的教學法,使本已是塵封凝固的知識,一對比就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使兩個遙遠且不搭界的文本,通過具象的對比成為近距離的溝通。“比較法” 在差異中尋找到了共同語言,揭開了神秘的迷霧,使遙遠隔膜變得熟悉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