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煉字,可以說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一樣久遠。宋、元時代的詩論家,正是在千百年來詩歌的語言藝術(shù)日益精迸的基礎上,在詩人們愈來愈自覺地注意錘煉字句的情況下,概括出“詩眼”“詞眼”這些詩學的新術(shù)語的。煉字的基本內(nèi)容: 從大的范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不出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煉動詞
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shù)構(gòu)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gòu)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tài)的具象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煉字的主要內(nèi)容,離開了煉動詞,煉字藝術(shù)就會黯然失色。
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的詩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中的“濺”和“驚”是煉字,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天來了,鳥語花香本應歡笑愉快,但現(xiàn)在國家遭受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罷了?!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字和“空”字,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
2.煉形容詞
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xiàn),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我國古典詩詞中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
3.煉名詞
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xiàn)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個名詞(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lián)純用名詞組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4.煉數(shù)量詞
數(shù)量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shù)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
5.煉虛詞
虛詞包括副詞、連詞、介詞、嘆詞、語氣詞。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
沈德潛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笨梢姡瑹捵直仨氁詿捯鉃榍疤岵啪哂忻赖膬r值。有字無句或無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煉句,句中煉字,煉字不單是煉聲、煉形,同時也是煉意,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