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已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運用在教學中,特別是公開教學,各種教學比賽,它幾乎成了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尺碼。當然多媒體本身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它的課堂容量大,由于省略了板書,大大地節(jié)省了教師的課堂書寫時間,知識點傳授更加準確,減少了教師平時教學的隨意性和失誤,名家的經典朗誦,能給學生帶來美的熏陶,有趣的動畫設計或影像資料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聽講、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后習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及時復習新知識,強化了課堂教學內容。
多媒體教學有如此多的優(yōu)點,按說應該比傳統教學手段有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從一年多的教學對比試驗結果顯示,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班級與使用傳統教學手段教學的班級相比,無論階段性檢測或期末考試成績都不占優(yōu),相反,接受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的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閱讀領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似乎還優(yōu)于接受多媒體教學的學生,這著實令筆者疑惑,為探究其原因,現將平時思考總結如下:
首先,相比較聲像材料,傳統的文本閱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是作者情感的凝結,聲像材料并不能完全表達出來,此其一,其二,學生個體閱讀文本的過程是與作者情感交流的過程,他們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重新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這樣文字經過大腦的轉換必然出現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在形象感知上的區(qū)別。
其次,語文教學有很多問題并不要求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多媒體教學中往往設計了過多的可能性,學生為了獲得與標準答案一致的結果絞盡腦汁,抓耳撓腮,但由于課堂容量的關系,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在給學生引導的同時卻恰恰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當老師演示出這些結果時,因為答案過于完美而導致學生否定自己的能力,要么記下筆記,死記硬背,在還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生吞活剝,教師的教授代替了學生的思考。
第三,傳統教學手段中教師因為實際的教學情境而改變了原先的備課計劃,比如,學生的接受效果與教師預設的不一致,課堂上的偶發(fā)事件、教師的生發(fā),這些,傳統的教學可以靈活處理,有些可以多講一些,可以旁征博引,這些隨意性看似是缺點,但對學生來說恰恰是非常需要的,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整個課堂內容事先已經設置好了,而且有些課件的內容預設過多,或者老師為了讓學生多學一些知識,使得課件內容過于龐雜,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如果遇到偶發(fā)事件,往往會打亂原有的教學計劃,造成一堂課上不完,兩堂課不夠上的現象,結果教師為了教學進度,匆匆結束新課。
第四,師生互動問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師生互動上沒有什么不同,但對于聽寫生字詞,默寫古詩詞等基礎知識方面,寬大的屏幕顯然限制了學生的書寫空間,而這方面的練習復習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往往會忽視這方面的教學,造成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第五,不同體裁的課文使用多媒體的效果不同,一般來說,說明文使用多媒體教學效果要好些,因為比較直觀。但對于敘事類文章,像記敘文、小說,部分敘事類散文之類,其故事情節(jié)通過文字表現出來,教與學終歸還是要回到文本本身,只有透過語言文字才能感受其形象,理清文章的脈絡,多媒體的運用容易讓學生忽視對課文的精細閱讀,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不能結合文本來進行,導致學生就事論事,不能對人物進行充分挖掘。而抒情類散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語言之美,或者是體驗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對人生感悟、對世界的認識,以及所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這些只有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體會,把玩,才能跟隨作者去領略、去感受。
因此,多媒體雖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工具,但是如果不能有效運用,很可能使學生造成眼高手低的后果,結果課堂熱鬧了,學生并沒有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該有選擇地運用多媒體,不必每堂課都帶上電腦。此外,教師在上課之前也應做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少,尤其在內容上更要精心設置,既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內外知識,更要把握課堂節(jié)奏、注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并能做到預習復習,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常規(guī)教學手段切不可輕視。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適當地運用多媒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彌補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但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個人魅力和對文本本身的欣賞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