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人們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寫作中忽視老師的指導作用,把寫作教學課當成了純粹的寫作練習課,認為作文只要真人真事真情實感就行,無視寫作技巧以致于在作文題目越來越簡單明了的今天,如去年的我市的中考題目《最難忘的一件事》,但佳作甚少,能入眼的為數(shù)也不多,導致作文的得分率偏低。針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要呼喚寫作系列訓練的回歸。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的認識和做法是讓學生多讀多寫,熟能生巧。這是必要的也是根本性的。不過,如果教師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則可以大大縮短他們由“生”變“熟”變巧的過程,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那么如何進行合理的作文教學設(shè)計呢?
一、按“學生寫作過程”設(shè)計作文教學
寫作是思維和語言在時間上的展開。作文不是一門課,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余秋雨說:“作文連接著健康的生命。”巴金說:“寫作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環(huán)境、我的精神世界?!边@些觀點是站在高處對作文本質(zhì)的透視。一篇作文從準備到構(gòu)思再到完成,存在著一個時間的流程,我們可以以此為線索組織教學;列出完成一篇“作文”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按照寫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將教學活動劃分為幾個教學板塊;確定每個板塊具體的目標和步驟;通過教學活動設(shè)計,合理組織作文訓練,控制學習步驟 ,以獲得預期的效果。 教師可指導學生用哪些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價值?如何在寫作中及時糾正,改進表達?這樣就使作文指導具體一點、細致一點、明確一點,使教學或訓練有章可循。
二、按照“教師指導過程”設(shè)計作文教學
通過分項訓練提高寫作能力,每一項訓練不只是提出要求而是落實指導的過程。如記敘性文章的選材,不只是讓學生知道“材料應該具體典型新穎”,而且教會學生怎樣選出“具體典型新穎”的材料;再如描寫的訓練,不只是讓學生知道“描寫要具體生動”,而且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做到具體生動的描寫。這個怎樣的訓練就需要教師進行一系列的過程指導,將寫作訓練設(shè)計為學生能夠做的樂意做的 一系列活動,并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獲得寫作知識和技能。沿著這條路徑列出構(gòu)成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如觀察、描寫、議論、虛構(gòu)、寫實、立意等;將這些要素按照序列列為基本訓練點,圍繞每一個訓練點設(shè)計具體可操作的訓練步驟;每一堂作文教學課或一個作文教學單元,分別訓練一項能力,提高學生的分項能力;分項訓練時不排除綜合作文能力的訓練。
這里我們可以結(jié)合名著名篇來進行,例如“生動的敘述”,可以將這目標分成下面諸多分目標和訓練步驟:
1.制造懸念——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設(shè)置疑團,引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關(guān)注,使其產(chǎn)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
2.鋪陳誤會——利用時間、地點、人物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間的誤解,為行為推波助瀾,豐富情節(jié)的戲劇性。
3.著力突轉(zhuǎn)——故事情節(jié)不是按常理發(fā)展,而是陡遇清情理中的“意外”,轉(zhuǎn)向另一方面去。
4.抑揚結(jié)合——常見的有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兩種方法,“抑”是蓄勢,“揚”是興波。
5.虛實相生——正面直接的寫叫實寫,側(cè)面間接的寫叫虛寫。虛寫為是實寫務。文章要以實帶虛,虛中見實,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波瀾。
在實現(xiàn)作文過程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寫作的過程化中需要教師更多關(guān)注學生寫前的指導過程以及修改、交流、反饋、發(fā)表的指導過程,在教師指導過程中,活動的主體還是學生,教師的指導過程應著眼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寫作技能,提高寫作能力。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就解決了學生作文的真正入門問題,當然提高作文水平要配合大量閱讀、大量寫作,而不僅僅只做這樣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