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作為學生基本語文能力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閱讀教學的開展,首先應當通過課內(nèi)引導,調(diào)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并且授之以正確恰當?shù)姆椒āR龑麄冎鲃犹剿?,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人讀書,十年寒窗,韋編三絕,圣賢書了然于心,不論是文學功底,還是論辯技巧,治國方略都有了綜合的掌握和涉獵,個人的修養(yǎng)更是高不可測。對于一些啟蒙讀物,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無不熟諳通曉,爛熟于胸。如果說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高,主要歸因于閱讀量的欠缺上。博學才能多才,博聞才能強記,見多才能識廣。我們閱讀時大部分都是斷章取義,尋章摘句,最終連基本的閱讀能力也沒有具備,對知識的積累也相當欠缺,多讀不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且能夠鍛煉思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以至砥礪思想,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由于課內(nèi)的時間有限,我們?nèi)绻褧r間花在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上,勝過我們課堂上聲嘶力竭地條分縷析,字斟句酌。
書要多讀,書要精讀,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的關鍵是“這多讀”,“這精讀”是學生自己主動去做呢,還是被家長被老師拎著耳朵去做?閱讀要想有收獲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自覺的堅持,而這堅持,只能來源于學生的自覺學習。精讀也好,泛讀也罷,必要建立在學生愛讀的基礎上。所以閱讀教學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品嘗到“讀”中的樂趣,領悟到“讀”中的升華,進而愛上閱讀。具體要做到以下三步:
首先要有專門的引導示范課,拿出一篇很有典型意義的文章,前引后導地去指導學生精讀,也可以一段段地讀,大家一起去分析,一起去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發(fā)散思維”一下,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從而獲得思想上的提高。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知道,讀書的目的并不能界定在考試上,無論時代怎樣變遷,讀書的目的永遠都應該是讓學生有智慧,能夠運用讀到的知識去應對生活。當學生發(fā)現(xiàn)讀書可以指導他做人做事且屢試不爽的時候,也許他就初步成為了一個主動閱讀者。
第二步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學會泛讀,精讀讀“點”,泛讀在“面”,點面結合方能吃透一篇文章。泛讀后精讀,精讀后再泛讀,反復去讀,就能夠做到既全面把握一篇文章,又重點吃透文章的精華部分,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一篇文章利用到極限。這第二步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資源,做到不浪費閱讀機會。
第三步就是要引導好積累工作,有重點地、有序地、有目的地做好積累筆記,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把當時的收獲落實到文字上,既增強理解,又便于復習,等到學生翻閱自己的讀書筆記并為此感到幸福的時候,一個對閱讀充滿興趣、充滿期待并且能夠堅持的閱讀者就誕生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上了讀書,閱讀教學的目標的實現(xiàn)便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計劃地引導,使閱讀教學有序進行。
一、明確閱讀目的,提出相應要求
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遞量急劇增加。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應有明確的閱讀目的、相應的具體要求,使之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從而更多、更好地分類別、分層級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在延伸閱讀中,必須明確閱讀目的,提出相應要求,才能循序漸進,真正實現(xiàn)閱讀效率的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二、了解學生特點,關注閱讀差異
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由于年齡、閱歷、知識、能力的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chǎn)生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對閱讀主體的個性特點有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針對各自的差異性,有的放矢,做好閱讀教學的指導工作。努力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選取合適的閱讀方式,選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閱讀材料,并在閱讀的時候用筆在文本旁做些批注,不但做好了閱讀、提高了效率,而且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為自我的和諧發(fā)展打好基礎。
三、養(yǎng)成閱讀習慣
進行延伸閱讀,要努力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行為,貫穿于整個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使學生得到有序、有恒、積極主動的閱讀訓練。達到劉勰所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境界。
閱讀是一種習慣。的確,今天你覺得這個有趣、吸引你,就去讀了,可能明天就會懈怠了。最難得的是要天天堅持,持之以恒,這樣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閱讀教學是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zhì)的變化。我認為,只要閱讀達到了一定的量,你的收獲往往就會功到自然成,不論是做題還是應試皆可游刃有余,做人處世更會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