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說:“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講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培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笨梢?,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十分重視語文教學中讀的訓練。
一、“讀”是學習語文的需要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對文章的字、詞、句、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能深刻理解。要達到這個目的,多讀、熟讀是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字要會認,詞要會理解,句子要會講,這都要求學生多讀、熟讀課文;至于篇章結構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歸納,更需要學生多讀才能弄清楚。
二、“讀”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需要
學生沒有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不可能學好語文。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自己讀書,不待老師講,自己作文,不待老師改”。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不能總讓學生被動地坐著聽,而應該讓他們多動腦、動口,主動求知,主動練習,而這些都離不開讀書。
三、“讀’還有利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是寫的基礎,讀不能悟道,又怎能寫好文章呢?學生通過多讀、熟讀,閱讀的能力提高了,讀而能悟,悟而有得,不待教師輔導而能夠通篇明了,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不必有意模仿,思維與表達能力自然會提高。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文悟道,因道悟文,讓學生領會作者遣詞造句、構思布局的深刻含義,領會作品所展示的情感意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語文課上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呢?我認為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一)在課堂上調適學生的心情,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感去調適心情,誘導學生朗讀的興趣。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杜甫的詩《登高》時是這樣處理的:他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向學生描繪了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蕭瑟的秋天,風急、天高,寒猿哀嘯,飛鳥盤旋。年邁的杜甫走上山來,他衣衫襤褸,老淚渾濁。這時的杜甫不禁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想到兒子的俄死,想到國家的危急,禁不住潸然淚下,發(fā)起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嘆息。學生聽到這里被杜甫崇高的人格所感動,一種急于了解詩歌內容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讀前提要求,讀后要評定,使朗讀訓練到位
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有好動、圖新鮮的特點。朗讀上突出表現在:讀一篇沒學過的課文,讀第一遍時興趣較濃,讀兩遍至三遍就開始坐不住了,要么就不讀,要 么就囫圇吞棗地讀。這就應要求他們讀書時做到“一準、六不、一響亮”,即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不讀破詞和句、不唱讀、不重復、不結巴,發(fā)音清楚響亮。
(三)培養(yǎng)朗讀能力,提高朗讀質量
現在的初中生,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讀書“讀到激昂處不能還他個激昂,讀到委婉處不能還他個委婉”。細分析,除去其他原因外,沒有掌握朗讀技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朗讀的技巧主要有三點:
1.停頓。即朗讀中語言的間歇。句中停頓主要用于一些長句子,這種停頓的地方常在主謂之間、謂語和長賓語之間、介詞結構和其他部分之間。
2.重音。包括語法重音、邏輯重音和心理重音三種。語法重音是指詞語中應重讀的字和句子中一般應重讀的成分。邏輯重音指表示主要意思和特殊意思的重音,它一般落在表示主要意思的詞語上。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緒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修飾語上。教學時要告訴學生讀重音的方法。
3.語調。語調是用來表達句意感情的抑揚頓挫的調子,它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一種語調主要是依據人物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及情緒來確定,另一種是表達句意的語調,一般可以從標點符號上來識別。
當然強調學生讀,應該是包括吟詠、背誦在內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應該是讀中有思,讀后再思,思后再讀,不斷加深理解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