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網絡的介入,使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師生交流變?yōu)閹熒⑸?、人機對話三位一體的立體交流,無論是小組合作中口頭交流,還是在網絡中的異地交流,對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觀察——奠定對話交流的基礎
李吉林老師說:“為了通過情境進一步打開孩子的思路,可以在廣闊的情境中圍繞主題再添加一個細節(jié)或者一個小景,那情境頓覺增色不少,添趣不少。”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進入情境,加入課題的討論。如,《我當導游》的習作教學,我這樣引導: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名勝古跡很多,如果你當導游,想為大家介紹哪些呢?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長城,有的說桂林山水,也有說介紹拉薩的布達拉宮……課前,我首先利用校園網向全班學生轉發(fā)了學校少先隊在校園電視臺上發(fā)出的關于組織“我當導游”的倡議,提供了一些景點的圖片,并組織評選“最佳導游”。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像炸開了鍋,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紛紛開始點擊相應的圖片。在創(chuàng)設情境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我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利用網絡提供的圖文音像代替課本上的靜止畫面,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采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二、局部分說,整體總說——提供對話交流的平臺
在認真觀察、精心準備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在想象的基礎上采用先局部分說,然后整體總說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口頭講述,既貫徹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不會感到有壓力,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的機會,即主動進行語言文字表達的練習機會。
生1:我給大家介紹桂林山水。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币驗槟抢锏木吧謨?yōu)美,山清水秀,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真讓人覺得來到了人間仙境,流連忘返……
師:大家聽了有什么感想呢?
生2:聽了他的介紹,我沒感覺出桂林山水的美,它到底美在哪呢?(幾位學生紛紛點頭)
師:看來我們介紹時要抓住景點的特色,講解要生動,語言要富有感染力。(繼續(xù)指名學生說)
生3:我給大家介紹長城……
生4:聽了她的介紹,我知道了長城的壯觀雄偉,但對它的歷史不夠了解。
師:是啊,很多地方能成為名勝,不僅在于它的表面美,也有很多是由于它獨特的歷史背景造成了。游客們來到這里除了要充分領略當?shù)氐拿谰埃瑢@部分歷史往往也很感興趣?,F(xiàn)在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當導游介紹時該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讓游客們聽得滿意?讀讀例文說一說。
生:首先,要抓住重點景物的特色介紹詳細;同時,介紹時可穿插些歷史典故,增強學識性;最關鍵的是語言一定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如果能帶些幽默感更好。
師:你們說得太好了,不過,課上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講過去。這樣吧,請大家利用電腦寫下來。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對話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形態(tài)。民主是對話存在的前提。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tài),昭示著民主、平等。教學時,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師生雙方才能敞開心扉,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和教師一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表達自己的空間。在本課教學中,由于網絡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介入,教師和學生都充當了討論會中的一個角色,共同參與在教學活動中。這種平等、民主和信任喚醒了孩子們的自主意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的發(fā)言意識格外強烈。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學習內容進行平等的交流、真誠的溝通,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互相補充。討論時,教師不左右學生的觀點;交流時,贊許學生的看法,尊重學生的人格,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chuàng)造色彩,學生的思維也更加積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
三、網絡評議,集體批改——增強對話交流的效果
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評議批改環(huán)節(jié),可以選擇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或有典型錯誤的作文發(fā)送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供全班學生共同賞析和評議。這種基于網絡的評議批改,由于全班學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評議和修改,因而能收到傳統(tǒng)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
在現(xiàn)實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是“為老師而作文”“為考試而作文”,這正是作文的大忌。作文的關鍵是真情實感,但我們現(xiàn)實中的作文教學卻恰恰相反,是模擬的,作文是“作”文,而不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學生之所以厭惡作文、害怕作文,根子即在于此。但是網絡作文,首先不是“作”文,而是表達。它是自覺自愿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傾訴,是交流,學生的每一句話,都是對讀者說的,都是 “我要說”的。寫作的過程,是他精神成長的過程。校園網絡就是一個小小的社區(qū),這個社區(qū)與現(xiàn)實中的社區(qū)不同的地方是它是一個無層級的社區(qū),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孩子們在這里交流,表達自我,營造一種特有的氛圍。在他們的心里,這個局域網就相當于一個大家庭,每一次作文都成為家庭成員的一次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這種寫作氛圍是現(xiàn)實作文所無法獲得的。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