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薄胺觥钡慕虒W正是適應(yīng)兒童的這種心理需求。所謂“扶”,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設(shè)計巧妙的學習方式或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課堂活動,主動思考,提高表達、概括等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扶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有意識地注重語文教學中扶的功能、特點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扶的功能
1.解決疑難的功能
由于學生認知理解能力有限,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疑難問題。如果讓學生直面困難,那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強加的被動行為,很難在腦海里留下痕跡;如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扶,就可促使學生在教師巧妙的點撥下,受到啟發(fā),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突破難點,從而化解難題。有時一個形象畫面的展示,可使學生找到突破口;一句語言的暗示,可促使學生恍然大悟;一次聲情并茂的范讀,可展現(xiàn)難題中所描述的情境……
2.引正思路的功能
教學中,當發(fā)現(xiàn)學生思考問題出現(xiàn)偏差,有的甚至離題較遠時,我們要以扶進行微調(diào),幫助學生改正思路,使其少走彎路,步入正題。如一個將錯就錯的運用,會使學生突然醒悟,從而進行自我糾正;一個適時的追問,會使學生漸入文章主題,深刻領(lǐng)會中心;一個迂回的穿插,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而進行自我反思;一個事例的引入,可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效仿。
3.拓展思維的功能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經(jīng)驗淺,容易片面理解內(nèi)容,機械運用知識。如果教師能巧扶,可誘其變更思維角度,拓展思維空間。如果學生思考集中在一個點上,可由點生發(fā)開去,引導進行逐步分層探究;如學生思考停留在一個主題上,可由這主題進行發(fā)散,鋪展開去,引導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探究;如果學生運用知識僅拘泥于一種形式,可由這種形式引導他們向不同方向延伸,開闊思路,以促使學生多種形式地運用,進而達到獨立運用的目的。
4.整合知識的功能
小學生由于對知識的駕馭能力有限,難以對知識進行有條理性的整理,缺乏整體印象,通過扶可促使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集成點、連成線、組成面、構(gòu)成體,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果學生對知識掌握雜亂,可通過疏理順序進行扶,讓知識具有條理性;如果學生對知識掌握分散,可通過聯(lián)系進行扶,便于歸納知識的整體性;如果學生對知識理不清頭緒,可通過比較進行扶,便于掌握的知識準確性……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根據(jù)知識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規(guī)律來理解、運用和積累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二、扶的特點
1.時機性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狈鰰r要看準時機,把握火候,將其安排在學生思維的“憤悱”之際。只有在思維的糾結(jié)處突破,才能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啟迪智慧,達到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觀察、善于捕捉扶的契機,根據(jù)情況進行分析、判斷,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之而未能時,便用心誘導,刻意點撥,保證扶的時效性。
2.雙主性
主導和主體的雙主地位同時在課堂中體現(xiàn)出來。只有通過教師的導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機,才能誘發(fā)學習動力,保證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因此,教學中要始終置學生于主體地位,要給學生思維主動權(quán)和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調(diào)動起他們的熱情,而不是越俎代庖。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扶的尺度,及時調(diào)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教與學的良性配合。
3.針對性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學中倡導的理念。教學中,我們一要因教學情形的多樣化,做到情況不同,方法不雷同;二要因教學對象不同,做到水平不一,方式方法有差異;三要因教學目標的不一致,做到目標不同方法有變;四要因教學內(nèi)容的差異,做到方法有異。扶的過程中只有注重針對性,才能有的放矢,增強實效性。
4全面性
扶的運用,要體現(xiàn)功效的全面性和整體性。既要注意知識的理解,又要注意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又要培養(yǎng)口頭表達等學習能力;既要注意情感因素,又要注意智能因素。它是個多元的立體型的目標,所以扶的時候要兼顧到諸多因素,確保學生全面受益。
5.技巧性
首先扶的目標要明確。碰到課堂意外時能及時發(fā)現(xiàn),快速變通,“化險為夷”,使教學始終指向預定目標。其次,扶的方法要得當。注意誘導學生深入思考或變通考慮,讓思路暢通。最后,注意把握時間分寸。扶多是教學插曲,須惜時如金、語言精當、方法簡單、過程隱蔽。
三、扶的方法
1.平坡法
如果學生面對提問緊皺眉頭,不知怎樣下手,可探明原因,巧指迷津,降低難度;如果問題難度太大,可細化并及時鋪墊,接通思路,或通過轉(zhuǎn)換,迂回設(shè)問,借助原型啟發(fā);如果因問題陌生,可通過形象化的演示,變通思維;如果問題很大,難以一下子歸納到位,可及時記錄,化零散為整合……如執(zhí)教《孔子游春》一課時,在談及最重要的“論水”部分時,文中說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等真君子的品質(zhì)。學生邊讀邊解析時,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老師,水當然像書上寫的有這么多品質(zhì),可水也有不足之處啊,如帶來洪澇災(zāi)難等??鬃痈蓡岜荛_這個話題呢?”此問一出,孩子們都竊竊私語起來:就是,說得這么完美,就沒有缺陷嗎?……我引導:“孔子借水來喻真君子,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問激起千層浪,一陣安靜后陸續(xù)有人舉手:“借水來告訴弟子們做一個像水一樣的真君子!”“干巴巴的道理說起來無味,但是經(jīng)孔子這么一個形象的比喻,弟子們立即能領(lǐng)悟老師的意圖,真是‘潤物細無聲’?。 薄安粌H道理明白,而且還加深了印象,一舉多得?!薄o接著我追問:“那么孔子是位什么樣的老師???”學生立即答道:循循善誘、教學有方、諄諄教誨、很有教育方法……于是我指向那位提問的學生:“你現(xiàn)在能回答剛才自己提的問題了嗎?”“明白了,因為孔子是有目的地論水的,他通過水來教育弟子。水有很多優(yōu)點,也有缺點,但優(yōu)點甚多,又是用來教育的,當然不能講水的缺點,否則與主題就違背了,這真是無痕的教育??鬃硬焕榇蠼逃野?!”他高興地答道。真是個完美的小結(jié)啊。
2.引辯法
因?qū)W生水平和能力差異,課堂上常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甚至與文本內(nèi)容背道而馳的答案。對此,教者可不能作仲裁者,而是抓住契機,引辯啟思,于爭辯中統(tǒng)一認識。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深刻、不易遺忘。如,執(zhí)教《理想的風箏》時,里面有段話:“逢到要寫板書的時候,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zhuǎn),便轉(zhuǎn)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拐杖為圓心,再轉(zhuǎn)向講臺。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zhuǎn)多少次。而他每轉(zhuǎn)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边@段話中有很多個“轉(zhuǎn)”字,到底讀zhuàn還是zhuǎn,學生爭論不休。于是,我引導孩子迅速查字典,分別了解不同讀音的意思,再區(qū)別。孩子們紛紛行動,過一會兒,就有人舉手:“當讀zhuǎn時意為轉(zhuǎn)時要改變方向,讀zhuàn時意為以一個點為中心使勁用力地轉(zhuǎn)。”“同樣都是轉(zhuǎn),它們的細微差別在哪里?”我又追問?!耙粋€偏于方向改變,一個偏于不改變方向只是在用力轉(zhuǎn)。”“那么請你根據(jù)這個區(qū)別好好地讀讀這段話,該如何讀這幾個轉(zhuǎn)呢?”經(jīng)過這么一番徹查”,孩子們紛紛感悟到了,很快就把問題準確地解決了。這樣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加深印象,讓孩子們明白以后碰到這類問題解決的方法。
3.歸謬法
如果學生的回答與正確答案背道而馳,可將錯就錯,以歸謬法將學生引入圈套,讓其碰壁,促其頓悟。在教學《諾貝爾》這課時,學生們從語言文字中逐步感悟出堅持不懈、不斷探索、為人類作貢獻的諾貝爾的人物形象。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認為諾貝爾是很自私的,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彰顯自己,為自己表功。你看,他可以為自己的所謂的事業(yè)犧牲最摯愛的親人,明知道實驗很危險,卻還讓自己的兄弟父親參與,一個連自己親人的生命都不顧的人難道不是個自私的人嗎?”此話一出,引起嘩然。“有道理啊,經(jīng)你這么一說,他還真是自私!自私到可以不要親人的生命,自私到在清澈的湖上做化學實驗而未顧及會污染水源啊,自私到用自己的專利賺取巨額財富,真自私!”我飽含激情的“控訴”再加上課外資料的添油加醋,一下子把學生給蒙住了。課堂靜默了一段時間,漸漸地開始討論起來。不一會兒,陸續(xù)有學生舉手?!安皇亲运?,他把所掙的錢設(shè)立了諾貝爾獎,為了鼓勵更多人為人類造福?!薄拔闹姓f他是看到工人們非常辛苦且低效的工作而想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出發(fā)點是為大眾的?!薄拔闹姓f他與哥哥、父親一起發(fā)明了炸藥,說明他們是理解并支持諾貝爾的,也樂于參與,盡管后面出事了,但是這種意外又怎么能說是自私呢,而且諾貝爾自己也差點被炸死?!薄瓦@樣,你一言我一語,都從文中找到根據(jù)進行辯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學生在課文中走了個來回。
4.疏導法
教學中,如果學生提出一些與教學目標無關(guān)的問題,則通過扶引導學生糾正思路。如果問題簡單,當即就應(yīng)給予答復;如果問題需要稍加思考,就讓課堂靜默一段時間,當堂解決;如果問題復雜,需要查找資料,就留下期待,造成懸念,激發(fā)主動求知,引導學生到廣闊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執(zhí)教完《三打白骨精》后,學生對孫悟空、唐僧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基本是從本課中得出的機智勇敢、心地善良等。這時有學生就質(zhì)疑:“我覺得唐僧并不是單單心地善良,還有膽小怕事、畏畏縮縮的,不敢面對權(quán)威?!庇钟幸粋€學生提出:“孫悟空挺有個性,敢于直面權(quán)威,挑戰(zhàn)權(quán)威,對玉皇大帝這樣的昏君就應(yīng)該給點厲害瞧瞧。”一下子,教室里就議論開來??煜抡n時,我總結(jié)道:“首先表揚同學們的質(zhì)疑精神和探究品質(zhì),其次想說你們剛才的問題或者評價是否正確合理,有待同學們好好去讀讀《西游記》原著,并且了解作者吳承恩當時的寫作背景,想想他為什么寫這部書,究竟想表現(xiàn)什么。相信讀了原著,同學們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會更立體、更豐富?!?/p>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