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電影音樂是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僅服務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整體要求,同時也有自己獨立的藝術規(guī)律。電影音樂具有描繪情境與表達意義、推動敘事和突出主題、營造氛圍和渲染情感、變換節(jié)奏和銜接結構等藝術表現功能。
[關鍵詞] 電影音樂;表現功能;營造氛圍
[作者簡介]廖 婷(1973—),女,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音樂學。(江西南昌 330022)
由于電影藝術視聽兼?zhèn)?、音畫合一等特點,電影音樂在電影藝術的表現功能里占據重要位置,電影史上許多經典充分證明電影音樂在推動電影敘事、揭示電影主題、表現藝術內涵等方面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伯納德·赫爾曼認為:“電影音樂不僅是聯系銀幕和觀眾的紐帶,它包涵一切,將一切電影效果統一成一種奇特的體驗?!?/p>
電影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與之相應的藝術特性、多樣化的表現功能以及多元化的外顯形式。電影音樂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規(guī)律,其藝術特性就在于音畫的統一和互融。自從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到“有聲時代”以來,電影音樂不再是游離于敘事之外的藝術元素,而成為參與電影敘事進程、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抽象內涵的重要符號形式。只有充分理解電影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審美意義,才能了解和拓展其藝術表現的潛力和功能,才能理解電影音樂在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與影像表現之間的既“同一”又“獨立”的辯證關系。
學界公認電影音樂的自身特性是:“1、創(chuàng)作構思以影片的思想內容、藝術結構為基礎,音樂聽覺形象與畫面視覺形象以及語言(對白、旁白、獨白、內心獨白、解說)、音響等元素相互結合,融為一體;2、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并受影片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fā)展;3、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通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制作工藝過程,最后通過放映才能體現出它的藝術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p>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關于電影音樂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的表現功能的基本認識:首先,電影音樂服務于影片的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是參與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次,電影音樂與其他創(chuàng)作元素之間是相融,而不是間離的關系;最后,在技術推動和觀念演變下,電影音樂的表現潛能和表達空間不斷加大。
電影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和時間藝術,其要素是旋律、和聲、節(jié)奏和色彩,通過對影像信息的萃取,電影音樂能直接激發(fā)觀眾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從而使音樂成為表達和深化主題思想的手段,完美的電影配樂能成就一部經典的電影。前蘇聯著名電影導演吉甘曾說過,“與畫面動作配合得適當的音樂,能夠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內涵的音樂視覺形象”。電影音樂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電影敘事中具有渲染氣氛、抒發(fā)情感、描繪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加強影片節(jié)奏及揭示主題等重要功能。
一、描繪情境和表達意義
一部電影首先由環(huán)境、人物、事件、情節(jié)等要素共同構成。電影音樂根據電影的創(chuàng)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參與電影的表意機制,起到描繪情境的作用,同時賦予電影特別的意義。
電影音樂描繪情境的功能可以上溯到無聲電影時期。當電影放映時,旁邊總是有鋼琴師或小型樂隊作現場伴奏,音樂伴隨著影像,對思想內容、主題精神進行描繪。當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時代后,電影音樂的描繪功能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被導演們頻繁地使用。影像畫面中特定場景用獨特的音響特征加以描繪,如奔跑、蟬鳴、追逐、雷雨、戰(zhàn)斗等,用音樂手段為畫面提供一種聽覺造型。電影音樂還能描繪自然生活,描繪時代空間,描繪民間民俗,描繪地方風貌,能引起觀眾對時間、空間和環(huán)境的聯想。如在描繪地方風貌和民間民俗方面中國音樂最具魅力。如《五朵金花》就運用了云南大理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源自山西民歌,《冰山上的來客》的音樂充滿了天山南北的新疆民歌風味。這些電影的音樂都突出地描繪了地方風土人情,成為影迷們記憶中的經典。電影音樂有時能起到交代特定時代的作用,如在具有“史詩氣質”的電影《站臺》里,賈樟柯就頻繁使用《站臺》《阿里巴巴》《成吉思汗》《是否》等人們耳熟能詳、傳唱一時的流行歌曲來展示時代風貌的變遷,充分發(fā)揮了電影音樂描繪交代時間環(huán)境的重要功能。
電影音樂的表意功能是電影導演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如好萊塢大導演科波拉拍攝的《教父3》,結尾處的歌劇《鄉(xiāng)村武士》的使用充分展示了電影音樂表意實踐的藝術效果,這一段落在藝術結構上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形式,每一音樂段落都與劇情內容的發(fā)展巧妙地融為一體,歌劇音樂的華彩樂章與黑幫仇殺的血腥場面構成了讓人震驚的審美效應。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開篇便是旅美音樂家譚盾親自創(chuàng)作的主題音樂,大提琴演奏的深沉憂傷的旋律在電影里反復出現,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仿佛是對中國傳統歷史與人生的慨嘆和感悟,音樂旋律里流露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沉重的中國人人生的喟嘆和傷懷?!都t高粱》著名的高粱地里野合的段落,張藝謀導演選擇用“空鏡頭”來進行表現,畫面里只有被風吹得獵獵作響的紅高粱和火紅的太陽,畫面外配上嘹亮的嗩吶聲顯得格外突出,來自民間傳統并充滿中國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音樂充分展現了男女主角愛情高貴神圣和中國人強健蓬勃的生命力。
二、推動敘事和突出主題
法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麥茨曾經說過,電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機器,電影聲音則是能幫助導演在電影創(chuàng)作里實現敘事功能的重要手段。著名電影理論家巴拉茲·貝拉在談到電影聲音的作用曾說:“獨具風格的真正的有聲片不會僅僅滿足于讓觀眾聽到人物的對白?熏他也不會僅止于利用聲音來表現事件。聲音將不僅是畫面的必然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泉源和成因?!碑旊娪耙魳吠耆谟陔娪皠?chuàng)作中,能夠起到推動電影敘事的開端、發(fā)展及升華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反映電影的思想內容,突出電影主題的功能。正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戈爾曼在《聽不見的旋律》如此斷言,“在我們認識到電影配樂能在何種程度上構成我們對敘事的感知的那一瞬間,我們不再認為它只是電影的一個附加成分”。
在故事片《冰山上的來客》的主題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就是一首積極參與電影敘事的電影歌曲。此曲在電影里反復出現:第一次,阿米爾見假古蘭丹姆出嫁后回鄉(xiāng),觸景生情,回憶童年往事時所唱;第二次,阿米爾與楊排長一起放羊時,又唱起這支歌,見假古蘭丹姆毫無反應,引起了他的懷疑;第三次,為了辨認真假古蘭丹姆,阿米爾又唱起了這支歌。作為銜接敘事的重要元素,主題音樂前后三次的出現有著不同的意義,電影音樂直接參與敘事,成為電影故事講述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在好萊塢愛情電影《廊橋遺夢》里,電影音樂成為見證男女主人公愛情發(fā)展的重要線索。主題音樂首次出現在男女主角初次邂逅,鋼琴奏出明朗溫和的大調旋律洋溢著溫馨浪漫的氣息。當女主人從屋內欣賞攝影師的背影時,當她在花園里感受寂靜的夏日夜晚時,當她驅車沖向廊橋焦急地等待消息時,電影音樂造成的浪漫意境散發(fā)著一種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電影音樂的配備與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悸動相互呼應,有力地推動了敘事發(fā)展,獲得極好的藝術效果。
電影音樂對點明電影的主題思想也有著突出的作用,斯皮爾伯格所拍攝的《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電影音樂表現了整部電影的感情基調是灰色壓抑,流露出對被戕害的猶太人命運的深深同情。電影在多處場景中運用的是同一個主題音樂,悲傷憂郁的旋律,緩慢單一的節(jié)奏,大量的同音反復,造成強烈沉重的心理壓抑,深刻地揭露了德國法西斯殘酷迫害猶太人的罪行。該段主題音樂表現了強烈的宿命意識和悲哀情感,讓人不由地對猶太人所遭遇的悲劇命運進行了理性反思,提醒人類告別戰(zhàn)爭,呼喚人性回歸。
影史上經典的愛情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便是電影音樂點明主題的極佳范例。在1999年世紀交替末世情緒彌漫一時的背景下,人們在災難后的救贖心理是《泰坦尼克號》獲得全球成功的重要保證?!叮停?heart will go on》中譯名為“我心永恒”,一方面詮釋出人們追逐永恒愛情的美好,另一方面也見證了人們面對世界毀滅的預言渴望永恒的救贖心理。當樂曲開始時,愛爾蘭風笛聲悠悠地飄揚散發(fā),畫面上彌漫著美好而又感傷的情緒,當樂曲悠揚起伏漸漸到了音調最高處時,男女主角生死不渝的愛被演繹到了極致,樂曲最后余音繚繞,憂郁而哀傷,讓人獲得超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三、營造氛圍和渲染情感
營造氛圍和渲染情感是電影音樂最重要的功能。漢代《毛詩序》中指出:“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彪娪耙魳纷鳛槁犛X元素長于營造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有時借助電影音樂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同時,電影音樂能夠高度地概括表現人類內在的心理體驗和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tài),在刻畫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與心境方面也是長袖善舞,尤其能刻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物細小微妙的心理變化,用于表現人物內心的閃回、幻覺,有時電影音樂還可以發(fā)揮“意在言外”的潛臺詞的功能,表明人物主觀意識或起解說作用,表明作者的態(tài)度和立場。
在費穆導演的名作《小城之春》里,影片講述片中人一系列的感情糾葛和與傳統道德的情感沖突,在抗戰(zhàn)后破敗、壓抑的廢墟上傳達出一種灰色低迷的情緒,在這種氛圍的籠罩下,音樂的設計必須符合憂傷抑郁的整體氣氛,使用暗淡柔和的小調式來抒發(fā)憂郁傷感的情緒,由低音色的英國管演奏出呈下行的音樂旋律和氣息綿長的4/4拍,都非常貼切地吻合這部電影的情感氛圍。
在庫布里克導演的驚悚片《閃靈》里,開篇就是一個表現男主人公駕駛汽車進入山谷旅館的航拍長鏡頭,一路蜿蜒曲折,畫外響起詭異懸疑的電影配樂,仿佛一個幽靈盤旋尾隨在汽車上空,預示著男主人公的命運將會進入不可預知的危險和不測中。
在簡·坎皮恩導演的女性主義電影《鋼琴課》中,當母女倆經歷了海上艱難的旅程后終于上岸,在離開海邊的時候,兩人回頭眺望那架被迫留在沙灘上的鋼琴,悠揚婉轉的鋼琴聲響起,開闊空曠的畫面給電影音樂留出了足夠的情緒空間,母女倆對鋼琴依依不舍的情感在悠揚動聽的鋼琴音樂渲染下充分外化。
四、變換節(jié)奏和銜接結構
當音樂進入到電影時,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和音樂形象的體現,需受影片的藝術總構思、總結構和畫面視覺形象的限制和制約。因此,電影音樂的設計必須為電影的整體結構服務,而變換節(jié)奏和銜接結構則是電影音樂參與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功能。音樂表達電影節(jié)奏,功能這樣認為,“電影具備多種節(jié)奏功能,比如主觀節(jié)奏、客觀節(jié)奏、導演心理節(jié)奏和觀眾心理節(jié)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jié)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jié)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p>
當現代電影放映時,其中每一處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每一次戲劇沖突的集中爆發(fā)、每一個驚險場面的出現,都會伴之以音樂音響上不同的藝術處理。有的可以從聽覺上強調和加快畫面節(jié)奏,加強心里的緊張度,如影片《危情十日》的電影片段音樂則讓人感受到了緊張、恐怖的氣氛。有的可以從聽覺上拉慢畫面的節(jié)奏造成心理時間與實際時間的距離錯覺,如吳宇森導演的動作片素有“暴力美學”的美譽,在特定雙槍對決的場面,子彈飛行的慢鏡頭畫外音的緩慢拉長亦展現了聲音節(jié)奏的變化。電影音樂是幫助電影節(jié)奏變化的重要手段,如在電影《上甘嶺》里,志愿軍在擊退美帝敵人進攻后在陣地休息的片段,衛(wèi)生員一曲悠揚動聽的《我的祖國》既是對戰(zhàn)爭緊張氣氛的舒緩,也是對反對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的點題,更是對電影敘事節(jié)奏的一種變換。
同時,電影音樂也對銜接電影結構產生重要作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這樣解釋“音樂的連貫作用”:電影音樂能將幾個不同的畫面連接起來,產生一種整體感。它可以用音樂銜接前后兩場或更多場戲,組接同一時間不同事件的若干組畫面的交替,或將同一事件若干不同側面的各組鏡頭交替,形成時間空間的跳躍、交錯等,這種功能又叫做“音樂蒙太奇”。如在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里,電影末尾處導演設置了大段的平行蒙太奇,在小提琴交響樂的背景音樂下,男琴童放棄比賽在車站用琴聲向養(yǎng)父感恩的畫面和女琴童參加比賽在臺上演奏小提琴交響樂的畫面來回對切,將世俗功利和親情至上兩種對立的價值觀表現得淋漓盡致。
音樂因在電影中的“電影化”不僅使其自身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其結構形式也具有了獨特的藝術特征,最終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造型、表現和結構要素。電影音樂,不再是一種依附于音樂本身衍生出來的音樂藝術體裁,而是依托于影像時空環(huán)境,與電影畫面、語言、音響相結合的,以視聽合一方式存在著的電影藝術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充分認識電影音樂藝術表現的重要意義,我們才能使電影音樂以其特有的表現力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使得整部電影音樂既有豐富內容,又有內在連續(xù)性,這對于電影和音樂的創(chuàng)作無疑有著積極推動。
[參考文獻]
[1][匈]巴拉茲·貝拉著:電影美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2][美]戈爾曼.聽不見的旋律[M].印第安納出版社,1987.
[3]趙辛楣.彌散:電影音樂,短兵相接,新浪娛樂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1107/.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