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課前預設的教學藍圖,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腳本。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彰顯個性特色,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將自己對課標、教材、教參的獨到認識,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準確解析,對教學方法的最優(yōu)選擇,對教學活動的精當安排,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調控詳詳細細地備錄在案,彰顯出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個性特色,使人一看就知道這份教案是出自誰手,是誰編寫的。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彰顯個性特色,是我們教師展示教學智慧、凸顯教學風格、釋放教學情感、表達教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上出富有個性特色的思想政治課的可靠保證。那么,如何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彰顯個性特色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在教學設計中凸顯個人的獨到認識
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首先需要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和省教研部門編寫的教學指導意見,了解專家權威們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對重點難點的闡述、對疑難問題的解答、對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的建議,以便在把握課標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編寫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但是,由于各位老師的知識背景不同,生活閱歷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認識水平不同,因此對同樣的教學內容除了具有相同看法外,還會有各自不同的感悟。這就要求我們將自己獨到的認識和體會寫進教學設計,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們交流分享。
例如,一位老師在分析價值規(guī)律基本內容時,特意對“等價交換”作了一番闡述:這里的等價是指價值量相等,或者說是勞動量相等。等價交換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從理論上講等價交換是一種公平交易,誰也不占誰的便宜,它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但在事實上等價交換則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一種價值追求,是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的,是從價格與價值的關系上說的,講的是價格變化的一種趨勢,價格無論怎樣變化最終還是由價值決定的,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但如果從單個交換過程看,價格時漲時落,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合,顯示出交換中的不等價,等價交換正是通過無數(shù)次的不等價交換表現(xiàn)出來并得以實現(xiàn)的,因為價格除了受價值決定外還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在這種不等價交換中顯示出來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這種等價交換原則表現(xiàn)在對外進出口貿易中,要求遵循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以及貿易政策法規(guī)透明原則等。但在國際交換中,一些發(fā)達國家往往違背這些原則,憑借其壟斷地位掌握著定價權,通過不等價交換從經濟欠發(fā)達國家低價進口初級產品然后再以高價出口工業(yè)制成品從中漁利,這種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成,使得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趨勢加大,窮國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就必須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一個人的獨到認識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一個人長期鉆研教材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一是加強與文本對話。尊重教材,敬畏教材。既要從宏觀上把握教材體系,又要從中觀上理清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內部結構,還要從微觀上構建一課內部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這樣才能確保所形成的個人認識不偏離教材。二是積極開發(fā)教材資源。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現(xiàn)有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建立新的知識聯(lián)系,再生產出更多更新的知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上述設計中對等價交換的分析從其內涵是什么到體現(xiàn)的本質是什么,從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到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從個別交換行為到無數(shù)次的交換過程,從國內貿易到國際貿易,從國際經濟舊秩序到國際經濟新秩序等角度淋漓盡致地傾注了教師個人獨到的認識,這是教材、教參和課標中都沒有的內容,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不是圣經,教師不是教材面前的奴婢,照著教材一字一句地傳誦,而是在用教材教學,是在駕馭教材,超越教材。三是加強與自身的對話,積極開發(fā)自身資源。要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生活經驗重新解讀教材,不能人云亦云,要創(chuàng)新認識,見別人之未見,想別人之未想,將自己對問題的觀察角度、對教材分析的深度和整合的跨度帶進教學設計。
二、在教學設計中增添“目標拾遺”
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必須設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此保障課堂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下去。但是預設的目標并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中的目標,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也是一個個不斷發(fā)展著的個體,更何況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結合黨和政府出臺的方針政策,需要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需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三維目標時除了參考課標、教材和教參外,還必須兼顧到這些方面的變化情況,對預設目標進行適當微調。有時需要提高或降低預設中的個別目標,有時需要刪除個別目標,有時還需要增添預設中原來沒有的目標,只有通過這樣的目標拾遺和補救過程,才能將預設目標轉化為現(xiàn)實目標,也才能將現(xiàn)實中存在而預設中沒有的目標有機地補充到預設目標中來,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目標日臻完善。
目標拾遺實際上是一個目標糾偏的過程,一個目標補救的過程。其拾遺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是:一是通過課前預習、個別了解,將學生的疑難問題設置成有關的教學目標。例如,在預習“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就有學生提出民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的問題,如果我們單從課文出發(fā),照本宣科,那就沒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書上沒有講到民營經濟。但如果我們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從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就應該將此列為教學目標,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成份的認識。二是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課文知識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從中生成最新的教學目標。例如:在編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課教案時,一般都會列到“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含義、主要目標、調控手段及其關系”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如果我們結合美國次貸危機、歐債主權危機,還有我國政府成功運用宏觀調控手段遏制房價高企,防止通脹預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wěn)較快健康發(fā)展,就應當生成“評價我國的宏觀調控與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有何不同”這樣一個最新的教學目標,以此提升教學設計的品位,使我們的設計更切合當前的熱點,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三是通過集體備課,將集體智慧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點。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在集體備課中,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往往會迸發(fā)出美麗的思想火花,會引起我們認識上的共鳴,我們應當善于捕捉,從而完善原來預設的教學目標。四是通過反思以前的教學實踐,將過去教學中缺失的目標補充到相同內容的教學設計中來。
三、在教學設計中開辟“生活在線”
新課程的最大亮點就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努力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tǒng)一。縱觀現(xiàn)行實驗教材,不管是必修教材,還是選修教材,也不管是哪一本書亦或哪一節(jié)課都是沿著情境導入——情境分析——情境回歸這樣的邏輯思路編寫而成的。在這里,情境是知識的載體,要獲得知識就必須從情境探究開始,而在情境探究中往往會觸景生情、由感而發(fā),會聯(lián)想到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會勾起自己的思緒和感慨,會將自己的觀點與教材內容對照起來,進而產生新的認識和體驗。那么如何將這些生成資源收集起來提前反饋到教學設計中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設計中開辟“生活在線”,通過它將老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提供的生活情境有機地鏈接起來,讓學生有機會把心里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中開辟“生活在線”,就是向生活尋找教育資源,就是將生成的教育資源由課內前移到課前,就是實現(xiàn)師生雙方共同備課、共同設計教育方案。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一是通過平時的讀報課讓學生自己找報自己讀,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這當中老師一方面要當好傾聽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素材,發(fā)動學生開展點評,同時老師也要當好引導者。二是通過學科興趣小組定期舉行沙龍活動,讓學生敞開思想,暢所欲言,老師要主動參與,同時也要事先確定好主題,讓大家圍繞一個主題說下去。三是通過課前問卷調查,圍繞即將學到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思考題,讓學生多方尋找與思考題相對應的教學情境。四是課前通過博客、QQ與學生在線交流,了解與所教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傊ㄟ^這樣一系列的方法和活動,就能將學生中間有趣的生活素材調集過來,然后經過我們老師的精心加工和選擇,形成教學中所需要的新穎的探究情境。由于這樣的探究情境直接源自學生,是學生熟悉的,與學生沒有距離感,因此使用起來很容易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提高探究的效果。
四、在教學設計中搭建“知識支架”
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老師感到最頭疼的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析與處理。怎樣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重點難點,需要我們老師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知識支架”,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新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可能發(fā)展的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將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fā)展,同時又是下一個新知的基礎,因此知識支架應當建立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
在教學預設中搭建“知識支架”,是將課堂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提到課前,預先制定出解決方案,化難為易,以免到了上課的時候胸中無數(shù)、手足無措。在預設中搭建“知識支架”,說到底是為學生提供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在鋪就通往知識高處的云梯。搭建知識支架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從所學內容中尋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點,通過以舊帶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在學習“人生價值”時,為了便于學生迅速理解哲學上講的價值,我們可以設想先從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復習開始,由此遷移到哲學上講的價值,然后再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弄清楚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進而明確哲學上講的價值的實際內涵。二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通過角色模擬的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生活情境之中,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體驗,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學習“民主選舉”時,為了幫助學生弄清楚選民、選票、候選人、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人大代表這些相關概念,我們可以設想通過學生模擬角色,把其中的選舉程序和規(guī)則,以及相關概念、相近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再現(xiàn)出來,將學生對角色的接受和認同轉移到對所學內容的認同和理解上。三是在教學預設中可以設想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看法遷移到對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上,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去理解生活中的原理。例如,在學習“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時,我們可以設想通過學生過生日分蛋糕這樣平常的生活例子,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如何分得公平,如何解決分配中出現(xiàn)的不公平,進而遷移到如何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五、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學法指導”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边@就啟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掌握了沒有,掌握了多少,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學習“怎樣學習”,怎樣將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怎樣將抽象的知識變?yōu)榉治鰡栴}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自主學習,獲得生存發(fā)展的能力。
在教學預設中,我們應當努力實現(xiàn)從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的轉變,把研究怎樣學得輕松、學得迅速、學得牢固、學得靈活,怎樣提升學習品質和學習效率作為我們的主要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一是在教學設計中盡可能多地增加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如課前預習、課內自習,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學習,對學習進程、學習效果進行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自我反饋、自我檢查、自我評價,教會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二是在教學設計中盡可能多地安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讓學生學會如何從情境閱讀中提煉有效信息,準確地、有序地表達出來;如何調動和整合有關知識有層次地描述和闡釋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如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去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路徑。三是在教學設計中盡可能多地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有梯度、有層次的小問題,使問題的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合,便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四是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將有關的高考試題借用過來進行有效訓練,從而讓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是一個具有鮮明個性化的活動,照搬照抄別人的設計不行。我們只有在創(chuàng)建教學設計中彰顯個性特色,才能編寫出個性化的教案,也才能有個性化的教學,最終培養(yǎng)出個性化的學生。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