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守中前行,在傳承中發(fā)展。石家莊七一學校憑此鑄就了今天的輝煌。重新走進這塊充滿傳奇故事的土地,讓人心中仍然久久難以平靜。
現(xiàn)任校長尚小朋,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全國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這是一位中國教育達人,與之對話輕松而有趣,深刻而嚴肅。
《中華兒女》:上期本刊發(fā)表了貴校一篇特稿,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您能談一下,當時一所部隊干部子弟學校為什么叫“七一”呢?
尚小朋(以下簡稱“尚”):校名是朱德總司令定的,當時部隊子弟學校叫“八一”、“紅星”的不少,華北軍區(qū)也有人提議叫石家莊八一學校。據(jù)說朱德同志提議叫“七一”,理由是解放軍是共產(chǎn)黨締造的,學校是為黨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而“七一”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生日。這樣,一所普通的部隊子弟學校竟起了一個“黨校”的名字,一時在軍內(nèi)傳為佳話。當時與我校齊名的還有北京“八一”、天津“紅光”,太原“育英”,而只有我校是新組建的。
《中華兒女》:聽說七一學校當時很大、很“現(xiàn)代”,而且歷史很長。
尚:是的。學校校址是新的,但底子是由兩所老學校合并而成的。一所是起源于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保育院小學,其中有一部分于1938年12月隨抗大二分校挺進到晉察冀解放區(qū)。1948年以二分校班底為主組建了華北軍政大學,經(jīng)校長葉劍英的批準,1948年7月1日正式組建了華北軍政大學干部子弟學校,并納入了部隊編制。另一支是平原軍區(qū)新英干部子弟學校,劉鄧大軍南下時,將部隊干部子女集中到平原省會新鄉(xiāng)市,成立了學校,當?shù)厝罕娪H切稱呼這些留守兒童為“劉鄧親子團”。1952年平原省撤銷,平原軍區(qū)并入華北軍區(qū),新英學校與華大子弟學校合并組建七一學校,全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七一學?!?。兩所學校的校長分別為七一學校的正副校長。據(jù)我們了解,這是全國唯一一所以黨的生日命名的部隊干部子弟學校。
1964年,根據(jù)中央軍委命令,交由地方管理,改名為“河北省石家莊七一學?!?。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成了重災區(qū),1968年石家莊市革命委員會將校名改為“石家莊市第二十四中學”。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年之際,經(jīng)石家莊市政府的批準,學?;謴土恕笆仪f七一學?!钡拿Q。
《中華兒女》:聽說校址叫南兵營,在石家莊很有名。
尚:實際上叫西南兵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侵華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駐地,是關押殺害抗日志士的魔窟(青年改造所)。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國民黨第三軍大本營。兵營西南圍墻外就是石家莊內(nèi)市溝。解放石家莊,國民黨依據(jù)日本鬼子時期營建的堅固工事負隅頑抗,是石家莊西南唯一的軍事支撐點。在反復爭奪中,解放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jù)說,突擊連一百四十號人,僅剩下十幾個人了。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鮮血。據(jù)老校友回憶,他們?nèi)胄r,日本鬼子的焚尸爐還在,東南角三條大溝(戰(zhàn)壕)還沒填,學校挖游泳池還挖出了累累白骨。選址時,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派軍區(qū)干部部部長王平來考察,王平第一眼就看中了這里。老一輩革命家選這里作為培養(yǎng)接班人的基地,其寓意何等深刻呀。
《中華兒女》:看校史展牌,好像中央軍樂團與這里也有關系?
尚:何止是軍樂團,1947年石家莊解放后,華北軍區(qū)接管了這里,軍區(qū)抗敵劇社、電影隊都進駐這里,就是后來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軍區(qū)戰(zhàn)友文工團。他們和中央軍樂團都是從這里走向北京的。電視劇《亮劍》里李云龍俘獲敵人一個軍樂團贈給了趙政委,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著名的清風店戰(zhàn)役俘獲了國民黨第三軍1.3萬人。軍長羅歷榮是聶榮臻司令員在黃埔軍校時的學生,為感謝不殺之恩,將一支完整的軍樂團送給了聶司令。石家莊解放,軍樂團駐進南兵營,并從這里直接到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當時的總指揮、軍樂團第一任團長羅浪將軍說:“當時演奏的國歌就是在南兵營練習的。因為國歌還未確定是哪首,所以準備了好幾首,其中就有《義勇軍進行曲》”。當時的電影制片廠非常簡陋,但《解放石家莊》《七屆二中全會》等有巨大歷史意義和影響的影片就是在這里洗印、制作的,抗敵劇社演員們給配音、伴奏。東北解放后,四野將繳獲的電影膠片繞道朝鮮送到西柏坡,制作了簡易的洗印設備,沒有技術,還聘用了幾名日本工人。沒有片頭,從樹林挖塊泥巴制作了“工農(nóng)兵”的雕塑,一直沿用至今。老一代的電影人謝晉、賀逯丁、胡朋、田華、于藍等都是從這里走到北京的。所以說,這里是中國有聲電影和中央軍樂團的搖籃。
《中華兒女》:聽說建?;瞬簧馘X,當時是建國初期,不容易。
尚:125.96億(舊幣),要按現(xiàn)在不多,實際是125.96萬元??烧悼姑涝娢瘬芟碌娜渴菄澜?jīng)費。當時物價低,一架蘇制米格機才十幾億(舊幣),這點錢能買十多架飛機呢。當時物資匱乏,學校所用木材都是軍區(qū)首長親自找到東北局負責人高崗特批的。學校由蘇聯(lián)專家設計,解放軍戰(zhàn)士施工,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全部建成,其設備、規(guī)模在全國是一流的。這并不是搞特殊,要知道這里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老紅軍后代,有四分之一是烈士遺孤,孩子們的家長都在前線作戰(zhàn)。上學期間,不斷有學生被列入烈屬名單。這所學校體現(xiàn)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一片苦心。
《中華兒女》:能體會到,在這里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
尚:這是千真萬確的,至今老校友們對學校那種感情是任何學校沒有的,他們在這里受到一流的教育,黨和國家領導人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他們。1953年毛主席60歲生日,學生們將他們的手工勞作成果寄到北京,給毛主席祝壽(這在黨內(nèi)是禁止的)。毛主席破例收下了,非常高興,并給同學們回了信,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長大了作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這封信當時就貼在校門口,至今許多師生還記憶猶新。1957年,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來石家莊視察,專門接見了我校王穎茹等同學。1958年,中央軍委賀龍、羅榮桓、聶榮臻三位元帥在羅瑞卿、陳奇涵、楊成武等將軍的陪同下,來學校視察,他們進教室、下食堂、與同學們親切交談,噓寒問暖,使師生們受到極大鼓舞。在我軍歷史上,幾位元帥親自視察一所普通的子弟學校是絕無僅有的。一些解放軍高級將領,在戰(zhàn)場上是讓敵膽寒的虎將,但在孩子們面前卻永遠是“兒女情長”。楊勇赴朝接任志愿軍司令員,臨走還到學校最后看一眼孩子們;王震將軍遠在新疆任司令員,聽說七一的孩子們排練新疆舞,百忙中給孩子們寄來了八頂新疆帽和其他飾物;三年困難時期,駐石部隊聽說七一孩子們吃不飽,紛紛捐菜捐糧,每個戰(zhàn)士每天節(jié)約二兩糧,保證學生們健康成長,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正副校長滕海清、侯正果將軍也不例外的捐出口糧,而他們自己卻因營養(yǎng)不良得了浮腫。
《中華兒女》:相信師生一定會記住他們的。
尚:作為七一學校的老師是非常自豪的。當時從部隊來的老師都是現(xiàn)役軍人,同學們都享受供給制(1956年實行薪金制后停止)。老師除文化條件、政治條件外,還有一個條件,必須會普通話。七一學校的老師都是由軍區(qū)干部部任命,升遷都是由軍區(qū)司令員、政委委任。1993年學校校慶,校長艾印琳試探著想讓校友請部隊的領導給題個詞。當時覺得時隔40年,難度很大。誰知校友們一下送來一批。部隊老將軍們聽說七一學校校慶,都表示大力支持。當時在京的鄒家華、耿飚、楊成武、楊得志、肖克、王平、朱良才、孫毅、莫文驊等40多位中央和部隊的老首長老將軍給題了詞。有人說,即使是軍隊大專院校也難享受到這樣的“禮遇”。
《中華兒女》:這么好的條件,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肯定高。
尚:學校教學質(zhì)量在全軍是最好的,在石家莊更是拔尖的。學生全面發(fā)展,升學率一般是100%。我們有一個畢業(yè)班30多人,僅上哈軍工的就7個人,考上清華、北大、北航、北外等名校的占一半以上。特別是“身體好”一項,在石家莊市、區(qū)歷屆田徑運動會上,各項目穩(wěn)獲前三名,各種球類運動在市內(nèi)都是蟬聯(lián)冠軍。文化大革命前,石家莊市的青少年田徑項目各項記錄無一例外都是我校保持著。
《中華兒女》:學校一定出了不少人才。
尚:是的。學校以“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為方針,為國家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有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有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有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僅部隊就出了20多位將軍,如:海軍副司令員張展南中將、航天局謝名苞少將、武警總隊蕭星華中將、軍委正軍職巡視專員趙占平少將等。在不同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還有:國奧會聯(lián)絡部長張清、八次打破全國和世界紀錄的世界冠軍李亞敏、八運會跳高冠軍牛健、新一代射擊世界冠軍趙須等,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中華。
《中華兒女》:我真為您高興,今后有什么打算,怎樣發(fā)揮學校光榮革命傳統(tǒng)這一優(yōu)勢呢?
尚:2012年學校新一輪整體改造已經(jīng)拉開序幕,一所閃耀著紅色歷史光輝、氣象萬千的現(xiàn)代化新型學校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在學校改造過程中,我們要集中建好四個博物館,除自身博物館外,還要建以“中央軍樂團的誕生地”、“中國有聲電影的搖籃”、“華北抗敵劇社”為主題的三個博物館。建成石家莊繼西柏坡之后,又一處紅色教育基地。并創(chuàng)建紅色傳統(tǒng)學校聯(lián)盟,共同探討歷史、教育后代。在石家莊七一學校,入學的第一課應該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不辜負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加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培養(yǎng)出千千萬萬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責任編輯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