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在國家?guī)捉浤ルy歲月里雖歷經坎坷仍豁達自若、憂國憂民的志士
1930年代,中國積貧積弱,他為培育國民健全人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身先士卒,肺腑之言曾觸碰到許多同胞的生命痛區(qū)。1949年,中國百廢待興,他團結眾多知識分子歸來,組建中國科學院,是一名學者對祖國最好的貢獻。他數次放棄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富足,薰沐花團錦簇、紫舞紅翻的機會,但際遇無常,最終卻迎來“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的悲涼晚景。他用生命踐行了“努力切勿后人,成功不必在我”的座右銘,豁達胸懷與獻身精神,催人淚下,動人心弦。
今年6月25日是他的百年誕辰。飽覽他的一生,無論在科學事業(yè),還是隱蔽戰(zhàn)線上,均立下石破天驚的功業(yè),以文柔機敏之軀投向歷史駭浪,似純玉一枚躍堵泥沙決口,縱使艱難兇險,亦在所不辭;也曾因千絲萬縷的利害沖突,莫衷難解的瓜葛糾纏,長期被人遺忘而湮滅不聞。歷史既能夠熱情似火,又可以冷若冰霜。歷史的他和他的歷史,在此成為形象的注解,留下無盡的困惑與惆悵。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原黨組代書記、中國醫(yī)學心理學和病理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著名心理學家丁瓚。
學者風范 疏導心理苦難
丁瓚生于江蘇南通。獨特的地理位置促成水陸交通發(fā)達,工商貿易繁榮。外界各種新思潮得以較早傳入,令年輕人眼界不再閉塞。丁氏家族雖居于城中,但已日漸貧困。母親田氏靠給鄰里做手工雜活,為商家糊火柴盒,掙錢維持生計。在一女四子中,她發(fā)現三兒子丁瓚,好學上進,聰穎過人。于是,在拮據的條件下,艱難地只供丁瓚讀書。為不浪擲歲月,少年時的丁瓚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清介自持,刻苦向上。經常是在一盞豆油燈的微弱光亮下,他伏案而坐,學到深夜。
1927年的中國,波譎云詭,風雷激蕩。洶涌澎湃的時代潮汐,將求索國家前途的先行者們,推向瞬息萬變的人生選擇洪流中,從此他們或騰入云端,或沉下泥土,前赴后繼,風雨蒼黃。就在這一年,大革命處于低潮時,丁瓚經劉瑞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惲子強(惲代英之弟)的領導下,與劉瑞龍、顧民元、江上清等人組織成立中共在南通的第一個黨支部——“革命青年社”。
1931年,丁瓚來到南京,就讀于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yè)后,他來到北平協和醫(yī)學院腦系科讀研究生,并留校任教,成為中國正式開設臨床心理學課程的第一人。丁瓚月薪一百大洋。那時一個大洋能買300個雞蛋,或者可供一人全月食用的米面。然而,心系國運變遷的他,沒有沉醉在這份富裕穩(wěn)定中??箲?zhàn)年代,丁瓚毅然奔赴長沙會戰(zhàn)前線,參加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醫(yī)治、照料抗日傷病員,廢寢忘食,全力以赴。
1942年,重慶。瑟瑟寒風中,淅淅瀝瀝的春雨時斷時續(xù)。太陽偶爾露出云端,送來些許溫暖的光芒。此時,身為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心理衛(wèi)生室主任的丁瓚,剛進行完問診治療工作。他站起身來,緩步走到窗前,呼吸著綿綿細雨帶來的清潤空氣,焦慮的心情得到暫時釋放。究竟是什么讓這位學者神情波動呢?答案只有一個:中國社會成千上萬懷著心理苦難的同胞。丁瓚痛心疾首地感到,心理疾患不是一輩人的不幸,而是幾代人的悲??;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歷史幽深之不可不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文化、制度、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預防和矯治只是消極方法,為了達到心理衛(wèi)生“保持人類健全心智”的積極目標,讓民眾認識到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宣傳、教育工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丁瓚通過演講,將心理衛(wèi)生的科普知識通俗介紹給社會。他的言論風采傾倒一時,似珠落玉盤,撞擊著人們的靈魂,在青年中影響廣泛。
針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和劇烈變動,人們的心理適應發(fā)生嚴重困難,以致心理病態(tài)和行為失常遍及于社會各階層。丁瓚特別寄語現代之中國青年,因襲千年黑暗及現實的不合理,擔負之沉重,奮斗之艱苦,可想而知。如果年輕人也把周圍多數人不遵守規(guī)則,缺乏誠信,無視丑陋,不知羞恥,當作比照放任的借口,如此一代代下去,不僅自己的病態(tài)心理日趨嚴重,社會環(huán)境的改造更是不可能。杜絕這些現象絕不只靠空洞的牢騷和孤獨的悲憤所能解決,還得共同努力,從自身做起,克服心理陰暗傾向,從不良經驗中解放出來。
言者心之章,語者思之文。丁瓚的聲調隨演說進程而變化,有時仿佛長江之水,一瀉千里;有時又像春風緩緩地吹。他的心聲,刪除了多余的枝蔓鋪排,留下萃取后的精華。有的親歷者在耄耋之年,依然能模仿出他當時演講的姿勢、聲調,還記得他循循善誘、充滿親和力的表情。1970年代,丁瓚先生之子、亞洲兒科營養(yǎng)聯盟主席丁宗一教授在張家口醫(yī)院工作時,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和被管制的專家曾悄悄地對他說:“我們聽過你爸爸的演講,知識淵博,學者風范?!痹诨臎龅娜?,聽到人們的追思,丁宗一在愴然與肅然間,深感父親人格的能量和風格的魅力。
百廢待興 奠基科學事業(yè)
成群的海鷗揮動著白色的翅膀,迎著風浪,圍繞輪船自由翱翔。寬敞平坦的甲板上,丁瓚手扶船欄,目視遠方,浮想聯翩。海風撲面,掀動他額頭的發(fā)縷,夾帶著些許水霧拍灑到身上。他喜歡這種風雨中向前的感覺。漸漸地,海水的顏色由混濁及淺清,進而藍得愈發(fā)深透。丁瓚看了看海面卷起的浪花,知道此行已經走出很遠,大洋彼岸的目的地正在向他招手。
歷史的鐘擺撥到1947年。丁瓚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和麥克理斯醫(yī)院深造。這位中共南方局干練的地下工作者,數年來受到周恩來的直接領導。周恩來熟悉他,器重他,將聯絡海外華人科學家的重任交付他。丁瓚不負所望,穿梭于紐約、華盛頓等城市,卓有成效地領導、組織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走近知識分子和留學生,了解他們的憂思,請他們參與建設新中國。
1948年8月,丁瓚赴倫敦參加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時任世界科協中國理事的他,隨后又遍訪巴黎、日內瓦和哥本哈根等歐洲多地,一邊考察心理學研究與臨床,一邊開展科學文化界中國留學生統戰(zhàn)工作。藍藍的天,郁郁的樹,暖暖的陽光照耀著險峻秀美的歐洲山脈。高天麗日,田園間楓菊交錯,紅黃盡染。清清的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銀色如練。優(yōu)雅的景致讓處在奔波行程中的丁瓚心情松弛,精神愉悅。但他并未駐留忙碌的腳步,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將一份美好放在心中。
外派期間,哪些科學家在從事相關領域,他們是否認同你的主張理念,丁瓚將鋪墊與準備工作安排得細致嚴謹。在交通和聯絡并不便捷的情況下,他親歷親為,“立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以熱忱的態(tài)度和樸素的情感打動對方,獲得信任,終使以李四光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以及一批日后參與“兩彈”、航天等系列壯舉的學術帶頭人相繼而歸,為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積累人才,做出獨特貢獻。
1949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由陸定一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惲子強、丁瓚協助。建立中國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基本奪取全國勝利后,中共中央尚未進入北平前作出的戰(zhàn)略決策。創(chuàng)建初期的中國科學院,不是普通部委,而是全國科學技術的總領導、牽頭單位、總協調單位和總指揮部。丁瓚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代書記,成為在第一線決策、指揮、協調的主要負責人。他嘔心瀝血,輾轉于眾多機構進行動員、座談,征求意見;邀請竺可楨、嚴濟慈、錢三強、曹日昌等科學家參加中國科學院的日常行政工作,并給予他們不遺余力的支持。
1949年春,錢三強曾向丁瓚提出申請20萬美元巨款,赴法購買科學儀器,啟動原子能研究。他當即電報請示中央,很快便得到周恩來前期批準撥給5萬美元現金的指示。這項“新中國第一筆科學外匯”,表明中共中央對發(fā)展科學事業(yè)和建立中國科學院的重視,令錢三強十分感動。此后,丁瓚在秘密的情況下,多次主動接收建議,并及時準確向中央反映,對中國原子彈事業(yè)最初的開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幾叢芳草薇薇,一片春華灼灼,給人以蓬勃憧憬。車子急弛而停,丁瓚側身走出。他一邊麻利地打開圖紙,一邊向眼前這片荒涼土地投出關切目光。思忖片刻,他轉身向工作人員詳細咨詢。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的早期選址、規(guī)劃,再次記錄下丁瓚辛勞的身影。組織上從四野調來一位同志任司機,他常是隨身攜帶裝有多枚公章的文件包,深入實際調研、辦公。最繁忙時,車到一地,聽完匯報即當場蓋章,拍板決定。終于,僅歷時不到半年,眾多知識精英便被匯集,創(chuàng)立起比過去中央研究院規(guī)模更大、學科林立的中國科學院。人們在喜見錦繡織成的華美之際,更激賞丁瓚的春蠶吐絲。
時局變幻 故人情誼深長
丁瓚知識廣博,待人謙和,科學文藝界朋友眾多。早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時,他就接觸到“左聯”進步人士,結下戰(zhàn)爭年代的友誼。丁宗一5歲那年,被國民黨抄家,由母親舒維清帶至上海,經地下黨關懷繼續(xù)生活。一天,丁瓚的好友夏衍在和舒維清談話時,對丁宗一說道:“大軍渡江,上海就解放了。你們可以去北平,見到爸爸?!辈痪?,在某首長親自陪同下,全家北上。就住于萬國飯店(現北京飯店老樓)時,被告之丁瓚正在開會,要很晚才回來。勞頓使年幼的丁宗一不覺中睡去。醒來時,他聽見父親對母親說:“解放了,我們要建設新中國……”
1950年代初期,盡管工作繁重,但丁瓚還是度過了一段心情愉快的時光。歡聲笑語從位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對面的東廠胡同傳來。這是丁瓚居住的地方。幾進院子,加上一個大花園,儒雅的主人,迎來高朋滿座。夏夜乘涼,老舍拿著醬肉,踏門而至,交給丁瓚身為旗人的岳母。不久,美味的夜宵即被制成,一盤盤地擺到小桌上。丁瓚與老舍等多位藝術家,就在庭院里一邊品茗吃東西,一邊交流創(chuàng)作。
文揚意向遠,墨映心曲深。丁瓚和郭沫若、茅盾周末共聚時,談到興致盎然處,便展紙研磨,提筆揮毫,以每人一行的方式,對詩賦詞,交替成文。卷罷詩書喜若狂。對優(yōu)美風物的采擷,對世義人倫的澄識,思之所至,情之所鐘,意之所適,草木有靈,山水含韻。續(xù)寫一方需要把握對方詩詞中的典故來歷、語法平仄,深厚豐富的文學功底與機智通達的反應能力,得以自然顯現。就這樣,談笑評騭中,橫豎撇捺間,隱隱涌動的炎黃風煙,從歷史的時光雨巷里輕輕拂來。
隨著時局變遷,丁瓚與舊友相遇,大家沉默的時間越來越多。1953年,他受到不公平打擊后,茅盾第一個上門送來親筆手書的屈原名篇《九歌·天問》。丁瓚恭敬地接過,逐字逐句看完,在與茅盾緘默地相視中,感到知心的溫故與撫慰。“物不得其平則鳴”。1960年代,李四光仗義執(zhí)言,三次提起要向周恩來上書替丁瓚甄別。丁瓚感謝之余,勸慰道:“總理忙于國家大事,不要為我個人小事打擾。我的功過,歷史會做出結論。”每次離別時,李四光與丁瓚總是久久握手,難舍難分。李四光深情地表示:“我是收到周總理和你的消息才回來的?!睖剀暗耐?,重上心頭,那份雖關山阻礙、卻呼吸相通的融合令他們難忘。丁瓚的眼眶略顯濕潤,說:“你人格高尚,國家需要你?!倍艘宦吠杏谧兏餁q月,襟懷坦蕩,不染塵埃,互為對方的品德與才華吸引,意氣相知,正氣相敬,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間友誼的力量。
丁瓚的毽子踢得好。冬天,厚厚的積雪掃出一塊空地。他站在中間,時而騰躍,時而蹲下,讓毽子落在肩、肘和額頭上,然后又拋起,來個“鯉魚跳龍門”。見此情景,著名演員趙丹微笑著說:“小時候,你就踢得比我們好?!蓖l(xiāng)之緣,讓他們從綠鬢受知,到白雪點染,相互關懷,縱世局簸顛,天地昏暗,而情懷不變。后來,丁瓚吩咐即將赴滬的丁宗一,務必看望阿丹叔叔和上海文藝界的朋友。丁宗一來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只見眾人圍觀這些“牛鬼蛇神”勞動。直到收工時,他才悄悄走近趙丹。二人來到一處小攤,趁著吃晚飯的時機,了解彼此的情況。趙丹意味深長地嘆道:“這個境況,別人躲都躲不及,你還來看我。我和你爸爸從小就要好,我這次恐怕要倒大霉。你爸爸知道的事多,也會遭災的,要小心?!逼だ镪柷铮彝庵?。趙丹一語成讖,仿佛在暗示什么。
風狂雨暴 精英凋零殆盡
夕陽收起了最后的笑容,暮靄輕輕飄散。風狂雨暴,精英凋零殆盡。八寶山丁瓚的骨灰盒里,沒有他的骨灰。1968年5月15日深夜,中國杰出的心理學家丁瓚被迫害致死。鑒于當時的形勢,家人只得將丁瓚的遺體混跡于其他死者中火化,未留骨灰,以免受到鞭尸的侮辱。
作為披荊斬棘建立新中國的那一代奮斗者,國家獨立不再受列強欺侮,早年想做、所做的事能及身見到其最基本實現,這令丁瓚感到驕傲與欣慰。然而,當接踵而至的運動將他卷入政治的湍急旋渦時,看著國難日重,他無能為力。臨終前,讓丁瓚深感雙重打擊的,是那些曾旅居海外、經他聯絡與運作回國,全心全意貢獻心智的科學家們受到牽連。
不管時光如何流逝,每憶及此,丁宗一不禁心神暗傷。他感言:“在那場浩劫中,被吞噬的中國知識界前輩難計,但不讓留骨灰或尸骨未名者可數。有此境遇者,其人必有異能。父親將生命和鮮血獻給中國科學事業(yè)和中國科學院。胡耀邦力排妄議,決心平反父親的冤案。這不僅是對父親個人政治生命的負責,也是對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一大批精英從海外歸來,甘做人梯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鋪石墊路的精神和業(yè)績負責。楊尚昆在母親最后幾年中對她的關懷、照顧,以及在父親平反決定下達后所寫的熱情洋溢的信,家鄉(xiāng)人民經幾十年努力收集、保留的父親在上世紀20年代的進步文章……所有這些都讓我再度回歸到過去火熱的年代里,人們誠摯和高尚的情操中?!?/p>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百年易過,人生最終能留下的并不多。丁瓚為幫助億萬心理苦難的同胞而來,如幻的紅塵,是否見證他未盡的深情與宏愿?他是國家民族危亡關頭的覺醒者與抗爭者,他是為共和國的誕生而奮斗的知識精英,他是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在國家?guī)捉浤ルy歲月里雖歷經坎坷仍豁達自若、憂國憂民的志士。他走了,走完了跌宕起伏、風雨襲擾的人生之旅。他的靈魂是否枕著青山,伴著綠水,得到安息?曾經的榮耀,曾經的劫波,是否被玉巒之顛的晨風吹淡,隨碧海之際的落霞繽紛?
百年如風,足音跫然?;仨…懫閸绲淖穼v程,重溫他清麗的文章著作,是對思想的尊重,對文化的推崇,對夢冀的贊嘆,對前輩的懷念。“百川有余水,大海無滿波。器量各相懸,賢愚不同科。”獨立知識分子對那令人感戴的恩寵,致人迷醉的特權,引人艷羨的名銜,會有清醒認知,深刻辨別,和堅定擇舍。每個人都是歷史之舟的搭乘者,同時又是它的劃槳人?!伴啽M千帆皆不是,狼煙起處弄潮頭。”這像是對后人的提示,也如對先生的總結。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