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停薪留職,他失去了每個月45元的工資,卻要交納每年1萬5千元的學費,全家僅靠妻子每個月39元的工資艱難度日
以漢派為代表的荊楚書法家,融和楚文化遺韻,并吸收民族、民間和東西方藝術等多種成份,形成了獨特的楚天藝術風格,著名書法家孔可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孔可立祖籍山東曲阜,1948年出生于廣西桂林,隨后舉家遷至武漢。孔先生出身于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曾就讀于黃埔軍校,從名字即可看出父親對他寄予的厚望——“文可立言”。自3歲起,孔可立即在父親的教誨下,開始誦讀經(jīng)史典籍、研習流芳墨韻。
正當青春年少之時,不料動蕩的年代卻打消了他的躊躇滿志。因為出身的原因,孔可立飽嘗著世間冷暖與命運起伏,可他從未放棄過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從未放下手中的筆。在下放的歲月里,孔可立以過人的毅力,潛心研習書法10個春秋。沒有筆,他就拿著樹枝在地上練習字體結構和章法;沒有資料,他就四處借來字帖用心描摹。每一個漫漫長夜,陪伴這個昏黃燈光下奮筆疾書身影的,只有滿天的星辰。
梅花香自苦寒來。1979年,《上海書法》雜志舉辦全國優(yōu)秀書法作品評選,這是文革后中國書法界第一次大型評選活動。聞訊后,孔可立連夜書寫了“金石不泥古,文章應厚今”的爨書楹聯(lián)投稿。最終,100幅優(yōu)秀作品從12萬件來稿中脫穎而出,孔可立的作品榮獲三等獎,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獲獎作品。
孔可立的名字很快傳遍了湖北書法界,并得到了中國書法界的關注。不久,孔可立開始了他四海為家的游歷講學之路。而后,孔可立成功組織了北京書學研究會與武漢書畫社在武漢的書畫聯(lián)展,策劃了“全國30省、市、自治區(qū)書畫聯(lián)展”等一系列活動。
隨著藝術視野的不斷開闊,孔可立的書法開始大放異彩。1984年,他的作品入選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甲骨文出土85周年安陽殷墟國際筆會”,1985年,他的作品又參加了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國際書法展覽”。此時,榮耀一身的孔可立完全可以坐享其名,然而在他心中,探索書法藝術的真諦,才是畢生的追求。
1984年冬,首都師范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班招生,創(chuàng)辦者是中國書法界泰斗歐陽中石先生。雖然已經(jīng)錯過報名日期,但孔可立求學的渴望和虔誠打動了中石先生和校方,他被允許破格參加入學考試,并以第三名的成績進入了書法藝術的神圣殿堂。
在求學路上,孔可立付出了超額的代價。因為停薪留職,他失去了每個月45元的工資,卻要交納每年1萬5千元的學費,全家僅靠妻子每個月39元的工資艱難度日??卓闪⒐?jié)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拿來購買筆墨紙硯、碑帖書籍,卻與人合租住在不足8平方米的地下室,每天僅靠幾個饅頭充饑……
兩年過去了,孔可立學成歸來,此時的他,已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甲骨”,不以契刻之行為范式,而以行書之筆行之,既有金石之趣,又具書寫之韻:他的“鐘鼎”以“大篆”之筆立意,以“石鼓”之形立象;他的“篆書”,采用了漢印的構成,使其既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古韻,更有平面構成的現(xiàn)代感;孔可立還將篆的用筆和結體揉進漢隸之作,將隸的用筆和結體融入秦篆之書,自有一番風貌:而他的“爨書”,更是將其碑刻的金石氣與楷的書卷氣相互滲透,莊重而又不失靈氣。其作品相繼被海內外文化機構、各國政要、中南海等收藏、刊刻。
“更是文雅之心境,頗具先圣之遺風”。少年時的惶惑、青年時的激揚、壯年時的昂然、中年時的淡雅,循著孔可立或深或淺的足跡,我們可以一窺到:孔可立用他對人生、對藝術不懈的感悟和探索,揮灑出卓爾不凡的翰墨情韻和濟世情懷。
責任編輯 唐校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