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榮耀與興奮尚未散盡,2012倫敦奧運會如約而至。
因為奧運,人們的目光又聚焦中國運動員,金牌數(shù)也成為各個媒體、不同專家爭相預測的話題。
每當賽場國歌奏響、國旗升起,千萬里之外的電視機前有多少人與運動員一樣激動流淚;每當中國運動員掛著金牌凱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英雄般的禮遇;每當一屆奧運會結束多年之后,人們對金牌數(shù)、運動員名字甚至比賽細節(jié)仍舊歷歷在目、如數(shù)家珍……自從許海峰在第23屆奧運會上射下男子手槍60發(fā)慢射金牌后,幾十年來金牌一直是中國民眾心中關于奧運會的唯一期盼和全部記憶。
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需再用金牌來證明中國的民族崛起、社會發(fā)展、國家實力。面對倫敦奧運會,金牌也不再是衡量國家體育是否發(fā)達的唯一指標。我們不再只糾結于是不是一定要拿金牌第一,但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所承載的展現(xiàn)國家形象,促進民間交流的使命未曾改變,而且日益顯示出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體育在中國國際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競技運動,而是更多與國家榮譽、國際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運動健兒在很多場合承載了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1971年第31屆世乒賽期間,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開啟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大幕;1984年,由225人組成的中國奧運代表團來到洛杉磯,參加了第23屆奧運會,并獲得15枚金牌,結束了中國人在奧運會沒有得過金牌的歷史,成為那一屆奧運會上最引人注目的群體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友善、活力與未來。
20多年間,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的成績被視為中國崛起的象征之一。中國的體育明星也越來越多地閃耀于世界體壇?!靶【奕恕币γ髟诿缆毣@賽場掀起熱潮;“高欄飛人”劉翔雅典一躍舉世皆知;法網(wǎng)冠軍李娜的“娜”般中國紅不但感動了億萬中國電視觀眾,更令世界網(wǎng)壇對中國刮目相看。
伴隨著成績的提升,體育在中國外交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也隨著國祚日昌而愈加活力迸發(fā)。在當下,國際局勢紛繁復雜,中國在極力扮演負責任的大國的角色同時,也不斷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和挑戰(zhàn)。國際社會與世界格局開始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健兒穿梭在不同國家、各個賽場之間,通過體育語言,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的中國,讓世界公眾全面了解中國,感知并體驗中國文化,樹立一個積極進取、健康活潑、自信自強的中國體育人形象,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本期專題,我們采訪了即將出征中國軍團中的一些代表人物,他們中既有跳水、乒乓球等傳統(tǒng)強項的名將,也有拳擊、水球、鐵人三項等項目中的新秀,在他們的項目中,有的金牌可以預見,有的則注定無緣獎牌。但是不論怎樣,他們都將共同詮釋出中國健兒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展示出大國代表團成員的風范與氣度;中國作為東方大國愿為世界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