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勁松
又到年關,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拿了大把年終獎、花紅的人,心里自然樂開了花;而沒有拿到這些預算外收入、甚至連雙薪都沒有的工薪一族,就只能感嘆“楊白勞”、羨慕嫉妒恨那些端“鐵飯碗”的了。
如果穿越一下,回到過去呢?
太遠的不說,單說民國時期,就有讓人羨慕的一面——盡管社會不穩(wěn),可是那些“公家機構”、“事業(yè)單位”的高級雇員和知識分子們的待遇,不僅有鐵的制度加以規(guī)范,還高出社會平均水平不少。在民國當一名小公務員或者普通老師,都活得挺滋潤。
2011年的最后一天,國務院法制辦《事業(yè)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公開征求意見截止,這被認為是針對事業(yè)單位最大的一次改革,也被解讀為打破“鐵飯碗”的重要舉措。但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體制中人”和“體制外人”各有說法,莫衷一是。不妨,往回看看。
蔣介石月工資800大洋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了《文官官等官俸表》,詳細規(guī)定了各級公務員的工資標準。當時,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工資定額為800塊大洋,屬于“特任一級”。
與蔣介石拿一樣工資的還有立法院院長(相當于今天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相當于今天的總理)和部長。副部長與各省主席(省長)則少一些,每月能拿到680塊大洋。
800塊大洋是一個什么概念呢?以當時的“首都”南京的物價情況來看,據(jù)《解放前后物價資料匯編》披露,大米價格是每斤0.04元,牛肉每斤0.3元,五花肉每斤0.23元,菜油每斤0.16元,面粉1包3.3元,棉花1斤0.48元。如果拿現(xiàn)在的大米價格每斤2.5元人民幣(中間價)來做比較,則800元大洋相當于現(xiàn)在的50000元人民幣。而今天即便是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的月工資,在法律規(guī)定上也不可能高于50000元人民幣。
民國時期公務員的最低法定工資是55塊大洋,按照目前國內一線城市的購買力,也差不多有3500元人民幣左右。即使最基層的公務員,收入也都不差,大致相當于今天剛參加工作的普通科員。但是,若是拿民國公務員的最高級別與最低級別公務員工資做比較,其差距就達到了近15倍。
這種收入差別,若對照今天的公務員工資級別,其間距要大一些。但是,若對照今天各行業(yè)的收入差別以及貧富差距,則又算不上什么。
根據(jù)新華社2010年的報道數(shù)據(jù),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非平均分配占總收入的比值,即體現(xiàn)貧富差距的關鍵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超過0.5,遠超過0.4的國際標準警戒線。如此算來,即便是民國時期最低一級科員的工資,盡管望最高一級領導的工資差得遠,但對基本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因此心里也還過得去。
與此大致相當是的,2010年,我國收入最高的證券從業(yè)人員,其平均收入水平與最低收入行業(yè)之間的差距就達15倍。如果說民國時期最底層的公務員還能夠“不被五斗米折腰”的話,那么今天中國的最低收入人群,恐怕要對快逼近每斤3元的大米,而心有余悸了。
另外,還得看國家將多少收入分給了替它賣命的兄弟們。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從最高峰的56.5%驟降到不足40%。勞動的報酬的增幅也遠遠低于GDP的漲幅。而在上世紀30年代,雖然公務員的報酬頗高,但當時的GDP與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遠不如今天,因此,這種高收入的比較優(yōu)勢更為明顯。
從某種意義上說,恰好與今天相反,民國時期國家雖不怎么富有,但以公務員為代表的公職人員的收入水平,卻可以“逆市而行”,與國家財富的積累和GDP增長相較,其受到了優(yōu)先照顧。
剛出道的老師也有高收入
民國時期,不僅公務員收入有很大的保障,就連教師的工資也令今人羨慕不已。這要感謝當時蔡元培等一派要員掀起了教育救國的風氣。
根據(jù)《教師博覽》記載,上世紀30年代,大學教員的工資標準分為四等:教授月薪400-600塊大洋,副教授260-400塊,講師160-260塊,助教100-160塊。按照今天的物價換算,一名剛出道的助教的工資,最低都有6000多元人民幣。這大概令今天大多數(shù)大學的助教羨慕不已。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思想家和大文豪魯迅先生,其1919年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科級干部時,月薪就達300塊大洋。當時的購買力體現(xiàn)為,他在北京所購置的一處四合院,才僅僅3000多塊大洋,魯迅先生一年的工資就可以買一棟豪宅。不僅如此,魯迅還把母親、原配妻子、兄弟一家全都接到北京來照顧,卻并無太大的經(jīng)濟壓力。
后來,魯迅先生不做教育部的低級公務員,而轉戰(zhàn)“教育戰(zhàn)線”,去大學當教師去了,工資就更高了。
除大學老師外,中學老師的工資也相當不錯。以廣州為例,在《廣州工人運動史》中,上世紀30年代,廣州市立第一中學是重點中學,該校教師的最低工資為245塊大洋,最高則為720塊大洋。一名中學教師的收入,竟然可以超過當時的副部長和省政府主席。據(jù)載,1932年,廣州市長是劉紀文,其月薪為560塊大洋。而當時的江西省會南昌市,其市長收入才不過150塊。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整個民國時期教師的工資都是比較高的,但這些教師卻沒少罵政府,典型的還是魯迅先生。這與當時這些拿公帑者的經(jīng)費來源由法定,而少受政府控制、追求三權分立有關。
當然,當時也有各地物價不同的情況,甚至有些地方差距很大。譬如,上世紀30年代,廣州的物價大體是首都南京的兩倍,甚至三倍。也就是說,南京和廣州的絕對收入沒有可比性,同樣的月收入,在南京會比在廣州過得舒服得多。換句話說,一個廣州的中學教師,如果去“首都”南京去消費,那就超級值了,就好比今天在北京工作的人,去西部地區(qū)消費一樣。如果一個廣州的中學老師去內地山區(qū)走親戚,那就如發(fā)達國家的人到發(fā)展中國家旅游一樣了。
廣州物價較高,收入水漲船高是理所當然的。其實,與今天的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并無兩樣。而且可以看出,當時的教師,不管是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還是在內地欠發(fā)達地區(qū),甚至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算是“天之驕子”了。
民國打工“皇帝”當屬胡適
教師算是高收入者。不過,民國時期,享受最高“鐵飯碗”的既不是教師,也不是公務員系統(tǒng)的領導干部,也不是蔣介石,而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耐饨患摇m。
上世紀40年代初,抗日戰(zhàn)爭正如火如荼,胡適臨危受命,離開故土到美國做了國民政府駐美大使。根據(jù)胡適傳記的描述,在美期間,他的任務重,工資也是創(chuàng)紀錄的,基本工資1000塊大洋,各種補助和津貼1400塊,加在一起共2400塊,連“總統(tǒng)”蔣介石都望其項背了。
胡適憑借1400塊大洋的月薪,成為中國第一高工資者,可謂國民政府的“打工皇帝”。同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年薪在扣除各項稅收之后,大概有30000美元,換成月薪是2500美元。
而按照當時的匯率,美元比銀元值錢,但美國的物價水平也比中國高,羅斯福2500美元的月薪,比胡適的工資高不到哪兒去。胡適的工資,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就連在當時的美國,都算是高收入者,比起現(xiàn)在的駐外使官來說,無疑又是令人羨慕嫉妒的。
當然,工資還只是明面上的收入,是可以“曬”給人看的,而隱形的收入,一直都是中國歷代收入的一大特色,民國時期也不例外。一些國民黨要員的實際收入,可能要比胡適還要高。
當然,上述工資收入都是考慮到“風平浪靜”條件下的情況,即物價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而事實上,整個民國期間,大多數(shù)年份都充斥在動蕩與戰(zhàn)亂之下,尤其是北洋內戰(zhàn)和日本侵華時期,以及國民政府后期,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即便是端“鐵飯碗”的普通公務員,日子也不一定好過。當然,更遑論普通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