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
〔關鍵詞〕班級管理;心理效應;助力
作為班主任,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心理效應的特點和規(guī)律,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充分發(fā)揮心理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具體談談幾種心理效應在班級建設中的運用,以增強班級管理效果。
一、力避“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是社會心理學發(fā)現的一種現象。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這一規(guī)律稱為“貝勃定律”。當人經歷過強烈的刺激,之后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會變得微不足道?;蛘哒f,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反應就越遲鈍。若仔細觀察,就不難發(fā)現社會生活中的“貝勃定律”。比方說,原本1元錢買一份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而言,原本4000元的電腦漲了40元,你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經歷過大地震的人,對小地震往往缺乏警覺;被父母和師長寵愛的孩子對于陌生人的關心通常覺得理所當然。這些都是貝勃定律起作用的結果。
貝勃定律實際上是發(fā)現了外在刺激強度變化所引起的效用變化。反思以往的教育實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一個學生犯了錯誤,教師第一次對他進行教育,他或許會聽;第二次還是這樣教育他——在這里強調反復性、重復性,或許效果會差些;第三次再這樣教育,學生表面認同,其內心是反感的;第四次再教育,學生就可能會流露出不滿的情緒。長期這樣,教育效果會越來越差,甚至適得其反。有一位年輕教師自擔任班主任后,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天天泡在班上對學生進行說教:開班會一兩個小時,有時不惜犧牲自己的學科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重復教育,很快學生就受不了了。更要命的是,該班主任決不允許學生犯一點錯誤,哪怕是上晚自習小聲交換意見也要施以重罰。這樣還不到一個月,就發(fā)生了一起全寢室的學生集體出走事件,通過警方的協助,一個星期后才找到了這8位女生。問及原因,她們的理由只有一個:“想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天天坐在教室里聽班主任無意義的說教,我們幾乎快瘋了?!睆男睦韺W的角度來講,那種陳腐的教學方式和反復說教引起的刺激會在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抑制,因而你越說他越抗拒。久而久之,輕則容易產生焦慮、厭煩的情緒,影響教育管理效果,重則可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甚至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所以,班級管理要不斷創(chuàng)新,應該重檢查督促而力戒反復絮叨,避免引起學生反感而出現“貝勃定律”的情況。
二、警防“斑馬效應”
對于一匹斑馬的顏色,張三可以說這匹斑馬原來是白馬,是白馬身上有了黑色的斑紋;李四則可以說這匹斑馬原來是黑馬,是黑馬身上有了白色的斑紋。對此,人們很難說誰對誰錯,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斑馬效應”。“斑馬效應”揭示了這么一個道理:對于同樣一個問題,由于角度不同或價值觀不同,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以前有位先生教了兩個學生,他非常喜歡其中一個,而討厭另一個。一天,兩個學生都拿著書睡著了,老先生抽了自己厭惡的學生一巴掌,教訓說:“看看你,一拿起書就睡覺。你看看人家,睡著了還拿著書!”兩個學生都拿著書睡著了,一樣的情況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難怪有一句俗語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班主任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有感情、有思維、有自尊、有進取心的學生,他們都有被尊重、被賞識的心理渴求。因此,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學會關愛、寬容。讓寬容結出碩果,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當遇到班上學生違紀時,要善待學生的錯誤,不要立即拆穿、點破,不能公開指責,不要抓住學生的“小辮子”使勁數落,不要當眾責罰學生,公開其隱私和心事而讓其難堪。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好奇、好動是他們的天性,犯錯誤在所難免,違規(guī)違紀也屬正常現象。
然而,在現實的教育管理活動中,很多班主任卻無法容忍學生的錯誤,認為學生違紀就是搗亂行為,就應該嚴厲批評指責,應該讓其當眾出丑,這樣他才會長記性,以后就不會再犯了,結果卻事與愿違。如果我們能夠包容學生的過錯,使用委婉的方式保護其自尊,讓他們知曉過錯,促其頓悟,反而能讓其學會自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币猿坏男木场掗煹男貞褜W生進行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遠比訓斥、懲罰好得多。記得有位學生在評價班主任教師時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假如微笑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們的班主任,讓他鐵板似的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在我犯錯誤的時候,給我的不是嚴厲的訓斥,而是含著一絲笑容,進行朋友般平等的對話?!?/p>
三、回避“存肢效應”
生理上有一種現象,人的一段肢體被截去后,心里對那個空落的位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會有存在感和支配欲,這種現象被稱為“存肢效應”。
“存肢效應”啟示班主任:對于學生來說,一旦犯了某種錯誤,盡管改正了,也會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痕跡,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班主任有時也會受到這種心理作用,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學生過去的不良行為同當前的行為進行對照,無形之中強化了學生對不良行為的記憶或體驗,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因此,班主任在評價學生時,要避免往事重提。
有一天,我在批改學生周記時,看到張軍同學的周記題目是《老師,我想對您說》,內容是這樣的:“老師,我知道我身上有許多臭毛病,我也知道您期望我上進。可您,您得給我時間??!我的點滴閃失,您都能將它們放大成滔天罪過。這樣,我一犯錯誤,就有一種負罪感。我知道等待我的定是您當眾數落我的不是,還有同學們那怪怪的眼神。我真的好怕這種時刻,那就如同被人剝光了衣服在被告席上審判一般,我巴不得當場結束了自己……老師,請您別老是翻舊賬了,好嗎?”學生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老師不翻舊賬、就事論事而已。這一點,難道我們做不到嗎?翻舊賬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也許是一種警示,但也會造成傷害。翻舊賬,很容易讓人認為該學生已無可救藥,學生也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翻舊賬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給學生一種錯誤的導向;翻舊賬,更不利于學生忘卻過去、改正錯誤,也容易讓老師忽略學生的進步。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任何長處都沒有的孩子是沒有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fā)現他那獨一無二的長處,幫助他打開眼界看清自己,使他產生自尊感。”
四、善用“同體效應”
“同體效應”,也叫自己人效應,是指要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和態(tài)度,就必須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尋找與對方的共同點,盡量讓對方把你當作自己人。
“同體效應”啟示班主任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平等友好地相處。當班主任成了自己人、知心朋友,就容易走進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chuàng)新。有些班主任常覺得學生對自己友善的批評一點都不領情,抱怨好心卻沒有得到好報。其實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把你當做自己人,而認為你站在他們的對立面,這樣他們怎么能打心底接受你的批評呢?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巧妙應用同體效應,能使批評教育更加有效。
學生犯了錯誤以后,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具體情況,把學生與自己視為一體,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當你能夠理解學生的錯誤的時候,你的批評才會有說服力,而學生也會更樂于接受你的批評。怎樣才能讓學生把你當作自己人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忘了你們的年紀,變成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如果你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你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玩,一處做工,誰也不覺得你是先生,你變成了真正的先生。你立刻會發(fā)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我們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痹谖覀兊慕逃芾碇?,雖然班主任不一定有時間同學生一起玩,但是當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后,他們會告訴你心里話。這時,他們的很多不良言行就會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即使犯錯了,你的批評也會一語中的,讓人信服。 學生把你當朋友、當自己人而視為一體了,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呢?當然,教師也會犯錯,當我們能寬容、正確地對待學生的錯誤時,學生也會寬容、諒解我們。但是,我們也要正確利用同體效應,要把握住度,不要變成“縱容”學生的“濫好人”,這樣才能使班級管理秩序向良性方向發(fā)展。不要擔心同體效應會讓你失去威信,好好利用同體效應,會讓學生對你從怕到敬,從敬到愛。
(作者單位:湖北省南漳縣第二中學,襄陽,441509)
編輯 / 黃才玲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