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賀英 邵文靜
摘 要:中式英語是中國人學習英語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其形成多是由于中西的思維模式及文化習俗之間的差異。本文主要從語義的搭配理論出發(fā),分析中式英語的表現(xiàn)形式,幫助廣大的英語學習者找到相應的對策來避免中式英語,以習得純正、地道的英語。
關鍵詞:中式英語 思維模式 文化習俗 搭配理論
1.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英語作為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越來越具重要性。但在兩種語言的相互交換中,人們往往陷入一種困境:有時偏離了標準英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士使用的英語(特別是英國和美國的英語),使英語跑了調(diào),改了腔,走了樣,說出了一種既不像英語又不像漢語的第三種語言——中式英語(Chinglish)。換句話說,中式英語就是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把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運用于英語語言規(guī)則之中,受漢語的思維方式和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干擾和影響而說出或?qū)懗霾缓虾跤⒄Z文化習慣的畸形語言。中式英語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和修辭等層面,而詞語搭配不當是其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本文從語義學的搭配理論角度來分析中式英語,旨在幫助英語學習者更準確地使用英語,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2.中式英語的界定
中式英語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中國學生最常見的“because ... so ...”,“although ... but ...”連用這樣的錯誤可稱為“狹義中式英語”,而“廣義中式英語”這一概念是指任何不規(guī)范的用法,不管它是否符合語法,只要它是受中國文化的熏陶,用中文思考而產(chǎn)生的,都可以稱為“中式英語”。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是標準英語的一種變體;(2)受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3)語法基本正確;(4)不符合英美人的表達習慣;(5)忽略文化差異。
3.中式英語產(chǎn)生原因及其對策
中式英語的形成主要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英語學習者除了要勤學苦練、奠定扎實的基本功外,還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英語的思維模式,同時盡可能地掌握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一些社會習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3.1中西思維方式?jīng)_突產(chǎn)生的中式英語及其對策
就文化而言,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三個層面:表層的器物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深層的觀念文化。思維方式則被視為觀念文化的一個范疇。它是指思維主體獲取、加工和輸出思維信息的方式。雖然人類思維方式具有共性,但個性差異是存在的。在這種差異中,“西方人見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因此思維模式呈線式;而東方人長于整體式,他們富于想象和依靠知覺,因此可以講是一種圓式思維模式”。在語言表達時,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也就是說,在語篇構(gòu)建中,英語大量使用過渡詞、介詞、關系詞、非謂語動詞、分句,以此來表現(xiàn)語句間的主次關系、層級關系和邏輯關系。屬于分析語的漢語缺乏詞形變化,因此須按照時間順序來實現(xiàn)語言的組合關系。
一般來講,英語怕重復,好簡潔的文風,對隨意重復相同的音節(jié)、詞語或句子往往感到厭煩;而漢語不怕重復,講求文采,好用華麗辭藻,勻稱結(jié)構(gòu)。此外,簡潔和復雜的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兩種語言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上。由于英語富于形態(tài)變化,更多使用綜合型表達法,即通過單純詞或派生詞來表達;而漢語由于缺乏形態(tài)變化,較為依賴短語來表達,即分析型表達法。這樣一來,英語表達往往顯得簡潔明了,漢語卻顯得文辭冗長(修辭目的例外)。
在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后,英語學習者對英漢語的對比也就更為清晰了,從而在應用英語時就能主動地避開母語對英語學習者的負遷移作用,同時也就能避免使用中式英語。
3.2中西文化習俗沖突產(chǎn)生的中式英語及其對策
文化習俗是制度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人們社會活動和交往中呈現(xiàn)出來的諸多單元事態(tài)中的統(tǒng)一體。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民族針對自己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了不同的語言編碼,這種編碼是對文化現(xiàn)實間接的和任意的編碼,即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編碼。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就會陷入中式英語的尷尬處境。
在社交禮儀中,西方人重視個體性,尊重他人的隱私,包括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購得物品的價格、宗教信仰等。而中國人則強調(diào)整體性,把關心他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視為一種美德,詢問購得物品的價格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寒暄功能是語言主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寒暄語廣泛存在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各種語言中。人們以此產(chǎn)生一定的交際氛圍或保持友好的交際狀態(tài)。無論是真情還是假意,寒暄語作為人際交往的粘合劑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寒暄語的表現(xiàn)形式卻大相徑庭。如英國人見了面會問:“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而中國人見面會問:“吃了嗎?”
因此,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無疑可以幫助和促進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和理解,提高交際能力和質(zhì)量。
4.結(jié)語
遠離中式英語,擺脫母語的干擾,是英語學習者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中式英語可能以多種形式表現(xiàn),但歸根結(jié)底是英語學習者沒有完全掌握英語的內(nèi)涵和真諦。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習慣,真正學會用英語去思維。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林如心.淺談文化差異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影響[J].語言文化教育研究,2001,(5).
[3]劉娟.從中式英語看中西文化的撞擊[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3):110-115.
[4]馬慶林,季建芬.“中式英語”成因之認知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3,(4):158-160.
[5]王鐵英.試析中式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J].三峽大學學報,2007:223-226.
[6]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徐德玉.淺析詞語搭配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155-156.
[8]張繼礦.論中式英語的表現(xiàn)形式[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3):106-109.
[9]張勇.英語學習中詞語搭配問題分析[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