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波,趙曉宇
〔摘要〕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我國民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對這一人類政治文明核心價值的繼承與發(fā)展。我國民主政治不僅強調民主價值和民主制度雙重建構的統(tǒng)一,更要注重民主倫理的建構。即民主政治建設既要以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旨歸,以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發(fā)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又要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實國情,在制度層面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更要通過人和制度兩方面的民主倫理化將民主的價值理念內化為特定社會制度下人的心理法則,成為人們一種自覺的行為和習慣。
〔關鍵詞〕 民主政治,價值,制度,倫理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2-0106-05
我國民主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追求民主過程中照搬西方模式的否定,強調民主政治建設要充分考慮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實國情,另一方面則強調中國民主建設的社會主義屬性,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主權”或“人民當家作主”。事實上,人類對人民主權的追求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期,以此為起點,人類對民主的追求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正是在人類對人民主權孜孜不斷地追求和向往中,民主才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成果,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核心價值的繼承與發(fā)展。要將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轉化為具體的民主政治模式,需要有制度架構的支撐。與此相適應,民主的價值理念只有內化為特定社會制度下的人的心理法則,成為人們一種自覺的行為和習慣,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民主,這是一個倫理的維度。因此,筆者以為,我國民主政治的建構應該是價值、制度和倫理三重建構的統(tǒng)一。
一、我國民主政治的價值建構
在民主系統(tǒng)中,價值理念無疑是處于最核心的位置。民主系統(tǒng)的形成首先在于價值理念的建構和確立,而一種價值理念往往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建構,承載著對未來的美好追求。近代以來,民主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西方國家在對中世紀神權和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批判及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肯定中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主權”,這是在對封建君主專制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抽象性及虛偽性批判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為基本價值訴求的最先進的民主。
(一)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民主。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從價值建構的角度來講,這個命題回答的是民主的應然性屬性,即民主應該是什么。民主應該是“人民當家作主”,是“人民主權”。這里談到的人民是指多數(shù)遭受壓迫和剝削的廣大無產(chǎn)階級,是相對于資產(chǎn)階級民主屬于少數(shù)有產(chǎn)階級而言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正是在批判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不僅指明了民主的階級性,而且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只是少數(shù)有產(chǎn)階級專政的本質,那么,人民民主實際上是多數(shù)人的民主與對少數(shù)人的專政的統(tǒng)一。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過程中,發(fā)動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民主,成為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應然性規(guī)定,人民民主的價值追求與救亡圖存的革命運動內在地聯(lián)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得到不斷地強化建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曾自問自答地說:“什么是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chǎn)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 〔1 〕 (P175 )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全國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廣大的民主,它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2 〕 (P687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重要論斷。這些都表明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已經(jīng)被牢牢鐫刻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豐碑上。但是,如果說人民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的話,實行人民民主決不是為實行人民民主而實行人民民主。實行人民民主的價值目的,從人的角度講,是為了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則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我國民主政治建構的終極追求。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實際上是“人是目的”的民主價值追求,所關涉的是“人的解放”的終極意義,也即未來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最高理想,也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終極追求?!叭耸悄康摹笔紫葟娬{的是“人為人”或“人是人”,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講,“就是人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凡人都是彼此平等,決不能拿任何人作工具”?!? 〕 (P632 )他認為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第一依據(jù)。這個見解是深刻的。從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來看,雖然不乏肯定和尊重人的思想,如“民可近,不可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民貴君輕”等等,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人講的“民”或“人”,往往是與皇權相對應的“被統(tǒng)治者的集合”相一致,而缺乏對個體的承認和尊重。因而,“以人為人”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構的首要價值?!叭酥疄槿恕保矛F(xiàn)代民權理論來看,就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其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就完整意義而言,是說人人都有獨立、自由、平等地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也即人權。人權體現(xiàn)的是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價值,它是個人自由、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礎。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jīng)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使其成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憲法原則,為我國民主政治的價值建構提供了根本保障。實際上,只有以人為人,才能有效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也只有以人為人,才能為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個終極價值追求真正奠基。
(三)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我國民主政治實踐的價值實質。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本質規(guī)定,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價值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2009年,中國政府首次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進一步提出,要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這說明,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已經(jīng)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提上了歷史日程。公平正義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及社會經(jīng)濟結構發(fā)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一方面推動了經(jīng)濟的長足發(fā)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更多的利益矛盾和沖突。這是因為經(jīng)濟結構的深刻變革和發(fā)展必然會推動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和人民權利意識的增長。而人民的權利意識實際上就是一種民主觀念,是人民對自己愿望的表達和權利的維護,這種表達和維護在一定的意義上就是對社會公共權力的要求和主張。可以說,公平正義就是權利和權力的平衡。維護人民的利益,合理規(guī)制政府的權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民主實踐的價值實質。任何權力失去制衡,少數(shù)人的特權就會滋長,腐敗就會產(chǎn)生,多數(shù)人的權利就會受到損害,社會就沒有公平正義可言。從這一點上講,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人民利益至上原則、人民主權原則、法治原則、權為民所用的執(zhí)政原則、司法公正和獨立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我國民主政治的制度建構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這種制度的創(chuàng)設是為民主價值理念的實現(xiàn)提供制度支撐。任何美好的先進的價值理念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制度的保證,而任何制度的設置都是基于現(xiàn)實的。如果說民主作為人類共同的政治文明在價值層面是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核心規(guī)定性的話,民主的實現(xiàn)形式或民主制度則具有多樣性的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中國式民主制度建構的可能性。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建設符合中國歷史文化、社會性質和特定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人逐步形成的理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正是這種理論認識的實踐成果。
(一)民主制度的多樣化特征決定了中國必須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所謂民主制度的多樣化特征是指實現(xiàn)民主價值的制度模式不具有統(tǒng)一性,各國均可根據(jù)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政治制度。這是因為,“從根本上講,民主政治不是社會觀念的產(chǎn)物而是源于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前提是由這個國家特定的歷史和國情提供的,歷史進程中的重大矛盾產(chǎn)生制度需求,而特定的制度需求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國家民主政治的類型及主要內容?!?〔4 〕 (P26 )現(xiàn)代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也認為,民主的本質是一個自決和本土化的過程。自決的本質是不受他者的支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質就是否定一直以來以西方民主模式為藍本的民主政治建設。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間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并且這種借鑒對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是具有推動作用的,也有利于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之間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但借鑒不等于照搬,借鑒是以他者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jīng)驗教訓,照搬則是照原樣不動地搬用。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建構的不二法則是借鑒而不是照搬。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人在政治實踐中形成的理論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提出雖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但中國人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探索適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實國情的制度模式卻可以追溯至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肇建民國,頒布約法,在中國歷史上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時代。從這里開始,中國人在探索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強調中國式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孫中山先生的民權主義思想,在學習西方宣揚“主權在民”的價值理念的同時,也在積極探尋“主權在民”的實現(xiàn)形式,“五權憲法、權能分立”正是孫中山從中國國情和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所形成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中國的民主主義“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 〔5 〕 (P666 )。20世紀80年代中期,針對當時存在的民主模式西方化的思想傾向,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有些事情,在某些國家能實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國家也能實行。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jù)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6 〕 (P221 )本世紀初,江澤民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說到:我們要發(fā)展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胡錦濤講到:“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 〔7 〕 (P231) 2005年,中國政府以《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的形式明確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適用的和絕對的民主模式,衡量一種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關鍵是最廣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按照這種標準,我國只能也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三)我國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認識的實踐成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政治實踐的成果來看,我國已經(jīng)建構起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體系。這是不同于西方政治制度,是適合我國歷史發(fā)展和基本國情,能夠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點的,并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雖也屬于代議制,但其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在權力運行機制、國家機關的產(chǎn)生程序等方面都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的是人民權利的至上性;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歷史形成的,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xiàn)政黨民主的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各民主黨派就國家重大事務進行充分討論、協(xié)商的制度保證,體現(xiàn)的是中國式協(xié)商民主的特色;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民族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shù)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基層民主政治制度是以群眾自治為基本形式,旨在通過基層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民主政治意識和能力。在具體實踐中,中國村民自治被看作世界上最大的“草根民主”運動,為人數(shù)眾多的村民提供了最為直接的當家作主的舞臺。同時,我國還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實現(xiàn)法治國家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治國理念上,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它一方面體現(xiàn)的是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轉變,另一方面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十六大報告又明確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所有這些都是我國在政治制度建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不足,那就是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權利意識的要求。如何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推動下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主政治制度,保障公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使之與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的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相適應,從而妥善解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利益階層的分化帶來的新的矛盾沖突,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三、我國民主政治的倫理建構
我國民主政治的倫理建構是由政治的倫理特性所決定的,是指民主只有成為社會成員自覺認同和遵循的價值理念、心理法則和道德規(guī)范,成為人們一種自覺的行為和習慣,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民主。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倫理性特質一方面為我國民主政治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另一方面也在事實上造成民主政治建設的真正藩籬,使得我國民主政治建構的倫理維度具有更為根本性的意義。
(一)政治的倫理特性決定了民主建構的倫理維度。政治為眾人之事,政治的產(chǎn)生是人類群體生活有序的需要,因此,政治天然要處理如何待人的問題,這就規(guī)定了民主所具有倫理道德的意義。民主倫理建構的意義在于民主本身成為人們政治生活中的至上的道德法則,在于在任何社會政治行為中都要承認人、肯定人、尊重人,也即黑格爾所說的要有使人“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的自覺?!? 〕 (P46 )缺少了人民群眾習慣性的、自覺的參與和監(jiān)督,任何一種社會政治行為都體現(xiàn)不出民主性,民主作為至上的道德法則就會落為一句空話。梁啟超先生曾說:“政治習慣不養(yǎng)成,政治道德不確立,雖有冠冕世界之良憲法,猶廢紙也?!?〔9 〕 (P152 )這就意味著,民主制度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都還只是民主政治的外在保障,在更為根本的意義上,民主政治是民主精神和價值理念的內化,是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法則和行為習慣。如果處于民主制度當中的人的內心沒有民主的道德法則,沒有對民主與法治的敬畏,沒有民主的習慣,那么任何完美的制度設計都只能是空的,而所謂的民主也只能是虛假的,在政治實踐中則必然會出現(xiàn)“打民主旗號,行專制之實”的吊詭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反映的是民主的應然性和實然性的矛盾,也就是說,當民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成果成為一代又一代人不斷追求的理想和信仰時,它寄托的是社會主體——人對未來社會的一種美好期許,人是在此間的,而且是作為一種價值主體而存在的。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民主又往往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缺陷,本應在此間的人卻由于種種利益因素的驅動而游離在外。在公共權力的掌握者一面,往往體現(xiàn)為他自身不受權力的制約,甚至揮舞手中權力的大棒,將公權力變成為己謀私利的工具;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則表現(xiàn)為退讓、沉默、甚至漠然。何以會如此?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們往往會將實現(xiàn)民主的重心放在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上,卻忽視了制度當中人的民主精神的內化和培養(yǎng)。因此,任何形式的民主建構都不可忽視倫理的維度。
(二)中國傳統(tǒng)倫理型文化對我國民主政治建構的雙重性作用。我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我國民主政治的建構天然具有豐厚的倫理思想資源。綜觀起來有三種:一是肯定和重視人。如《周易》講“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禮記》言:“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孔子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保ā缎⒔?jīng)·圣治章第九》)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保ā兜赖陆?jīng)·二十五章》)荀子認為宇宙中“人有氣、有生、有知并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强隙ㄈ说膬仍谄降刃浴H缈鬃訌娬{,人人皆可“學以致其道”,皆可成為圣賢,成為君子,這是對人的自主性的信任,是一種強調內在平等的平等,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人的尊嚴才能夠建基。三是“至善”的社會理想?!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保ā洞髮W·禮記》)這是一條由開明自己的德性而仁愛他人達至社會至善的道德圓滿之路,是人格完善和社會至善的內在統(tǒng)一。毋庸置疑,重視人,肯定人的內在平等性,強調人格的完善,追求至善的社會理想,都對我國民主政治有著重要意義,或者說,這些內容本身就內含于我國民主政治之中。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特質同時也規(guī)定了人在政治體系中的高下尊卑地位,由此形成的“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唯上唯權意識,官民之間“官令民行”的統(tǒng)治與順從關系,不僅意味著傳統(tǒng)中國“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之間存在著某種背離,需要理論上的創(chuàng)制以實現(xiàn)傳統(tǒng)思想資源的現(xiàn)代轉化;而且這種文化意識的慣性遷延至今,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體制之下,表現(xiàn)為公權私有、以權謀私、鄙棄民眾、唯上是從等思想作風,在事實上成為實現(xiàn)民主的藩籬。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民主政治的建構更為根本的維度是民主倫理。
(三)我國民主政治倫理建構的基本途徑。我國民主政治的倫理建構是民主精神和價值理念內化為人們內心至上的道德法則和道德操守,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自覺行為和習慣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必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的民主倫理化,二是制度的民主倫理化。
所謂人的民主倫理化是指民主作為道德法則和道德規(guī)范為人們所奉行和遵從。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的雙重性特質,決定了我國民主建構中人的民主倫理化既要承繼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尊重人肯定人的內在平等性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又要對在社會政治行為中實際存在的尊卑高下意識根本改過。以政府與人民、官員與百姓的相對關系來講,就是實現(xiàn)官民平等,也即代表政府的公職人員要擺脫官架子,平等待民,自覺接受人民對其行使公權力的監(jiān)督。在人民或百姓這一面要有“公民意識”,要習慣于做國家社會的主人,而不是“子民”、“順民”、“臣民”,要有自覺主張公權力的習慣和勇氣。只有人民(包括官和民)心中真正樹立起民主的至上法則,民主政府下的每一個人才會在“公共餐桌”上保持克制,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所謂制度的民主倫理化是指民主作為制度建設的原則和價值在制度建設和評價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表現(xiàn)為:
第一,民主是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xiàn)的是對人民參與權的尊重和對民意的重視,強調的是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過程必須要有堅實而廣泛的民意基礎,以便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制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第二,民主是政治制度本身所蘊含的價值理性。從本義來講,對民主的追求在于防止少數(shù)人專權從而保護多數(shù)人的權益免受侵害。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本身就是政府、人民和社會各個群體和社會組織的合道德要求,其價值目標在于不斷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xiàn)“至善”的社會理想。
第三,民主制度的規(guī)約性。規(guī)約是指規(guī)范約束,民主制度的規(guī)約性是指用既有和不斷完善的民主制度規(guī)范約束制度當中的人的行為習慣,使之符合民主原則、民主價值、民主程序等。如若說人的民主倫理化強調的是人在內心深處根本改變傳統(tǒng)存在的高下尊卑意識,那么民主制度的規(guī)約則強調支撐這種改變的外在的制度安排,缺少這樣的支撐,我國民主政治的建構就會變?yōu)槿巳烁哒劽裰鳌⒐?、正義,而事實上卻是專權、不公,則會依然無法逃脫傳統(tǒng)“道統(tǒng)”和“政統(tǒng)”內在緊張的歷史窠臼。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4〕房 寧.民主政治十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8〕〔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 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9冊·專集(50)〔M〕.北京:中華書局,1989.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