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耕
〔摘要〕 政黨社會工作是體現現代政黨功能的有效載體。國外政黨社會工作的經驗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重要手段,以民意調查為首要環(huán)節(jié),以基層黨組織為實施主體,以城鄉(xiāng)社區(qū)為主要陣地,以群眾社團為外圍組織。其啟示主要是:應用現代技術,實現黨的社會工作信息化;建立體制機制,實現黨的社會工作日常化;重視青年力量,實現黨的社會工作年輕化;重視能力培訓,實現黨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化;擴大社會基礎,增強黨的社會工作的開放性。
〔關鍵詞〕 國外政黨,社會工作,信息化,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2-0057-04
政黨從本質上說是為一定階級或階層的意志和利益訴求而追求執(zhí)政地位的政治組織。它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是利益表達功能,二是利益綜合功能。縱觀國外政黨的政治實踐,可以看出政黨社會工作正是體現現代政黨這兩大基本功能的有效載體??偨Y國外政黨社會工作的經驗與啟示,對我黨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對政黨功能的客觀要求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客觀現實,鞏固執(zhí)政地位,現代政黨越來越需要加強社會工作。
(一)現代社會的階級分野日趨模糊。保持與群眾的聯系是實現政黨功能的基本條件,也是執(zhí)政黨獲得執(zhí)政合法性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原來凝聚力強大的大群體逐漸為眾多的小群體所取代,社會的階級分野已不像過去那樣明顯,而是變得越來越模糊,黨派認同也逐漸弱化。尤其是在西方社會,政黨都是在政治競爭的環(huán)境下生存和活動的,政黨與民眾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多地被比作商家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在內閣制國家,還是在總統(tǒng)制國家,大多數政黨都是圍繞選舉這一中軸而運行的。政黨為了贏得大選,必須加強與民眾的聯系。正因為如此,許多政黨宣布自己為“全民黨”,并專門設立了從事民眾工作的地方組織,以保持政黨與民眾之間經?;⒅贫然穆撓?。政黨取得執(zhí)政地位后,要使自己保持足夠的合法性,得到民眾的認可和繼續(xù)支持,也必須建立起科學完善的黨的社會工作機制,通過黨的社會工作較好地體現執(zhí)政黨與民眾之間的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這既能保證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又能使民意得到順暢的表達。
(二)現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間化趨勢明顯。伴隨著現代社會階級分野日益模糊的現實,不同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也不再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和吸收,體現出明顯的寬容性。這實質上就是要求各個國家的政黨對意識形態(tài)采取更加實用的態(tài)度,走意識形態(tài)中間化的道路。意識形態(tài)中間化原則上在多黨制國家既能夠防止或減輕政黨輪流執(zhí)政時引起的動蕩,也能夠延續(xù)政黨執(zhí)政以及政黨本身的生命力。在“一黨獨大”并長期執(zhí)政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中間化也能夠把黨執(zhí)政的根基建立在廣泛的社會階層基礎上。但是,意識形態(tài)中間化也使執(zhí)政黨憑借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來凝聚群眾、凝聚社會的力量降低,不能像過去那樣使本階級的群眾義無反顧地支持你。因此,執(zhí)政黨為了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就需要通過黨的日常社會工作向社會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如歐洲一些國家的社會黨將過去由黨員干部召集選民集會的方式,改為自己深入集市、酒吧、娛樂場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直面群眾,體察民情,宣傳黨的主張。日本自民黨為了加強與選民的聯系,要求黨的國會議員在社區(qū)培育自己的地盤。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國會議員,在每周一次的選民接待日時,須佩戴黨徽,細心處理居民提出的包括協助申請營業(yè)執(zhí)照,豁免交納罰款、消滅鄰里蚊子等等各種要求。
(三)現代社會群眾社團逐漸壯大。公民社會是西方國家政治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共同體,其中豐富多彩的社團組織是公民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甚至可以說,結社對于公民社會的重要性不亞于選舉對于民主的意義。在西方城市社區(qū),一般都有很多種非政府社團組織,如教師有教師工會,環(huán)保人士有環(huán)保組織,殘疾人有殘疾人組織等等。社區(qū)內的選民至少屬于這些非政府社團組織中的一個,有的還是幾個社團組織的成員。這些社團組織有自己的利益傾向,它們與政黨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平等關系多于一方對另一方的領導和服從關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黨通過黨的社會工作加強同群眾社團的聯系,對政黨上臺執(zhí)政或保持執(zhí)政地位更具有重要的意義。美國民主黨就規(guī)定,基層選區(qū)主席要“熟悉基層選區(qū)的分界線、經濟狀況以及它的企業(yè)、學校和商業(yè)機構”,“參加家長教師協會和其他公民組織”。
二、國外政黨社會工作的基本經驗
(一)以信息技術為重要手段。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fā)展,政黨的運作逐漸向媒體化方向發(fā)展,媒體成為政黨進行政治推銷必不可少的工具。各國政黨特別是西方政黨變以往被動應付新聞媒體的局面為主動加強與媒體的聯系,日益重視通過大眾傳媒塑造政黨形象,宣揚本黨主張,并利用大眾傳媒充當選舉工具,以提高政黨候選人的社會聲望。利用因特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擴大黨的宣傳陣地,注重利用媒體塑造黨的領導人形象已經成為政黨獲得選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政黨往往選擇善于同媒體打交道的人作為政黨領袖,然后通過媒體精心設計領袖形象來傳遞政黨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理念,進行政治宣傳,贏得大眾的政治支持” 〔1 〕 (P240 )。政黨運作的媒體化傾向,甚至使黨的基層組織和普通黨員在選舉中的作用不斷弱化。
(二)以民意調查為首要環(huán)節(jié)。西方某些政黨在處理與民眾關系方面有一些好的制度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民意調查來掌握社情民意。各種民調機構或許會有一定的派別傾向,但其調查的數據往往都會有一定的真實性,是一種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嚴肅的民意調查結果不僅會影響政黨的政治戰(zhàn)略、政策和綱領,而且影響選民的投票選擇。1984年,英國工黨建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民意調查的委員會,一方面以各選民群體為調查對象,了解選民態(tài)度的整體變化,另一方面對特定選民的態(tài)度進行研究,以便更深入地連接選民,把握選民精神情緒的發(fā)展脈搏,從中分析提煉,為工黨的戰(zhàn)略決策提供思想支持。另外,為了掌握民意,還有不少政黨建立了自己的思想庫。思想庫除了直接提供思想、思路、政策、方案等知識和信息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作為政黨與社會或民眾溝通的橋梁。
(三)以基層黨組織為實施主體。民眾工作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體制來加以實施。依靠基層黨組織廣泛地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擴大黨的影響,鞏固黨的群眾基礎是國外政黨的一個最普遍做法。如日本共產黨黨章規(guī)定,在每個車間、學校、一定的地區(qū),只要有3名以上的黨員就可以組成一個黨支部,黨員的活動、組織和黨的生活要以支部為單位來進行;埃及民族民主黨規(guī)定,下級黨組織每月要向上級黨組織作書面匯報并明確基層黨組織的職責之一就是研究與群眾利益有關的問題,并做好相關工作;古巴共產黨黨員分為基層、中級、高級三個等級,基層為支部,承擔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具體事務,在群眾中開展了許多活動。政黨通過基層黨組織的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把政黨及其候選人的意圖向民眾有效傳達;另一方面還可以把民眾的利益要求及時有效地收集起來加以綜合、轉換,使政黨及其候選人把握選舉動態(tài)和人民的所思所想。具體做法:一是通過強化黨內組織和紀律約束,動員本黨黨員在重大的政治活動中全力支持本黨;二是通過建立和利用本黨的后援支持組織如競選服務班子、選舉后援會、正式的政黨外圍組織(如工會、農民協會)進行廣泛深入的動員;三是以政治精英個人為中心,廣泛加強同選民的個人聯系,鞏固政黨特別是政治家個人的民眾基礎。
(四)以城鄉(xiāng)社區(qū)為主要陣地。黨的社會工作只有進入民眾日常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國外政黨社會工作的經驗表明,社區(qū)是開展政黨社會工作的基本空間。在英國,工黨和保守黨在全國各社區(qū)都設有區(qū)委員會(政黨的基層組織),并通過區(qū)委員會設立俱樂部,提供書報閱覽、電視欣賞或其他娛樂設備歡迎社區(qū)群眾參加?;鶎狱h的社會工作就是在像這樣的社交活動中進行的,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作為政黨基層組織的投票區(qū)委員會深信,只有在社區(qū)把一切社會服務工作做好,社區(qū)選民才會投該政黨的票。把城鄉(xiāng)社區(qū)作為黨的社會工作的主要陣地,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數外國政黨的競選活動都是自下而上的,涉及國家權力的選舉都是從基層社區(qū)開始的,選區(qū)和社區(qū)密切聯系在一起;二是政黨的大多數社會工作是通過基層組織來展開的,而政黨基層組織盡管也有部分設置在企業(yè)、學校,但大多數政黨都是以社區(qū)為基層依托的,即使是企業(yè)、學校中黨的基層組織也是以社區(qū)為基礎的;三是社區(qū)是政黨與選民相互溝通的最便利途徑,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展開。因此,盡管大眾傳媒、互聯網等越來越成為外國政黨競選中的重要武器,但是黨的社會工作還是以社區(qū)為基礎陣地。
(五)以群眾社團為外圍組織。西方社會的群眾社團基本都是建立在自發(fā)秩序基礎上的。正如埃莉諾所說的那樣,一群相互依賴的委托人,“把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從而能夠在所有人面前對搭便車、規(guī)避責任或其他機會主義行為誘惑的情況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2 〕(P51)。群眾社團,包括較大型的群眾組織和較小型的民間社團,是政黨開展社會工作必須依托的社會力量,也是重要的工作路徑和組織環(huán)節(jié)。不少政黨把這些民間社團稱為自己的“外圍組織”,注重與其互動,運用群眾社團,擴大政黨社會工作的影響。如英、法、德、瑞典等國的社會黨(包括一些綠黨),不僅注意加強其外圍團體如工會、婦女組織、青年組織的聯系,而且還通過黨的社會工作致力于擴大同各種社會團體的聯系。有些西方政黨甚至吸收群眾團體為團體黨員,如英國工黨的大部分黨員都來自作為團體會員的工會。這些群眾社團的活動,延伸了黨的社會工作的作用,有利于政黨真實地了解和反映民意。共產黨方面,朝鮮、越南、老撾、古巴、日本、法國、葡萄牙乃至美國的共產黨也都有自己下層的青年團等群眾組織,在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這些群眾組織數量多、成員多、覆蓋面廣,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部分黨的社會工作。
三、國外政黨社會工作的有關啟示
世界各國政黨社會工作在指導思想、工作對象、方法手段、制度規(guī)范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變化和改進發(fā)展,對我黨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應用現代技術,實現黨的社會工作信息化?,F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引發(fā)和推動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ヂ摼W、電信網、電視網等因其具有便捷性、多元性、層次感、多角度的特點,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現代技術形式對群眾開展社會工作已成為現代政黨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樣,我黨開展社會工作,也應當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我黨的各級領導人要定期在網上與群眾對話,加強與群眾溝通,引領群眾、動員群眾,實現虛擬社會向實體社會的正向擴散;要及時了解輿情,暢通民意訴求,認真對待和處理好網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二)建立體制機制,實現黨的社會工作日?;?。要始終保持黨同群眾的聯系僅僅利用現代技術傳遞信息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整套的體制機制,以確保黨的社會工作進入群眾的日常生活,否則難以取得真正的效果。一方面,要提高黨員干部的制度意識和制度水平,自覺加強黨的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特別是區(qū)、縣黨組織要積極對基層黨組織的實踐探索予以總結、交流,在充分論證、反復探討的前提下,使其落實為各項制度規(guī)范,通過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整合黨的社會工作資源,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要在黨的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深化”、“細化”上下工夫,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另外,還要充分考慮制度建設的后續(xù)措施和配套措施,針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斷完善制度規(guī)范,使各項制度相互聯動,形成嚴密的有機體系。
(三)重視青年力量,實現黨的社會工作年輕化。青年時期是人生創(chuàng)新能力充分顯示的高峰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但同時,青年時期也是人的生理、心理劇烈變化的時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這一特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把對青年的社會工作放到一個突出位置,是現代政黨的共性所在。同樣,我們在這方面必須予以重視。加強對青年的社會工作,一要進一步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搭建舞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二要維護好青年的權益,滿足青年在學習、生活、就業(yè)、文化娛樂等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特別要切實幫助困難青年群體解決學習、就業(yè)、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三要使更多的青年人來參與黨的社會工作,促進黨的社會工作者年輕化,進一步推進以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為重點的青少年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使青年在奉獻社會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重視能力培訓,實現黨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化。事業(yè)興衰,關鍵在人。對此,大多數國外政黨都加強了對政黨干部,特別是黨的基層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訓練。專業(yè)化,是對新形勢下提高黨的社會工作能力水平的新要求,也是黨的社會工作發(fā)展方向之一。就我國而言,加強能力培訓,實現黨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化,既要著力提高現有黨的社會工作者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解讀、分析能力,使其能用喜聞樂見的語言為廣大群眾解疑釋惑,又要通過內選、外調、下派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引進一批新人以充實黨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另外,還要根據目前黨的社會工作者特別是基層黨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在待遇方面偏低的現象,提高其物質待遇,增強黨的社會工作的吸引力。
(五)擴大社會基礎,增強黨的社會工作的開放性。西方政黨執(zhí)政模式是以競選和組閣為中心的,競選獲勝是政黨執(zhí)政的唯一途徑。而要贏得選舉,就必須發(fā)揮政黨的利益整合功能,爭取盡可能多的群眾支持。因此,國外不少政黨都在努力增強黨的社會工作的開放性以擴大黨員隊伍和社會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體制機制的調整,引發(fā)了利益格局的變化。黨如何同化和吸收新生社會利益主體,加強黨與他們的密切聯系,是黨的社會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只有增強開放性、包容性,才能得到廣泛認同,才能把新生社會主體化為自己的社會基礎,增強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這就要求黨和政府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使各階層溝通、協商和妥協,同時規(guī)范市場行為,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并在市場失效的環(huán)節(jié)和場合顯示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民主制度的建立,創(chuàng)建各種溝通渠道,使各階層的意見得到通暢表達,以減少不同階層的摩擦和碰撞。
參考文獻:
〔1〕周敬青.中外執(zhí)政黨制度建設論綱〔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2〕〔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陳旭東,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
〔3〕施 凱.黨的社會工作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孟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