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1368),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國同時存在。元代通商政策優(yōu)惠,據統(tǒng)計,和元代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qū)由原來宋代的50多個發(fā)展為140多個,世界各地的商人們,通過海路、陸路來到中國,在通商的同時,文化的傳播日益廣泛。元青花就這樣帶著濃郁的異域風情,裹挾著元蒙鐵蹄所到之處的。
I元青花與景德鎮(zhèn)
說起元青花,必然提到景德鎮(zhèn)。在瓷史中,可以說元青花就是景德鎮(zhèn)的代名詞。
景德鎮(zhèn)于東晉時期建鎮(zhèn)。以前曾稱新干鎮(zhèn)、昌南鎮(zhèn)。宋代景德年間(1004—1007),宋真宗命景德鎮(zhèn)燒御器,于底書“景德年制”款。因為那種瓷器光致茂美,故四方仿效,將之稱為景德鎮(zhèn)瓷。此后景德鎮(zhèn)之名遂起,而昌南鎮(zhèn)之名則漸漸不用。宋政府根據既成事實,正式將鎮(zhèn)改名為景德鎮(zhèn)。
景德鎮(zhèn)陶瓷業(yè)始于漢代,至今歷兩干余年而不衰,得益于它得天獨厚的有利于制瓷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環(huán)境。景德鎮(zhèn)附近的高嶺土、瓷石、釉料、耐火材料等自然資源蘊藏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將它們運到景德鎮(zhèn),近者數華里,遠者百華里,非常方便。景德鎮(zhèn)處于萬山之中,也處于昌江中游。昌江發(fā)源于安徽祁門大洪山中,與其支流西河、東河匯合于景德鎮(zhèn)。從這里,可經鄱陽湖出長江,直去東海。元代,景德鎮(zhèn)瓷器原料的供應和產品出口,主要依賴于流經鎮(zhèn)區(qū)的昌江各條支流與昌江下游。著名的元青花產地湖田窯就位于流經鎮(zhèn)內的昌江支流——南河兩岸。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宋代就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司務所,朝廷遣官督瓷以貢京師。光致茂美的“景德年制”瓷也使景德鎮(zhèn)名揚中外。
元代政府對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非常重視,朝廷在景德鎮(zhèn)設置了“浮梁瓷局”。《元史》卷八十八記載:“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瓷器?!边@是元代在地方上設置的,唯一掌燒瓷器的官方機構?!案×捍删帧敝吝t在泰定年間(1324-1327)就被撤銷了,代之而起的是“稅課局”——元代中央政府在景德鎮(zhèn)設置的專門收瓷窯稅金的機構。課稅局長官由地方行政長官兼任,稱“提領”。燒造官窯瓷的政策是“有命則供,否,則止”。“有命則供”時,在民間窯場中燒官府的定燒器,再印上“樞府、“太禧”、“福祿”等銘款,以示與民間用瓷的區(qū)別,“樞府”卯白釉印花器就是一例?!毒暗骆?zhèn)陶瓷史稿》曾經介紹說,元泰定時期,止脫為提領,課民窯,因為他對民窯的剝削稍輕一些,于是民窯一時稱盛。
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時連年戰(zhàn)爭,全國各地各大窯場在戰(zhàn)火中茍延殘喘,生產均屬于低潮時期。景德鎮(zhèn)并非這次動蕩中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元代初期全國人口銳減30%的情況下,景德鎮(zhèn)人口卻大幅度增長,從宋咸淳五年(1269)到元代前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代有兩個至元年號)的21年間,凈增了40%。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稅的暫時延緩,免遭戰(zhàn)火的幸運,使景德鎮(zhèn)元代瓷業(yè)大發(fā)展,這是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景德鎮(zhèn)的歷史大背景。
Ⅲ元青花的分期
據對國內現在所知的1 00多件元青花的統(tǒng)計,80%為出土品,傳世品中也有一部分為出土采集品:而國外卻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殘片出土,而且除了東南亞地區(qū)以外,其他地區(qū)出土的元青花質量都很高。
景德鎮(zhèn)水路交通方便,沿昌江至鄱陽湖,可再分兩路:一路北上至九江,沿長江可達沿海口岸,再輸送日本等地。另一路溯贛江而上至贛州,再分兩路:一路入閩至泉州,一路入粵至廣州,后者可以輸往南洋。這是景德鎮(zhèn)瓷得以大量外銷的地理條件。
10世紀以后,中東地區(qū)藍彩陶器的制作一直未中斷,但由于原料、技術方面的原因,始終達不到中國青花瓷質量的水平。元朝政府對外交往的發(fā)展,又重新喚起了中東國家對中國青花瓷的渴望。景德鎮(zhèn)利用青白瓷的胎釉,中東地區(qū)進口的鈷料生產元青花。這些是元青花大發(fā)展的市場背景。而國外的200多件元青花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博物館,埃及開羅、伊朗德黑蘭,英國、美國、日本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中。
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我們可以作這樣大膽的推測,元青花的外銷可以分為元代和元末明初這樣兩個階段,主要目的應該是為政府賺取銀元,這應該是蒙元政權和朱元璋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1351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生產了著名的有“至正十一年”年款的青花象耳瓶:也在那一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zhàn)中,朱元璋取得了勝利,自此,朱元璋政權間接地掌握了景德鎮(zhèn),而生產元青花的經濟利益應該是他們十分明了的。元青花外銷的主要地區(qū)是蒙元統(tǒng)治地區(qū)和伊斯蘭文化圈地區(qū),這兩個地區(qū)對藍色和白色的偏愛則是元青花在此地暢銷的文化背景。元青花的外銷地主要有蒙元統(tǒng)治地區(qū)、北非和西亞地區(qū)(埃及、土耳其和伊朗)、印度地區(qū)、東非及阿拉伯半島沿海地區(qū)(坦桑尼亞、肯尼亞和阿曼等)、東南亞地區(qū)(主要有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以及日本。
Ⅲ元青花的分期
青花分為早、晚兩期,以14世紀40年代為時間界限。
早期發(fā)色比較灰暗的一部分元青花屬于這一時期。典型器物為杭州出土的元初三件觀音、四靈蓋罐、谷倉、“戊子年”銘纏枝靈芝紋罐、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菊花紋三足帶座爐。這一時期的品種還有青花釉里紅。
早期元青花是湖田窯在元代出現的新產品,它迎合了蒙古人和伊斯蘭人對白地藍彩瓷器的需求,但此期鈷料發(fā)色偏灰藍。采用優(yōu)質鈷料,生產出成熟的發(fā)色濃艷的高檔元青花,再出口到海外,是元代朝廷牟利的一種方式。
晚期此期為元青花的成熟期,發(fā)色濃艷和灰暗的器物并存。這批器物在國內大都出于窖藏,少數出于墓葬,大多數無確切紀年。發(fā)色灰暗的器物多為一般日常生活器,產量較多,典型器為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菊花紋三足帶座爐。發(fā)色濃艷的器物是高檔瓷,產量有限。典型器是至正十一年銘云龍紋象耳瓶。象耳瓶高63.3厘米,青花發(fā)色濃艷,有“鐵銹斑痕”,白釉地泛青,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八層:纏枝菊、蕉葉、飛風、海水、云龍、波濤、纏枝牡丹、雜寶變形蓮瓣紋。頸部從右自左,有楷書銘文5行62字:“信州路五山縣順城鄉(xiāng)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后期的時間下限至明初,元末明初為這一時期的特殊階段。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元朝廷在景德鎮(zhèn)的統(tǒng)治己經動搖。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在1361年至1368年明朝建立的這段時間內,景德鎮(zhèn)大部分時間在起義軍控制之下,元末即指這段時間。明朝建立以后,明洪武朝初期有一批青花瓷,帶有明顯的成熟期元青花風格,不同于典型的洪武期青花與釉里紅。明初即指這段時間。期盼今后能有明確紀年的此期器物出土,使這段時期青花瓷的面貌更為清晰。江西省玉山縣出土的洪武款青白釉罐,高9厘米,口徑7厘米,胎體厚而色灰白,胎質疏松,直口,豐肩,圓腹,高足平底,足部露胎,粘有砂土??谘叵录绮繅河螌訉挻T蓮瓣紋,器腹中問,順銜接處刻劃一周行楷書“洪武七年二月二日造此”紀年款。罐子的造型豐滿莊重,具有元、明器物造型渾圓的時代特征,如果以此參照排對青花瓷器型,也許會對確認此期器物有所幫助。
Ⅳ青料
運用于元青花瓷的青料有三種狀況,即發(fā)色比較灰暗的粗料,發(fā)色湛藍的細料,還有粗料和細料并用。
發(fā)色比較灰暗的粗料采用這類粗料的青花呈色青藍或者褐色。江西豐城后至元四年(1338年)谷倉的青料發(fā)色藍中略灰,兩筆相交處色塊較深,起筆收筆處呈褐色圓珠狀,色料堆積處泛出褐色。谷倉的青花發(fā)色,淺處為灰藍色,重處為褐色。這件谷倉被稱為青花釉里紅谷倉,但是它不是后來意義上的釉里紅,釉里紅的呈色劑是銅紅。這件谷倉并未做測試,但從器物本身與其他器物的鈷料分析,褐色的產生是因為青料中含鈷量相對少,而鐵錳的含量相對高的緣故。這種現象只會發(fā)生在含鈷比例小的青料中。青花呈色清淡時,表現為藍色,而色料堆積處,因色料中鐵、錳比例的相對提高,而發(fā)生質變呈褐色。這種看法的根據是,褐色的出現與鈷料中所含鐵、錳元素的百分比有關,也與窯爐內的化學氣氛有關,這兩種元素在氧化氣氛中都會出現褐色或褐紫色。谷倉上的褐色應為錳和鐵的呈色。
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菊花紋三足爐,紋飾的筆畫交接處亦有青料堆積,但并不呈褐色,而為“鐵銹斑痕”。雖然三足爐青料與樓閣式谷倉均為粗鈷料,但是由于鐵的組分不同(有高鐵、低鐵兩種)和燒造時窯溫的差別,聚釉處會有褐色和“鐵銹斑痕”兩種色澤呈現。
還有一說認為上述現象是銅所致,因為銅經高溫后,也可呈藍色或褐色。
發(fā)色湛藍的細料這類細料為高鐵型青料。湖田窯址元青花的青料主要色素含量,鈷占10%,三氧化二鐵占41%,錳占0.7%,錳鉆比為0.01:0.06,鐵鉆比為2.21:3.02。細料所繪青花呈色有青翠沉著和靛青泛紫揚艷兩種色調,均有鐵銹斑痕。細料繪畫的元青花,布局繁密,大部分用多層裝飾帶,少部分用適合紋樣裝飾。元青花中大件多屬此類。
粗料和細料并用在檢到的元青花瓷片上,發(fā)現有粗料和細料并用的情況。據湖田窯址調查報告提供的資料分析,南河南岸生產的主要是細料元青花,北岸生產的主要是粗料產品。南河南、北兩岸的窯場有不同的產品,也有不同的外銷地。至正十一年云龍紋象耳瓶應該出于南河南岸的窯場。從地圖上看,信州路玉山縣位于景德鎮(zhèn)的東南面,即現在的上饒地區(qū)玉山縣,從這里到南河南岸定燒瓷器,順理成章。
Ⅴ紋飾
青花的布局以多層裝飾帶為主,多見實筆繪畫,題材最常見動物、植物和人物紋。
布局
元青花的布局有多層次裝飾帶與適合紋樣兩種。多層次裝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上十層,帶布局雖然層次比較多,但多而不亂,層次清楚,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即是。適合紋樣元青花的布局只在口沿或者足部有一兩層輔助裝飾帶,器身裝飾一整幅紋飾,如展之,恰如一幅青花水墨畫,如湖南常德出土的“蒙恬將軍”玉壺春瓶。
筆法
多見實筆繪畫,線條描繪,用筆酣暢有力,干脆利落,整體感強,也有勾勒渲染,還有拓、皴等筆法。值得注意的是主題牡丹紋的外輪廓畫成小花瓣式,留一道不清晰的白邊。
題材
元青花上的常見主題紋飾有動物、植物、人物和詩文四類。動物常見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比較有特色的紋飾是龍紋,為小頭細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龍身有魚鱗狀和網格狀兩種。植物常見牡丹、蓮、蘭花、松、竹、梅、葡萄等瓜果,還有靈芝、蕉葉和艾葉等。人物故事多繪于罐、梅瓶、玉壺春瓶上,時代多為元末明初。繪人物故事題材的共有十余件,如高士四愛圖梅瓶為其中一件。梅瓶頸肩部為鳳穿花紋,腹部為花形開光高士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明青花也有高士圖繪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蘭),開光外插以三角形卷草紋:脛部是如意云頭蓮瓣紋,夾大括號式的仰蓮。細輔助裝飾帶為花葉式曲折紋和卷草紋。詩文極少,僅見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景德鎮(zhèn)窯青花詩文把杯,上書“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典型輔助紋中,窄裝飾帶多見卷草紋、蓮瓣紋、花卉紋、海水紋、八寶紋、回紋、斜方格紋,寬裝飾帶有各種纏枝花卉,鳳紋、蕉葉紋。器物頸部的蓮瓣紋也有不同的細節(jié)區(qū)別,有的蓮瓣中繪道家雜寶,如火珠、古錢、玉磬、祥云、方勝、犀角等,有的繪海石榴花紋,有的繪垂云紋。
元末明初的重要特征是在梅瓶、罐、玉壺春瓶等琢器的脛部有大括號形狀的蓮瓣頭,它們腹部的主體紋樣有些是人物紋,應該是朱元璋于1351年奪取景德鎮(zhèn)以后的產品。
品種
元青花的品種有五種:白地藍花、藍地白花、青花釉里紅、外繪畫內印花、繪畫與淺浮雕式印花并用于一面。第一種白地藍花的數量最多。銷往中東的大盤,白地藍花和藍地白花往往同時使用,如蕉石瓜果紋菱口盤,內壁共三層紋飾口沿飾落花流水紋,腹部為藍地白花的纏枝花果紋,而盤心飾白地藍花的芭蕉、葡萄、竹石、瓜果紋。第三種青花釉里紅,青花和釉里紅是元代瓷器中的姐妹花,但是兩個品種同處一類的為數不多,河北省博物館藏青花釉里紅獅紐蓋罐為其中佼佼者。第四種外繪畫內印花,多見于元末明初時的高足杯上,杯外壁繪畫,內壁印花。第五種是淺浮雕式凸印花,繪畫與淺浮雕式印花并用于同一畫面,淺浮雕式印花多為青白釉,它是高檔外銷瓷,如天民樓收藏蕉葉花果紋菱口盤,高7.8厘米,口徑42.5厘米,內腹壁為纏枝花果紋裝飾帶,花卉和葡萄等花果均為凸印花,紋樣外用鈷料填地,紅海出土的元青花花卉紋盤也是這樣的品種。
元青花的五個品種,從裝飾手法可以分為四種——直接繪畫、先刻后畫、外繪畫內印花、印花與繪畫并用于一面。直接繪畫最常見。先刻后畫多見于成熟期主體紋飾的牡丹花上,以表現花卉葉莖,方法是先在胎上刻出短花莖或者龍紋,然后再繪鈷料,燒成后刻莖處的顏色深于其他部位。
胎釉
元青花的胎色不甚潔白,胎質疏松,氣孔率為5.02%,燒成溫度為1250℃±20°。有些胎體厚的器物燒不透,瓷化程度不強。白釉泛青,有的以淡青白釉為地,釉面光潔,配方為釉灰8%-9%、釉果91%-92%。
造型
元青花的器型按用途分為日用品、供器、鎮(zhèn)墓器三大類,以竹節(jié)把高足杯、帶座器、八棱器、鎮(zhèn)墓器為特色,梅瓶、罐、玉壺春瓶、高足杯和大碗比較多。相比國內,國外元青花大器較多。國內元青花依造型有梅瓶、凈水瓶、玉壺春瓶、蒜頭瓶、蓋罐、壺、執(zhí)壺、缽、匣、碗、盤、杯、帶托盞、叵、高足杯、筆架水盂、觚、三足爐、觀音像、帶座蒜頭瓶、梅瓶、爐、塔式瓶、四靈蓋罐、樓閣谷倉等類別。元青花的造型有以下幾個等點:第一、高足杯、玉壺春瓶、蓋罐、梅瓶、大盤五種造型的器物最多。
第二、高足杯為元青花中最具特色的造型之一。早期元青花中,高足杯比較多。根據統(tǒng)計,約占器物總數的22%。高足杯又稱馬上杯或高足碗,圈足多作竹節(jié)狀,一種腹部呈弧式,另一種為斜直腹斗笠式,僅見河北省定縣窖藏中所出梅月紋高足杯一例,這種造型受宋代景德鎮(zhèn)窯斗笠碗的影響。竹節(jié)式杯把至少有
三式:四棱竹節(jié)式、七棱竹節(jié)式、竹節(jié)喇叭式,還有極少見的轉心式高足杯。高足杯始于元代,它適用于蒙古人善騎喜飲的習俗,最初為馬上飲酒而制,明代以后也稱把杯,作為供器使用,可以擺放果實。
第三、連座器多。造型有連座梅瓶、連座蒜頭瓶、連座爐、連座凈水瓶、連座香爐。
第四、扁瓶和八棱形等異形器比較多。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開光松竹梅紋八棱罐,造型有帶蓋八棱梅瓶、八棱玉壺春瓶、八棱執(zhí)壺。
第五、鎮(zhèn)墓器及墓志。鎮(zhèn)墓器的淵源可追溯到東吳的堆塑罐,景德鎮(zhèn)窯宋元時期也有青白釉皈依瓶出土,景德鎮(zhèn)元青花的鎮(zhèn)墓器為之繼續(xù)。
第六、蓋罐多為荷葉形,蓋鈕有如意形、荸薺形、獸形等形制。
第七、大件較多,分量較重。
第八、薄胎淺沿平底盤、匝、帶把鳳形壺、方形扁壺為元代造型中獨有。盤子出現菱花口式,一直沿用到明代永樂、宣德時期。
工藝特征
元青花瓷的工藝特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露胎處呈火石紅色,又稱窯紅,形成原因有兩種:一是胎土本身合有鐵質,經燒結轉為呈紅色的氧化鐵:二是匣缽里有墊渣,器物墊在其上形成火石紅。器物裝在匣缽里,在匣缽的底部鋪上墊渣,上面放置器物。墊渣由破碎匣缽碾碎的渣滓和礱糠摻和而成,第一次使用時,里面的含鐵量比較高,器物上所粘到的窯紅就多一些,越到后來,窯紅越少。每鋪墊渣可以反復使用五次左右。
第二、底部有“糊米底”現象,好像大米飯粘在鍋底的糊鍋巴。
第三、圈足外壁施釉不到底,外壁斜削一刀。梅瓶、罐的圈足呈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足。盤的圈足內壁呈向外傾斜式。
第四、玉壺春瓶為釉底,其他器物多為砂底,底部有粘砂和粘釉現象,見明顯旋坯痕。器物底部中心見明顯的收刀點,小器中心為乳點,如元代青花蓮池鴛鴦紋碗的碗底。
第五、澆釉。大器均為澆釉,有的器物在表面有流釉痕跡,如果有滴漏,則會在器底有粘釉現象。
第六、瓶內壁不施釉,罐內壁施釉,但是不均勻。
第七、模制。瓶、罐均先分頸部、上腹部、下腹部和底部分段模制,再拼接粘裝,手摸能感到接坯痕,有的器物外壁也可以隱約看到接坯痕,內壁沒有很規(guī)整的旋坯痕跡。高足杯的杯和把用瓷胎泥黏結。
款識
元青花中,一共發(fā)現10件有確切紀年的器物,其中有5件器物本身帶青花干支年號款,另5件出自紀年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