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鋒
摘要:新形勢下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認識不足、教學過程不科學、缺乏實效性和長效性、教學制度缺失、組織乏力等方面。因此,要探索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思路,科學理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是前提,把握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關鍵,整合教學內容,探索跨學科綜合實踐是保證。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2)02-0021-02
“05方案”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痹诖怂枷胫笇?,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雖然普遍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但整體水平不高,且參差不齊。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轉變思維方式,探索有效開展該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新思路。
一、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
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著諸多的困境,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實踐教學困難重重。從部分院校領導到任課教師乃至學生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視、輕視,導致口頭上重視、行動上輕視現(xiàn)象蔓延,師生交流不暢甚至產生敵對情緒,部分學生只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而認為“缺乏實際價值”的思政課與成才及以后的工作無關緊要。二是教學過程不科學,缺乏實效性和長效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缺乏有機整合,育人功效不高;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或呈現(xiàn)出明顯的市場化、世俗化發(fā)展趨勢;教學形式單一,沒有突破傳統(tǒng)的單門課程的局限,學生的實際參與率很低。據一項調查顯示,53.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1]。三是教學制度缺失,存在明顯的“四無”現(xiàn)象:無教學大綱,造成教學目的不明確、學時學分不統(tǒng)一、內容不規(guī)范;無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分散于各門課程之中各自開展,不適合“05方案”重大調整帶來的變化;無明確教學要求和教學標準,實踐教學缺少可行的實施方案。四是無規(guī)范的考核與評估制度,實踐教學的參與者積極性不高,難以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二、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探索
思政課在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塑造高尚人格道路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承載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使命。完成這一使命的關鍵在于如何建立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科學理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是前提
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綜合分析近年來的主要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誤區(qū):一是將思政課實踐教學曲解為社會實踐活動,甚至主張“把社會實踐的部分從思政理論課的四門課中間分離出去,成立一門新的‘社會實踐課”[2];二是存在泛化的傾向,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等同于社會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對立;三是誤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組織者應該是高校團委、學生工作處、宣傳部等部門的相關人員。觀念上的模糊必然導致實踐中的盲目和混亂,故應科學理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外延,這是有效開展該類課程實踐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雖然眾說紛紜,但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從教學目的看,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為內容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和優(yōu)化其主體能力,最終要將馬克思主義內化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品質,表現(xiàn)為“智慧之用”,故“思政課,特別是其實踐教學,應該定位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提升高校人文精神”[3]。從教學過程看,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組織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為依托,通過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吸收、內化基本理論及原理,強調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參與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從教學效果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綜合性、人文性、滲透性顯著,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學生所進行的實踐在多大程度上觸動學生的心靈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也重申“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可以看出,黨中央和有關部門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高度重視。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外延(形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不乏分歧,但近年來大家的認識基本上趨于一致:從“大德育”的視角出發(f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構建雙層綜合社會實踐體系,包括學校層面和教育教學層面。詳細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層面,其中實踐教學又包括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課堂實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導,主要包括討論、辯論、演講、案例分析、模擬教學等形式,與理論教學內容同步,一般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內進行;校內實踐是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關熱點、難點開展的學生社團活動,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小組、勤工儉學、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則以學生為活動主體,選擇感興趣或有價值的主題展開調研、調查,或者邀請專家、校友來校作報告,如大學生思想狀況等方面的調查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渠道是學校團委等部門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參觀、社區(qū)服務和“三下鄉(xiāng)”等,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外延上有所交叉,但學校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不一定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更不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部。
(二)把握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關鍵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掌握它的基本要求和規(guī)律。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把握好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首先,理論聯(lián)系實際設計出好的主題,是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首要條件。思政課教學內容多、任務重,在實踐教學中設計出科學的主題不僅影響著參與活動的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決定著活動的最終效果。為此,要堅持“四貼近”原則,貼近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實際,貼近學生的專業(yè)、思想、興趣實際,貼近現(xiàn)實社會生活實際,貼近當?shù)氐纳鐣嵺`資源實際,找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精心設計每一次實踐教學的主題。唯有如此,才能既符合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要求和內容,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做到知行合一,取得預期的實踐教學效果。
其次,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規(guī)范操作條件。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受到經費、課時、參與對象、活動內容、社會實踐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因此,要從需要和可能出發(fā),選擇適時適當?shù)姆绞椒椒?,并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比如,高年級的學生可多搞一些在校外進行的難度較大、對個人能力要求較高的社會調查活動,低年級的學生則主要在課堂內、校內開展實踐活動。選擇適當?shù)姆绞椒椒ê?,還要把規(guī)范實施和嚴格要求貫穿于實踐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結束后,以此保證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最后,建立教學效果“雙線”測評與評價體系。這里的“雙線”測評與評價體系是指:一條是以實踐教學主導部門(或主導者)為主線,由其對實施效果進行科學、公平、公正的評價,并以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同時與指導教師(人員)的工作量掛鉤;另一條是以參與實踐的學生為主線,通過“創(chuàng)設主題——獲得體驗——交流經驗——思索提升”,由學生對在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加以梳理整合,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澄清認識、學習理論,進而提高覺悟、增長才干。
(三)整合教學內容,探索“統(tǒng)分結合”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是保證
根據思政課新課程體系,目前高校本科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四門課程,同時還開設“形勢與政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兩門選修課程。四門政治理論課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甚至交叉。由此出發(fā),可以選擇“統(tǒng)分結合”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模式,即根據思政課的特點、實踐主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參與實踐的人數(shù)和實踐教學資源的實際,由任課教師和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統(tǒng)一或分散實踐教學方式。分散實踐是指從某一門思政課的有關理論和原理出發(fā)開展實踐教學,此種實踐教學較為容易開展,有助于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但忽視了思政課課程體系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統(tǒng)一實踐是指嘗試整合四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和學時、學分,建立協(xié)作機制,探索跨學科綜合實踐。任課教師可從學生已學的思政課程出發(fā),開展長時間的、深入的、調研式的實踐教學,此舉強調了問題的開放性,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世界。
此外,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還要對相關的具體細節(jié)問題具體對待解決,比如,要制訂教學計劃,保證經費和課時的安排,加強教學效果的反饋,加強實踐基地和場所的建設等,以期發(fā)揮“合力”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薛志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調研分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
[2]曹敏.高?!八颊n”實踐性教學的困境與“單列模式”的
解困改革[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3]丁春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及其模式創(chuàng)新
研究[J].社科縱橫,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