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巧敏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能力,尤其對指導學生的寫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訓練的主要任務。只有引導學生觀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內(nèi)容有血有肉,真實感人。那么,又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激發(fā)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是學生活動最直接最活躍的推動力。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知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無意知覺。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說的:“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备鶕?jù)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對觀察對象的直接興趣,引起無意注意,勾起學生的觀察動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觀察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第六冊《課外活動》一課的習作訓練時,讓學生先進行“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回來后,我再讓學生寫文章。由于學生在參加這個游戲時只是懷著參與的心理,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整個游戲過程只是個粗淺的認識,缺乏精細深入的觀察,腦子空空的,寥寥幾筆就完事了。由于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局面,我又帶他們?nèi)プ觥袄销椬叫‰u”的游戲,這次我在游戲之前先讓學生欣賞一段有關(guān)“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的錄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再而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參加游戲時的場面,重點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如“張開、閃、撲、躲、抓”等;最后,讓學生進行這個游戲。這次,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前一次截然不同,學生興趣盎然,觀察這個游戲時仔細、認真,看得全面,印象也特別深,寫起作文來也輕松自如了,成形的作文也具體生動了。從這兩次的結(jié)果中,我領悟到觀察應盡量寓學生的興趣活動之中。
二、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
對觀察已經(jīng)有了興趣,就要促成對其養(yǎng)成習慣。由于少年兒童閱歷窄,常常為寫作文而發(fā)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所以關(guān)鍵是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我認為在低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圖畫,觀察與課文有關(guān)的事物,如實物、圖片、影片等,并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磮D說話是作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培養(yǎng)觀察力的極好途徑。觀察是看圖說話的關(guān)鍵要素,教師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比如,我在教學第五冊第一堂習作訓練課《知錯就改》時就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這是一堂多幅圖的看圖作文,四幅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我就引導學生先總體上觀察四幅圖的主要意思,搞清圖上畫著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學生初次觀察了解了這四幅圖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礎上之后,我就提了個問題:“剛才,我們都看了這四幅圖并知道了這四幅圖主要講了小男孩的事,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又是怎樣具體的去做的呢?”這又激起了他們再次觀察的欲望,學生自然而然地仔細地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觀察。在高年級,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比如,在教學第十冊《春游》習作訓練時,先帶領學生去某地春游,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結(jié)束后要求學生把春游活動中觀察到的景物有順序、有重點地寫下來。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將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不拘形式,自由表達,使他們體會到觀察成功之后的快樂,從而更為有效地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
三、教給觀察的方法
1.觀察要講究條理,以此來增強他們思維和作文的條理性。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順序,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從而在作文時就會有條理地表達。我們周圍的客觀事物,無論是動的還是靜的,雖然錯綜復雜,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靜物來說,方位有遠有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果的過程。因此,在觀察時,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同樣,觀察的順序也有多種: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或由遠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體或由整體到部分。故觀察時,應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選擇觀察順序。比如,觀察一個較為常見的草莓就可以同時采用幾種不同的觀察順序:由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嘗的順序。
2.觀察要有重點、有目的。只有有了明確的目的和鮮明的重點,才會使人的思維活動產(chǎn)生一種進取的意念,從而對思維活動起到激勵和促進作用。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按作文題目要求尋找觀察對象,然后根據(jù)觀察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有重點地進行觀察。此外,還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鮮的有意義的目標。
3.觀察要細致。小學生觀察最大的毛病是觀察事物籠統(tǒng),往往滿足于表面認識,所以要教給學生從細處著眼,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如在指導學生寫農(nóng)貿(mào)市場的一角──一位姑娘在買雞,我讓學生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穿戴”入手,用眼看、心想,進行深入細致地觀察,然后進行描述:一位穿紅風衣的姑娘拎著沉甸甸的菜籃循著雞叫聲走來,她看看這只,挑挑那只,不知該買哪只。那攤主滿面笑容地說:“家養(yǎng)的只只壯,味道好,價格也便宜。”說著就從雞籠里捉起一只母雞熟練地用幾根稻草纏住雞腳,掛在秤鉤上,母雞咯咯地叫著,拍打著翅膀……
四、從觀察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
聯(lián)想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沒有聯(lián)想就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聯(lián)想就沒有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應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積極的思維,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在腦海中生成種種畫面。如在教學《背篼》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中小男孩的外表,聯(lián)想其所作所為,聯(lián)想到他的內(nèi)心活動,聯(lián)想到其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相關(guān)的人物和事件。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力,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魯迅曾經(jīng)說過:“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蔽蚁嘈?,只要我們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人和事的習慣,從生活的海洋里一點一滴地捕捉浪花攝取素材,學生的作文不再擔心無米下鍋,寫的內(nèi)容自然達到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一定會隨之提高。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