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苗
摘 要:進入20世紀以來,高科技和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帶來了物質財富的豐裕和經濟的迅速增長,同時,環(huán)境、人口、資源等問題也日益顯示出來。人類社會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體,在發(fā)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及其對物質文明的作用。傳統文化對現代文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對傳統民間美術的研究和發(fā)掘仍都十分欠缺。人們往往重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和中國傳統的經典文化,而對現存的傳統民間藝術(民間美術)卻常常熟視無睹。
關鍵詞:民間美術;傳統文化;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2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39—01
民間藝術記錄了歷史的文明,是綜合了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特別是藝術學的重要載體,不僅蘊涵了民俗內涵、科技內涵等,同時又富有深沉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獨特的藝術思維觀念。它是傳統文明的活化石,同時又是現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對它的發(fā)掘、記錄、研究學習和開發(fā)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充實與豐富,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經濟、文化的建設步伐都具有促進作用。
20世紀后期以來,發(fā)展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各個國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法國文化部長稱美國文化滲透為“文化帝國主義”。在90年代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法國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則。澳洲地區(qū)重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反對外來文化的侵略。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發(fā)表連續(xù)講話,大談文明憂患論。新加坡開展了“華語運動”以維護東方文化。與我們鄰近的日本、韓國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更是時有耳聞,他們把傳統民間藝人視為國寶,稱為“文化財”。臺灣地區(qū)的傳統民間藝人有的被法國高薪聘請,令臺灣人砸舌,臺灣的傳統藝術研究所以傳統藝術為研究對象,并實施“民間藝術保存?zhèn)髁曈媱潯?,將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這一切都說明了對傳統藝術和地方文化的重視。
在日本文化部省規(guī)定,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觀看能劇一次;法國、韓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對文化遺產也相當重視。但是,在中國,高等院校開設民間藝術選修課的較少,全國目前只有中央美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東南大學藝術學系、魯迅美術學院等個別院校堅持開設民間美術教育,北京大學等個別院校堅持開辦民間文學課,進行民間藝術教育。連一些師范院校、民族學院和美術院校都沒有民間文化、藝術課了。從設計藝術教育的角度而言,將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民間藝術、傳統造物藝術作為選題深入研習的現象在設計學院校并不普遍,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文化政策的倡導,這種現象有所改善,但還是遠遠不夠的。當再也沒有學校培養(yǎng)民間文化教育者的時候,我們的民間藝術如何能夠繼續(xù)發(fā)展? 這一問題應該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年,中國傳統文化丟得太多了。現在,中國的城市孩子與紐約的同齡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穿adidas鞋,都吃麥當勞,都聽美國歌星的歌,流氓兔、蠟筆小新迷住了中國的孩子們,齊天大圣孫悟空幾乎成為中國動畫制作的絕響……現在,外來文化正吞食我們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單極世界”,如此發(fā)展下去,全世界將被一種主流文化所統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將被邊緣化,社會的原創(chuàng)性和活力將明顯倒退,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將換成另一種文明了?,F在很多人在談中國藝術的“國際化狀態(tài)”的問題,藝術應當國際交流,但不應是藝術的國際化,更不應該是全球化。經濟可以一體化,也可以全球化,但文化恰恰是要民族化,恰恰需要個性化、需要風格。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個性和風格是藝術的生命,如果把這些都消解了,實際上就是消解了藝術本身。我們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藝術的全盤西化,再就是追求表面,缺乏自我。無論是什么藝術派別、什么形式,藝術家的生存最終都要向一種高度去發(fā)展,如果我們都西化,去模仿別人,那么我們怎么去找中國自己的高度呢?中國藝術要有一個定位,一個精神的定位。再者,當今我國年輕一代的文化產業(yè)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不熟悉經典的文化藝術符號語言,如何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實現合理嫁接及超越?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只有當人們普遍認識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關注時,傳統文化才能得到重視。因此,夏挽群認為,“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加強這個方面的工作,抓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應該從中小學入手,在教材中不僅要加入歷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應該從培養(yǎng)本地的文化認識上進行文化的傳承。然而,遺憾的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扼殺了這些!” 而對于下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據介紹,目前在全國各級學校的課內外教育中,很難看到傳統民間文化的身影,有關專家不無憂慮地說道:“下一代教育和興趣的缺失,將可能斷送傳統民間文化的未來!”
當然,在學院中成立民藝研究所,開設民間美術課,其宗旨是什么?還應該體現出一種素質教育的命題。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既要讓學生們通過我們的教育學習到一種傳統手工藝技能,更要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讓我們的學生加深對文化厚土的感情。因為民間藝術是一種物質的形態(tài),它的教育不空洞,在學生動手的實踐過程中,在美育中,就可以體會到我們傳統文化許多精微之處,尤其處在現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中,顯得更為迫切。馬克思說過在所有的文化中,民間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精華。因而,在美術教育中加強民間美術的素質教育這一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民間美術內容不僅豐富,而且通俗易懂,很容易為人理解,更容易被學生感知、認識、掌握。最為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藝術樣式所不具備的“母體”的價值。
傳統民間美術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之外,還有別的功能和價值嗎?其實在傳統民間藝術由生活中的應用文化漸漸轉化為歷史文化時,它已經發(fā)生了一種質的變化。在文化上質的變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見慣的尋常事物,悄悄轉為一種歷史的紀念、標志、符號、記憶,乃至經典。就像馬家窯的陶器,原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盛水的容器,現在卻被視為尊貴,擺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還要裝上報警器保護起來。現在不是已經有人開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畫、古代女工的繡片等裝在考究的鏡框里,用來裝飾豪華的酒店嗎?據說,對這種古老藝術品感興趣的多為外賓,他們把這些藝術品當做東方古老文明一些美麗的細節(jié)。但我們自己為什么沒有這么看這些昨天的民間美術?也許這些東西離開我們的生活還不久,我們還不能“歷史”地看待它們。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會漸漸將它們珍視起來。這就是說,傳統民間美術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應用,而是要轉化為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經典。我們用一種新時代的角度與觀念來對待這些傳統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以另一種形態(tài)——遺產的形態(tài)重新回到我們生活的今天。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民間藝術,就是在固守我們民族的根脈,就是在保護民族文化的DNA。
參考文獻:
[1]鄭旭.中國美術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2]高星.中國鄉(xiāng)土手工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劉慧.民間年畫[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
[4]潘魯生.搶救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5]高星.中國鄉(xiāng)土手工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責任編輯 王 佳]